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开放课堂,张扬阅读个性

时间:2022-09-15 10:37:45

创设开放课堂,张扬阅读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这个观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途径,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一、 质疑中释放个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并大胆地进行质疑,解放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敢想敢说,保证他们有自主表现和发挥的权利、时间和空间。预习时让学生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在课中、课后及时解决。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扣文题,引导学生质疑。由于个体差异,学生一定会提出许多个性化问题。如教学《泉城》时,有的学生想了解“泉城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问“泉城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想知道“既然是‘泉城’,那么那里的泉水一定是很多、很特别喽”,有的学生想了解“‘泉城’有什么特别的泉水吗”。这样从文题入手,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同时也将课文的学习重点拎了出来。此时结合课文的最后一节“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进行教学,便明确了课文的中心,理清了课文的思路,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接下来的教学则是水到渠成。这样紧扣问题进行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学生学习后印象也比较深刻。同样,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思考方式不一样,必然也会产生个性化的答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答案,只要是有价值的,教师就应予以肯定。

事实上,学生对于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要比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后再解决的积极性高许多,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大胆质疑,使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彰显。

二、 阅读中创造个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映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学生是有独立个性的人,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常常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有些看法还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想空间,使学生在自由、主动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体验,求得真知。

在《诚实与信任》一课中, “我”主动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并留下字条方便车主与“我”联系。可是有学生提出:责任不全在“我”,因为是那辆小红车的主人先违规停车的。由此展开讨论,学生从探究停车位置,从责任归谁的分辨中感受到诚实的价值。这样,学生在个性化的自主探究中,对“我”的光明磊落,心地坦诚,不逃避责任,不推卸责任,感受更加真切具体,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水平。

三、 合作探究中发挥个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这意味着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快乐驿站。而对话需要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要“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学习上的伙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在学习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出错,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鼓励他们去挑战书本、挑战老师、挑战权威。

在《九色鹿》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同桌之间分角色表演九色鹿和调达的对话。学生根据对课文知识的了解,恰当地将调达见利忘义的肮脏灵魂,以及九色鹿的美丽善良和痛斥调达时的愤怒表现了出来。然后,分组来进行表演,并加上教师的旁白,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的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正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有效地张扬了他们的个性。

四、 自读感悟中体现个性

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行自我构建。当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以自己的各种感观去触摸、品味、体验时,他们独特的感受都将在文本上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学生们在文本中所感悟到的是他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是自己感悟所得。因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富于个性的。

而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语言发展的同时,也应引导他们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上读出富有创意的感悟,而这一切只有立足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去进行阅读,读出意思,读出感情。这样,学生就会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阅读文本上,进行不同层次的阅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台阶式前进,完成全程阅读。在学习《灰椋鸟》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反复地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学生在“一读”时,针对“读通”的要求,找到了阅读难点:“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暗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样很快就达到了目标。在“二读”时,学生相互讨论,理解竹林郁郁葱葱的美景以及浩浩荡荡的灰椋鸟齐飞时的壮观景象,也可以让学生闭眼想象这些情景。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都能美美地读,渐渐地就进入了“读熟”学习环节。最后,再让学生通读全文,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就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教师通过多次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氛围中活跃了思维,丰富了想象。

五、 评价中展示个性

一直以来,传统的考试方法和评价体系束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而现在,新课程体系将学生定位为学习的主人,因而也是评价的主人。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应把评价权利下放,评价首先由学生自己作出,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热心反馈,使这种自我评价更为客观,更符合实际,从而提高评价的质量,使学生获得鼓舞、鞭策,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新性思维,使课堂教学知情相融。

如学完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人或事,说说自己的理由,并发表一下意见。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时倾听学生的个性化意见,使评价具有个性。及时进行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参与、自主交流的过程,让不同层面的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作为教师,我们应注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学会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少“讲”多“听”。教师只有学会倾听学生的评价意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评、敢议。

当学生的阅读活动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足够的机会和氛围,就能真正参与个性化活动,相信此时必能切入学生学习的经验系统,做到以参与求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发展必能表现为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怦然心动、心灵共鸣和思维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世界的敞亮。相信到那时,语文阅读教学定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灿烂的释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数字化的眼睛 下一篇:教育需要培养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