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队伍实力提升襄樊第二产业发展能力

时间:2022-09-15 09:19:45

加强科技队伍实力提升襄樊第二产业发展能力

内容提要:襄樊与宜昌同属于湖北省域副中0城市。宜昌工业企业单位数、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都比襄樊少,但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却比襄樊要好,除了与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内企业类型及运行效益有关外,还与科技队伍有关。目前,襄樊市科技队伍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分布不平衡,对部分支柱产业支持力度不够。为此,需要政府围绕特色产业与主导产业,制订特殊政策吸引人才;发挥军工企业优势,带动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设立引进企业科技标准,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措施,确保襄樊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襄樊;第二产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F1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44-04

一、襄樊地理位置

襄樊是一座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商贾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汇合地。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七省通衢之地,诞生过汉光武帝刘秀,隐居过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养育过楚国文学家宋玉、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宋代书画家米芾,演绎过卞和献玉、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李白成称王等重大历史事件。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是湖北省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城市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3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唯一的一座大城市,也是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襄樊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一个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水、陆、空交通便利、发达。它现辖南漳、谷城、保康3个县,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级市,襄城、樊城、襄阳3个城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汽车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鱼梁洲旅游开发区3个开发区,总面积19724.41平方公里,占湖北省版图面积的10.6%;襄樊市区3563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建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0.3万;面积19566平方公里,人口603万。

二、襄樊与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比较

近年来,襄樊、宜昌作为鄂西北、鄂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积极融八湖北省经济发展大潮,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表1可以看到:

1.经济总量及增长势头强劲

襄樊、宜昌在全省区域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所占比重仅次于武汉市。襄樊、宜昌地区生产总值处在仅次于武汉的第3位、第2位。2008年,襄樊、宜昌分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2.46亿元和1026.5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7%和20.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2和551.3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2%和19.0%,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占湖北省的比重分别为8.8%、9.1%。据测算,2005年以来年均增速分别达14.1%、14.0%。

2.产业结构日益优化

襄樊、宜昌努力优化产业结构,2008年,襄樊、宜昌三次产业构成分别为17.5:45.0:37.5和13.3:53.7:32.9。与2005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降低3.2和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提高3.4和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降低O,3和

2.1 个百分点。

3.产业集聚与产业扩张初具规模

襄樊、宜昌紧抓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支柱产业。2008年,襄樊新增食品和纺织两个“百亿元”产业,汽车产业实现总产值535.45亿元,增长29.0%;烟草食品工业实现总产值157.79亿元,增长77.4%;纺织产业实现总产值106.48亿元,增长18.4%;能源电力产业实现总产值75.57亿元,增长15.1%;医药化工产业实现总产值64.1亿元,增长44.0%。初步形成了汽车产业为龙头,食品加工、纺织工业、医药化工、能源工业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宜昌工业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宜化等企业为主体的化工产业集群,以宜昌船厂等企业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以安琪等企业为主体的食品医药产业集群,以新丰等企业为主体的纺织工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08年,宜昌市三大支柱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83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9.2%;实现工业增加值340.5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5.3%。

工业化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近现代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标志,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工业化过程。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两个城市生产总值,特别是城市工业基本情况,由表2、3显示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宜昌工业企业单位数、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都比襄樊少,但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却比襄樊要好。同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在第二产业的GDP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宜昌。这除了与经济结构(见表4),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襄樊这几年以房地产和设备投资为主),产业结构内企业类型及运行效益有关外,还与科技创新与队伍有关。本文将从此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三、襄樊科技队伍与水平的现状

(一)科技基础

1.良好产业环境。襄樊市拥有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形成以东风汽车、康明斯发动机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的汽车动力与部件制造,以新华光、国网绝缘子等为龙头的新材料开发,以航空救生、中航精机、博亚机械等为重点的机电一体化装备,以追日、大力电气为重点的电机软启动生产“四大产业集群”,其中,襄樊汽车动力与部件、节能与环保、节能电机与控制设备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属于国家火炬计划。此外,还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谷城石花、枣阳南城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谷城过山口省级民营科技园。

2.企业技术创新平台。襄樊市拥有国家级科研机构2家,国家级研发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1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县属独立科研机构3l家。湖北追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省人事厅批准为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1家企业被批准为博士后工作站。

3.产学研结合网络。襄樊市先后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单位签署了地校(院)合作协议,40%以上的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了产学研合作,73家企业与武汉大学等34所院所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台基半导体有限公司、大力工业控制有限公司、追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和回天胶业股份有限公4家企业分别与上海复旦大学等4所院校建立了研发中心、研究所、产业地和博士后产业基地。这些为襄樊市开展产学研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以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研究与发展人员、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技术市场成交金额、技术改造投资这些指标看,除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襄樊市

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在2005--2007年间都是逐年增加,科技活动有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若襄樊与宜昌相比,除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其余指标都显示要大(详见表5―9),可为什么第二产业经济情况要略逊色?值得我们深思。

(二)科技队伍与水平存在不足

襄樊市科技总体实力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据课题组针对襄樊市主导产业进行走访、设置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认为以目前的科技队伍状况来看,襄樊想提升第二产业发展能力仍显不够,主要表现可通过以下指标反映出来:

