雾霾频发时,防霾神器风波起

时间:2022-10-08 09:41:08

国家标准委消息显示,备受消费者关注的《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预计年底前公布征求意见稿,防霾产品市场驱霾散雾的国标风,终于要刮起了。

入秋以来,北方雾霾肆虐,京津冀成重灾区,公众怨声载道,更有网友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在雾霾,你站在我身旁,我却看不见你。”

雾霾频发,防霾神器――口罩,备受瞩目,销售火爆空前,但因缺乏国家标准,口罩市场乱象丛生,让不少消费者出现“选择困难症”。

防霾神器良莠不齐

“不管什么口罩,都说能防霾”,面对各式各样的口罩,不少消费者都有这样的困惑。网络上、药房、市场甚至是街边的小卖部,都能看到有口罩在售卖,除了有产品标签的一次性口罩、防尘防霾的口罩,一些“三无”的卡通口罩也颇受学生党欢迎。

据了解,单是淘宝网销售的口罩品牌店就有100多家,每只口罩价格从1元到上百元不等。多家超市和便利店,十几种最畅销的品牌口罩,单价从2.5元到近百元,价格相差30多倍,并有防颗粒物型、防甲醛型和活性炭型等多种型号。而同品牌的防霾口罩价格差别之大,也让很多网友大跌眼镜。同样是某个知名品牌的口罩,从每个几元到近百元,价位相差如此之多,而其标明的功能却相差无几,都号称能“防PM2.5”“防雾霾”“防污染粉尘”。据悉,全国各地质监部门在今年初的多次抽查检验中,超五成的防霾口罩不达标,没有达到其宣传的防霾效果。

一面是混乱、缺乏统一标准的市场,另一面却是持续火爆的销售情况,特别是网购防霾口罩的销量,更是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一倍。“很多原本亏损的服装厂,现在都开始做起口罩生意,专业指标肯定是达不到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行业门槛过低、无相关标准、市场相关监管体制不够健全等因素,造成了目前防霾口罩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面对“防霾经济”下琳琅满目的商品,多数消费者在购买时却显得无所适从,只能凭着商家宣传和价格去选购。

新国标有望治选择困难

“防霾口罩国标明年6月出台,将会有至少五成宣称有防霾功能的口罩被阻挡在门外,这个"门"指正规销售渠道的门槛。”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标准制定带头人赵瑾瑜表示。

据了解,目前国内现行的口罩标准有3个:《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 2626-2006)、《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 19083-2010)、《医用外科口罩》(YY 0469-2011)。由于使用环境、防护对象不同,其中任何一个标准都不能完全适用于普通公众日常使用的防护型口罩。

10月13日,国家标准委消息显示,备受消费者关注的《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预计年底前公布征求意见稿,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修订版也将在明年有望批准。消费者翘首以盼的防霾产品市场驱霾散雾的国标风,终于要刮起了。

参与防护口罩国标制定工作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部处长孙锡敏向媒体表示,征求意见稿至少已经修改了三次,初衷是满足人们对防护型口罩的需要,规范口罩行业竞争。最明显的要求是符合该标准的口罩,要在非作业环境下具有防止细小颗粒物被吸入功能。

目前市面上许多声称能过滤PM2.5的口罩,大部分为概念产品,只是噱头。所谓的“防霾口罩”主要有三类,一是纱布口罩,二是活性炭口罩,这两种口罩防霾效果欠佳,三是医用口罩,包括医用一次性口罩和N95口罩。普通一次性医用口罩具有防飞沫、吸湿等作用,但抵挡PM2.5效果并不理想。而手术室级别的N95口罩能过滤PM2.5,但其透气性差,容易造成呼吸困难,长时间戴会出现缺氧、胸闷等情况,心肺功能较差的小孩、老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长时间使用。

据了解,2012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防霾口罩国标制定的一个衡量标准。新国标将根据大气污染程度对口罩进行分级。比如在不同污染程度的天气下,消费者可以选择不同等级的口罩,在颗粒物过滤效率上,不同等级的口罩要求也不相同,过滤后的空气至少要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良好等级。

同时,新国标别关注了不同的人群,他们对于口罩的性能要求同样有所区别,所以像成人、儿童、体弱者等人群都设定了不同的呼气阻力指标,来对口罩进行分类。

为规范口罩行业,新国标中还将涉及口罩原料要求、结构要求、标签标识要求、外观要求等,主要指标包括功能性指标颗粒物过滤效率、呼气吸气阻力指标、密合性指标等。如此一来,当前防霾口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比如不够贴面而出现缝隙等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除了花粉,日本人戴口罩是为了什么?

花粉过敏在日语里称为“花粉症”,称它为日本国民病也毫不为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约有3000万名花粉症患者,每4个日本人中就有1人受花粉症困扰。二战后日本大兴土木、对木材需求激增,价格低廉、生长周期较短的杉木、桧木得以在日本大量栽种。每到春季授粉季节,花粉症患者就会痛苦地不停打喷嚏、流鼻涕,因此有人戏称日本战后最大的失败是大量栽种害人不浅的杉木。花粉症引发了日本特有的国民齐戴口罩现象。在春天及秋冬感冒高发期走在日本街头,可能会产生一种自己处于“生化危机”世界的错觉。真的有那么多人是因为身体欠佳才戴口罩的吗?实则不然。日本人称这种没有生病还带口罩的行为叫“伊达口罩”(“伊达”在日语里有“装样子”之意)。调查公司DIMS在今年3月进行了一项调查,7583名受访者中有72.1% 的人佩戴口罩,其中40%的10-29岁年轻女性习惯不生病也戴口罩示人。这么做的原因不外乎: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素颜、肌肤保湿、让脸看起来小一些、戴口罩可以平复心情。为了迎合“伊达口罩”的潮流,口罩在日本正变得越来越时尚化。除了改良口罩设计,使口罩不会贴住面部影响妆容外,粉红色、波点、小碎花等女性喜爱的元素都出现在了口罩上。这种行为被心理学家解读为“戴上一层人格面具”。社会经验较少的年轻人容易缺乏自信,对外部环境较为敏感。戴上口罩后脸被遮去了大半部分,口罩充当了隐藏喜怒哀乐等面部表情的防卫装置。与邻国相比,我们戴口罩的理由则无奈得多,不过商家有心推出个性化N95口罩的话,销量应该也挺不错。

上一篇:雾霾成“常态”,全民防治需提速 下一篇:蓝光LED为何能获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