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景物形象

时间:2022-09-15 07:52:38

如何赏析景物形象

景物是作者表达主观情感的载体,对景物形象的赏析是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考查的重点之一。这一考点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概括这首诗中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这些命题考查的是景物在营造氛围上的作用,或者景物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一般采用“作者描写了……的景象,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的情感”的模式。根据这个模式,在答题时,我们可以分以下两步来赏析诗词的景物形象。

首先,描绘图景画面。写诗如同作画,作者会从各个角度进行描写以尽显景物之美。所以,要讲清楚“作者描写了……的景象”,可以从描写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第一,对于景物本身,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分析。

(1) 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写景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雪似的层层浪花,从形、声、色的角度生动地表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2) 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杜甫的《绝句》一诗就是典型的动静结合,动景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静景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早春的清、新、雅、静。

(3) 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请看范仲淹的名作《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该词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地描绘了塞外景色,抓住秋景的鲜明特点――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建构了一幅开阔的画面,写景之中暗寓思乡之情。

第二,从景物给人的视觉、听觉和嗅觉感受入手。

比如2009年高考语文湖北卷考查的张先的《西溪无相院》:“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颔联的上句着眼于视觉感受,写浮萍,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首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感受,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首联的“静”字。

其次,品读景物意象。对诗词中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所以,在描述了诗词的景物形象后,还要品读景物的意象,点明其所营造的氛围或者表达的情感。这时,如果能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特点和作用,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作者或借助意象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用枫叶、荻花这些典型的秋天的意象,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或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如将思念之情融入明月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或塑造背景、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前半句的三个意象塑造了镇守之地的苍茫,为后半句思乡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或塑造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或衬托人物的气节、品质、性格,如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这一类的意象有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

或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一词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或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的“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的“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的“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

【练一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宋)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通过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通过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上一篇:王林:“气功大师”的倒掉 下一篇:古代人怎么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