1.从科技人员所占从业人员总量

主导产业科技人员分布不均衡。汽车产业作为襄樊市的龙头产业,其科技人员比例只有5%左右,而大多数配套产业都属于来样加工,企业自行研发产品的品种数量较少,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纺织业、食品加工业作为襄樊市的传统产业,其科技人员比例也分别仅为0.4%和2.5%左右。目前,这些传统产业的发展还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生产加工层面上,难以突破技术创新的瓶颈,即使是像际华三五四二纺织这样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其科技人员的比例电不足1.5%。可见这个行业的科技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其走高新技术发展路线的需求。机械和电力电气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应用代表,其科技人员比例分别为10.5%和17.7%。与传统产业相比,虽然科技人员比例相对较高,但是作为一个对高科技人才需求旺盛的行业,其技术人员仍显不足,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制约着该行业的长远发展。

2.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

由图2可知,博士学历的科技人员占0.71%,硕士占11.2%,本科占80.1%,其他为7.99%。本科生作为襄樊市科技人员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存在着很多局限性。现在的本科教育倾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实践经验较少,专业知识深度较浅,知识层次结构不全面,导致本科类科技人员自主研发能力较为薄弱。硕士和博士类的科技人员研发能力虽然相对较强,专业知识相对丰富一些,但由于人数相当的少,这就造成襄樊整个地区各行业科技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研发能力不强,研发成果不明显,最明显表现为研究机构中领军人员或者核心人员不在襄樊。致使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高,难以增加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从业人员职称结构

职称是衡量人员素质的一个标杆,职称的高低意味着技术水平的高低。从总体状况来看,企业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分别占5%和14%。两者加起来不到20%。有的企业甚至只有一般技术人员。也就是说,真正能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很少,其他很大一部分都是从事一线生产工作,这导致了襄樊地区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技术研发实力薄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制约着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的进程。

4.从科技成果水平及完成情况

由图4、5可以看出,襄樊企业技术主要来源于自行研发。而从其研发新产品的水平来看,大部分企业的新产品水平只是处于行业或地区的领先地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技术水平。总体上所处的水平不能够占据很强的优势,缺乏核心技术,由图6可以看出,本地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取得研究成果很少,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非常有限。若要把襄樊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这种技术水平和科技人员远远不能为这一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这一角度来看,襄樊实际的高科技人才是很缺乏。

四、提升科技队伍实力建议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强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政府要政绩不能仅仅只是将目光放在GDP这个指标上,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要对襄樊市的经济增长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目前,襄樊市第二产业的发展现状是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产值主要是由生产加工创造的,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发挥它的主导地位。因此,需要政府倡导工业高新技术化,引导企业投资领域和方向,组织专家认真论证投资项目可行性及科技创新经费投入。

2.政府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来吸引、引进高新技术人才。襄樊市属于一个三级城市,城市发展水平有限,工资待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襄樊市的房价相对于上海、深圳、武汉这样的大城市来说确实很低,但是与当地的工资相比仍然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数字。能否通过建立高层次人才住房津贴或住房补助,也可以是政府出资建造一批住房,服务一定年限后产权归己等方式,尽可能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到襄樊来加入科研机构。

3.加大对本地高校教育的投入,以政策引导高校教育方向,从而使本地高校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以此来扩充襄樊市本地人才储备量。同是省域副中心的宜昌,有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三峡大学,专业特色明显,它的水电研究实验室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而且逐步建成了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三峡水利电力职业学院、宜昌城市职业学院等三所高职院校。这些学校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教学科研能力强,为该地区培养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襄樊市也有一所全日制本科综合性大学――襄樊学院,但工科专业不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功能不强,因此,襄樊学院毕业生的能力无法满足襄樊市本身的需求。为此,支持襄樊学院围绕“襄十随”这个“汽车走廊”,在材料、机构制造、电气技术等方向制定培养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形成特色鲜明,能有效服务于本地经济的高等院校。

4.发挥军工企业优势,带动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充分发挥襄樊市军工企业聚集、研发能力强、技术装备先进的优势,开发军民结合产业大项目。如以航宇公司为依托,建设多品种、宽系列、高智能,配套链条长的座椅产业基地;以新东方公司为依托,推动泵阀产业集群发展;以航天42所为依托,扩张汽车安全气囊发生器及平面保护膜等精细化产品规模;以江山重工为依托,推动液压系统、数控加工中心等项目建设;以3611机械有限公司为依托,形成特种车辆装备及零部件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5.设立引进企业科技标准,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为促进襄樊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入“深圳工业园”,“台商工业园”内企业既符合重点特色产业需要,又要具有技术创新机构,能开发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此外,对于销售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产学研基地,或研究开发机构;鼓励有条件企业建立博士后产业基地。政府要安排一定的科技资金,对企业建立的博士后产基地、工程中心、产学研基地给予相应资助。

6.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是面向襄樊市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求,以解决新一代产业共性技术和制定重要标准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通过各种技术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目前,可在电机控制与电能质量优化技术装置、汽车动力与零部件方面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相关领域的重点企业,联系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参考文献:

[1]襄樊市政府办,襄樊市部分自然及人文资源[EB/OL],(2005-12―01)[2007-18―20],http://r,f hb,vnet,cn/html/200511/11/1710541021,htm.

[2]乔海林,苏晴霞,苏吴,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全面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研究一襄樊发展研究报告[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品牌资产与消费者溢价支付意愿的关系 下一篇:澳大利亚附加福利税对我国附加福利征税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