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念白”与“声乐唱词”之比较

时间:2022-09-15 07:19:08

“戏曲念白”与“声乐唱词”之比较

摘要:通过研究前人成果以及自己的学习感触来说明其唱腔特点,再将豫剧唱法与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加以比较,揭示出两者各自的特点、内在的联系以及相互的借鉴与运用。

关键词:河南豫剧;“戏曲念白”;“声乐唱词”;唱法特点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20-01

一、民族声乐唱法特点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中,不断衍生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而每一种形式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唱法及表现手段。民族声乐演唱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演唱技法精华的基础上又吸取了美声唱法中的养分,并注入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使其在风格上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但随着民族的即为世界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现代民族声乐也加入了更多的传统特色,如运用豫剧唱腔、吐字等。

二、“戏曲念白”与“声乐唱词”之比较

戏曲的唱法与民族声乐之间有不少地方是相互融合,有联系的。戏曲非常注重戏词,即念白,要求演员把每一个字都唱清楚,所以戏曲的唱词进行相对较缓。而我们平时在民族声乐的训练中也要求吐字清晰,这与戏曲的念白行腔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时的练声训练可以运用戏曲的方法,既可是练习咬字,也可以在保持位置的同时使气息比较沉。

三、豫剧唱腔与民族声乐演唱间的联系及运用

传统戏曲也为民族声乐的演唱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所以,也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如《木兰从军》、《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编花篮》、《沁园春・雪》等等。这些作品非常巧妙的融合了歌曲与戏曲,使作品大气,雅致又不失地方特色。易于被人们接受、欣赏。下面我将通过具体的作品来分析豫剧的因素是怎么运用在民族声乐作品之中的。

1.吐字、咬字、归韵的运用

豫剧很讲究声腔的吐字、归韵等即“字正腔圆”。一句行话叫“气为音服务,音为腔服务,腔为字服务”。这就要求演唱者非常注重吐字,要保证咬的准,唱的稳。《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的歌词中很多地方的发音、咬字都特别讲究。歌词“阳春三月我满十八”中的“三”字演唱时要往上挑,而“满”字又收韵。很有抑扬顿挫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收腔。“报名参军要离开家”中“参军”是用河南话说出来的,“离开家” 的“离”字也要收回来。“村后的青草地。牛羊伴鸡鸭”。这一句中的“青草地”是最有特色的,完全是用河南话念出来的,但要挑起来说,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唱歌”。这些细节的表达就像给听众讲故事一样,没有距离感。

2.润腔

(1)卖腔:卖腔是指在戏曲中为了渲染气氛,强调某个音而特别延长此音。如作品中“日子越过越富裕”中的“过”、“裕”两个字的演唱,就很有戏曲中卖腔的特点。后半段,“为儿不报国,哪有咱天下”的“国”字、“哪”字、“天”字,还有歌曲的最后的一句,“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中的“幸”字,“家”字,都是最典型的卖腔,这几个字延长了几拍,添加了戏曲味道,就好比为了强调某一个音而故意卖关子,绕一圈再回来的感觉,听起来很过瘾。可以看出这种润腔在作品中多次被使用到,正是因为如此多的戏曲特色唱腔,才让歌曲听起来耐人寻味,很吸引人。

(2)橄榄腔:橄榄腔的特点是演唱的时候先弱唱、后重响、再弱收。歌曲中 “叫我不忍哪,离开家。”“离”字的唱法就是运用了这种戏曲润腔,曲作者希望演唱者运用这种技巧来烘托气氛。

(3)特色“说”唱。这首作品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唱。如,“军队是咱军队,国家是咱国家。”“穿上绿军装,牢记妈妈地话”这两处,就是“说”词,这种说不是普通的说话,而是有底气的,与戏曲的念白相似的“说”。要演唱好很不容易。目前,笔者认为这首作品最好的版本为著名歌唱家黄华丽演唱的版本,她对这两句的虚实处理就十分到位,对作品整体的把握也很准确,演唱的十分精彩。而她本人正是以前学习过河南豫剧,所以有戏曲基础对声乐演唱是很有益处的。

四、豫剧版《花木兰》与现代版《木兰从军》相比较

豫剧版的《花木兰》堪称经典。它不仅展现了豫剧的特色,又是由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豫剧皇后”常香玉来表演的。这个版本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观众,很受大众的欢迎。时至今日,王志信又很巧妙的运用了这次题材,他曾深入学习中国的戏曲文化,所以他的眼界比较开阔,创作思路广。豫剧的表演很有张力,既可以大气磅礴,又可以委婉细腻,唱词清晰,吐字圆润。作曲家就是鉴于豫剧的这种的特点,所以在用现代手法叙述故事的同时,也加入了戏曲元素。可以说《木兰从军》是在新时期新潮流的影响下,对豫剧《花木兰》的一种深化和发展。

这首作品也是一首典型的运用了河南豫剧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如:“难坏了姑娘花木兰哪”中的“兰”字,演唱时要把音调甩上去,以显示其特色,还有姑娘的“娘’字,这个字的唱法运用了戏曲中润腔。先收后放再收的唱法是橄榄腔,“替父从军”中的“军”字都是这种用法。这些都有助于烘托气氛。中段“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为了加强语气,把尾音拖得很长,再如,《木兰从军》中的一段歌词“挥剑挽长弓,踏踏马蹄急。”这一句在演唱时,节拍必须要卡的十分准确,这就相当与豫剧演唱中的一板一眼,一字一拍,十分紧凑。

五、结语

以上论述对某些民歌中有关豫剧的运用做了阐述,为我们在演唱时需注意的地方提供了指导。民族声乐应借助戏曲中的唱腔技巧来完善和发展自己,使更多好的文化特色可以得到运用。而演唱者也应该在把握作品风格的前提下去用心的演绎作品。这样才能表达出作品需要表达的风格特点。希望大家可以讨论、改进。使观点的准确性更高,有利于以后更加专业的研究。

致谢:本文引用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魏露部分研究成果,特向此表示感谢。

上一篇:探析强化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下一篇:发挥优势 锻炼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