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之争

时间:2022-09-15 07:49:25

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之争

方毓强

记者、作家、摄影家、旅行家。硕士学位。热衷于研究文史哲经,关注人类学。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注中外文化的交流,提出“有文化,无国界”的思想。访问过欧美亚20余国。发表文字数百万。在多个国家举办个人摄影展。

从今年3月份起,教育部对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京剧的教学内容,确定为15首曲目,并在10个省市区各选2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以后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开。

这15首京剧教学曲目按不同年级分类如下:一年级:《报灯名》;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万紫千红分外娇》;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猛听得》;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你待同志亲如一家》;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猛志在胸催解缆》;八年级:《趁夜晚》、《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九年级:《智斗》。

一石激起千层浪

3月份正是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之际,这一消息顿时在“两会”代表中“炸开了锅”。首先是叫好的,他们认为京剧是国粹,这样做当然是好事情。于是媒体马上跟进,报道了某地某中小学的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云云。最“生猛”的是,新华社记者的一则图片新闻:“3月12日杭州一幼儿园小朋友正在表演京剧《红灯记》选段。”

也有不同意只学京剧的,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他说,中国全部要实施是不可能的,比如少数民族,侗族唱侗族大歌,根本不懂得京剧,这不能只站在北京来思考。民间戏曲现在起码有两百种,京剧只是众多的戏曲文化遗产的一种。中华文化最大的价值是它的多样性,都是京剧了,又成了计划经济。(2008年3月10日《南方都市报》)

京剧演员梅葆玖认为,京剧进校园是件大好事,但样板戏过多(在15段中占了9段),他联名4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紧急提案,建议教育部减少样板戏数量,并亲自推荐了8段传统京剧曲目。

最有意思的是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孙萍,是她5年前提案要求京剧进校园的,但这次她却有意见了。3月9日在全国政协文艺组分组讨论中,她当面感谢教育部长周济让她5年前的提案变成现实,但又表示“样板戏这么多,不是我的初衷”,“教育部背离了我的初衷,搞得我现在压力很大,我都成了众矢之的了……”(2008年3月10日《新快报》)

更有公开和彻底反对京剧进校园的。他们认为这样做只对京剧负责,没有对孩子负责。教育部的用意是继承传统艺术从少年儿童抓起,但事先没有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未做科学调研,是违背艺术规律与教育规律的。教育部希望通过自己制定的一部“标准”,就让全中国的孩子们人人会唱京剧,个个热爱传统艺术,无疑是一种越俎代庖的行为。最不能理解的是,规定曲目中居然出现了许多充满“”色彩的样板戏内容,这会使人们作何感想与联想?(2008年2月25日《广州日报》)

应当三思而后行

中国的京剧,出现的历史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悠久,至今只有210多年。如今,中国改革开放整整30年了,经济上腾飞了,但在文化上有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和隐患。不要说国粹,就是一般的文化,甚至于对于汉语,人们往往没有保护、继承的自觉性。

主管部门的出发点和用意当然是好的。中国的事情,如果不硬性规定列入课程或者不考试,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都不一定会重视。但中国的地区差别、文化差别、经济差别太大了,很难“一刀切”地学唱京剧――哪里来和怎么养这么多的京剧老师?不少地方连义务教育的基本条件也没有达到,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有的还上不了学啊!

再说,义务教育阶段是对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打好基础,除非专业学校和特色学校,一般不应当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门艺术,更何况京剧是一门有很高难度的艺术。

目前,教育部对京剧进课堂的教材编写和光盘制作工作已经启动。那么,公众究竟是如何看待这场运动的呢?权威调查显示,60%以上的公众不支持。(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记者 吴晶)

上一篇:鹭江之畔的建筑奇迹 下一篇:暧昧,但不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