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库及应用》课程有效教学模式的初探

时间:2022-09-15 10:06:51

基于《数据库及应用》课程有效教学模式的初探

摘 要:本文作者从多年的《数据库及应用》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基于《数据库及应用》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提出了通过实例法讲解基础理论知识;采用项目教学法讲授数据库开发设计与实现和SQL语言应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完成ACCESS部分内容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模式的初探。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教学方法;实例教学;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208-01

一、概述

《数据库及应用》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主要任务是介绍数据库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一般知识,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库结构、数据库系统等方面的知识;介绍ACCESS2000和SQL Server2000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构成与使用。

如何使学生既对数据库原理的基本理论有所认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并能熟练掌握常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探索出该门课程的一些教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实例法讲解数据库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采用项目教学法讲授数据库开发设计与实现和SQL语言应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完成ACCESS部分内容学习。

二、采用实例法讲解数据库原理的基础理论

学好数据库基础理论,是今后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础和关键,但这部分内容也是课程的一个大难点。只能是从实例入手了,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就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教材中有关三个范式的基本定义是:

1.如果一个关系模式的所有属性都是不可分的基本数据项,则R∈1NF。

2.若关系模式R(U)∈lNF,若R中不存在非主属性对候选码的部分函数依赖,则称该关系符合第二范式,即R∈2NF。

3.设一个关系为R(U),满足第一范式,若R中不存在非主属性对候选码的传递函数依赖,则称该关系是符合第三范式的,即R∈3NF。

学生对于第一范式的理解是容易的,只要在数据库设计时,将关系模式中的属性全部设计为简单属性就可以了。

单纯从数学理论上去讲解,学生们由于自身的基础,很难理解所谓的函数依赖之类的术语。那么可以提出:为什么我们设计的关系模式必须要满足第二范式呢?这是因为若关系只满足第一范式,则可能会带来数据冗余和操作异常,操作异常包括插入异常、删除异常、修改异常。那么什么又叫数据冗余,什么又叫操作异常呢?通过构造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比较容易讲解这些概念了。例如下列学生选课表:

在上表中,可以发现许多数据是重复的,这就叫冗余;

在这个学生选课的关系模式中,候选码是(学生号,课程号)。

问题一:若是新增加一个学生,但该生学未选课,那么该学生就不能加入表中,因为候选码的值不能为空,而学生未选课时,课程号是空值,所以当一个学生未选课时,就不能插入了,这就是说该表存在插入异常;

问题二:想删除表中某学生“刘芹”所选的《电子技术》这门课时,同样由于候选键值不能为空,只能将整行数据删除,该同学的信息就全部从表中删除了,这就叫删除异常。

通过实例,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就可以指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该关系模式中存在非主属性对候选码的部分函数依赖,不满足。例如:

(学生号,课程号)―P姓名、性别、专业

所以应该对该表做规范化处理,使其满足第二范式。

同样,对于第三范式的理解,也可以从实例出发:

从表中可以看出,表中表示“系”的数据和“学生宿舍”的数据冗余了,这是因为该关系中存在非主属性对候选码的传递函数依赖。例如“学号”是该关系的一个候选键,有以下函数依赖存在:

学号系号,学号宿舍号;

同时,又存在:系号系地址,宿舍号宿舍电话;

所以:学号系号系地址,从而:学号系地址;

学号宿舍号宿舍电话,从而:学号宿舍电话。

综上所述,通过引入典型的实例,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就可以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传授给学生,使得概念的理解更加容易。

三、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习能力

IT行业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技术的更新层出不穷,而且非常的迅速,知识很快落后。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显得非常的重要,这可以使他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能应对新技术的挑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用这样的方法,既可以深入浅出的让学生学习到深奥的数据库理论基本知识,也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获得相当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数据库及应用》的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小峰,王珊.数据库系统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5-67

[2]Patrick O’Neil Elizabeth O’Neil.数据库――原理、编程与性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浅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 下一篇:对小班音乐节奏教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