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被忽视处

时间:2022-09-16 02:10:08

挖掘教材被忽视处

一本成熟的教材所传达的信息是丰富而多元的,有很多独特的部分都可以辅助教学。当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材料、网络等等新型的教学媒体都广为教师所用。而教材本身的内容却经常被忽视。

1.《致同学》和“单元导语” 教材在卷首编写了《致同学》,这不仅仅是写给同学们看的,也是教师要潜心咀嚼的。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这里面包含了编者对教师教学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学习时,教师如果能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读《致同学》,那么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

每个专题前也都安排了“单元导语”。 它们也是帮助我们概括性地了解专题主要内容的钥匙。一些总结也在其中体现。如第三专题“是什么让我们感动”的“导语”, 介绍了表达感情的容易与不容易,抒情散文感情的“纯粹”和“坚决”。

在“单元导语”中,每个单元的教与学的重点都被一一廓清,学通了它,教师才能“心明眼亮”,胸有成竹,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以学定教”。

2.插图 插图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直观的表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相关信息。如《家里的灶头》是一篇典型的状物散文,作者抓住江南农村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灶头,把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由于现代生活越来越丰足,厨房也越来越现代化,往日的场景已经渐渐远去,并且变得陌生,不是亲历者已经难以理解了,所以就要利用112页“灶王爷”的插图,参照48页《北京的春节》的插图《年谣》:“廿三,糖瓜粘,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筐,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坏话少说。”来理解灶头的神秘色彩。“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回来还想说假话蒙混过关,母亲就会郑重其事一本正经地把我们叫到灶间,用一种严肃的低声说:‘当着灶界老爷的面,你再说一遍……’不知怎么的,她这么一来就营造出一种心理压力,少小的我们多半就只好说实话了。”就这样,母亲与灶头密不可分,在灶头忙碌的母亲使家庭充满了温馨,教会了孩子如何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哪怕是灶头,也是孩子成长的地方。通过图文并读,学生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3.课后问题 教材的课后问题在处理方式上也是多元的,一个好问题往往能够激活一堂课的教学。

如《看社戏》,作家写作的重点并不在“看戏”上,而是“戏”之外的东西。教材的57页“品读与探讨”的第二个问题:结尾说“虽然,我不是每场全都看完并记下,但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眼下,已是寒凝雪飘的深冬了,我的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都是戏”, 这句话中“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包括哪些东西?“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利于学生探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值得拿来利用的。当学生理解了戏外艺人们艰苦的生活,看到他们对艺术的虔诚与执著,文章的人物形象、主旨、选材、剪裁方面的特点都呼之欲出。可以说这样一个问题成为了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4.节选删节处 教师备课要深入文本,于“无疑”处看出“疑”来。第五单元“人与物的对话”选了张爱玲的《更衣记》,文章最后一段开头说“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一双袖子”何来?非常突然,文脉显然不通。因为前面删掉了两段:

“我们的时装不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实业,不比在巴黎,几个规模宏大的时装公司如Lelong’s Schiaparelli’s,垄断一切,影响及整个白种人的世界。我们的裁缝却是没主张的。公众的幻想往往不谋而合,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洪流。裁缝只有追随的份儿。因为这缘故,中国的时装更可以作民意的代表。

究竟谁是时装的首创者,很难证明,因为中国人素不尊重版权,而且作者也不甚介意,既然抄袭是最隆重的赞美。最近入时的半长不短的袖子,又称“四分之三袖”,上海人便说是香港发起的,而香港人又说是上海传来的,互相推诿,不敢负责。”

从结构上看,上文的“四分之三袖”与下文“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一气相连。

“单元导语”里说:“状物散文中的物首先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它可能还是人。”就是说,“状物散文”,除了写了事物,作者还把感情、把自己的人生融入了进去。我们读“状物散文”,除了了解事物,还要读出作者的感情和人生。

上一篇:高考语文探究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 下一篇:注重基础,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