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

时间:2022-09-16 03:30:09

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

摘 要:廓清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构成有利于优化高职文科类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结构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依据高职的教育层次定位、社会对高职文科类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为现实依据,对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通用性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高职文科生的能力结构包括:语言能力、人际能力、内省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其中,前两者是其核心能力,后两者是必备的辅助能力。

关键词:高职 文科类专业学生 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与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相比,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独特性。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理工科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显性的“硬”能力,如操控机床的能力、计算机水平等,而文科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隐性的“软”能力,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正因为文科类学生能力的隐性化和模糊化,研究起来颇有难度,很少有人对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进行探索。但是,廓清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利于有针对性地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方式、选择合适的实训制度、建立科学的高职文科学生能力评鉴体系,从而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职文科毕业生,使高职教育在文、理、工、医等各领域得以平衡发展,从而全面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为此,对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进行探讨,实属必要。现尝试基于能力结构的心理学理论,依据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确立的相关因素,提出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模型。

1 能力结构的心理学阐释

从心理学理论来看,能力就是智力,而结构, 意指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所以,能力结构,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能力结构一直是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各派心理学家致力解决的问题。不少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心理结构假设,比较有影响的有因素构成理论、三维结构模型、层次结构理论、三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其中,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因素构成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分析高职文科类学生的能力结构提供了比较有效的理论依据。

斯皮尔曼认为,能力是由两个因素组成的(1904),即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G因素是每一种活动都需要的,是人人都有的,但每个人的G的量值有所不同;所谓一个人“聪明”或“愚笨”,正是由G的量的大小决定的。由此,斯皮尔曼认为,一般因素G在智力结构中是第一位的和重要的因素。特殊因素S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也有不同种类的S,它们与各种特殊能力如言语能力、空间认知能力等相对应,每一个具体的s只参加一个特定的能力活动。完成任何一种活动,都需要由一般能力因素G和某种特殊的能力因素S共同承担。斯皮尔曼用一般因素G来解释不同测验间的相关。他指出,不同测验测的总是一般因素G和某种特殊因素S,既然各测验都含有G因素,那么它们就必然有一定相关。

在二因素理论上,赛斯顿提出了群因素说。塞斯顿反对斯皮尔曼的强调一般能力的二因素说,而是认为:任何能力活动都是依靠彼此不相关的许多能力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因此,可以把能力分解为诸种原始的能力。塞斯顿对56种测验的结果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确定了7种原始的能力,即词的理解、言语流畅性、数字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速度和推理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能力主要由以下7种因素构成:语言能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逻辑数理智力,包括数字运算与思维思考的能力;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内省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

2 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确立依据分析

心理学上的纯智力结构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人类的普遍智力问题,并没有考虑社会、教育目标、政策法规、专业方向、职业岗位要求等因素对某类特殊人群的智力能力影响,不能完全解决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能力结构问题,只能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指向。我们现在所探讨的问题是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智力结构问题,属于对特殊群体的智力结构探讨,因此,必须考虑上述因素对能力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培养要求,因此,在心理学能力结构理论的支撑下,我们要确立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还必须寻找其现实依据。

我们认为,高职文科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确立应该主要考虑以下因素:教育层次定位,岗位特征和相关政策等。如果说,心理学意义上的能力结构理论为我们确立高职文科学生能力结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那么,教育层次定位,岗位特征和相关政策则为其提供了现实依据。

教育层次定位规定了培养目标,所以教育层次定位是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能力程度强弱的依据,比如对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同的教育层次对其培养目标规定就各不相同,对本科生的要求是系统地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对高职生的要求是有针对性地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岗位特征决定了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的主要因素,虽然对能力结构众说纷纭,但是心理学理论普遍的共识是,人的能力并非是单一的,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而对于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来说,要求其具备全面的能力,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所以,我们要确立高职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还必须参考其职业岗位特征。尤其是相关政策,是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素质需求的反映和总结,为我们确立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提供了现实依据。

3 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的框定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层次定位,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则反映了社会对高职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从这两个文件的精神来看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应该是职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为生产和服务一线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人才。从市场对高职文科生的岗位要求来看,有人进行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销售、行政、护理、餐饮、旅游、咨询人员时,更加偏向文科生,并且更看重“文字撰写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外语水平”“形象气质”等软性标准。在对文科生进行面试时着重考查谈吐、气质和素养等素质。这与理科生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区别,对理科生的要求往往是动手的硬能力,容易量化和识别。

上一篇:在中职电工专业如何开展PLC的教学 下一篇:社会策划模式应对“农民上楼”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