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学龄前儿童的不良行为

时间:2022-09-15 07:04:17

怎样看待学龄前儿童的不良行为

学龄前儿童的不良行为,指学龄前儿童违反正确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学前儿童的游戏、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据观察,没有一个学龄前儿童在一天里不出现任何不良行为。怎样理解和对待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正是学龄前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而且他们正是在不良行为中逐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慢慢形成好的习惯、性格和道德品质的。当然,如果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不及时矫正,他们也会从种种不良行为的重复中,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使学龄前儿童受到正确行为和道德的训练,使每个儿童的潜在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这对于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学龄前儿童不良行为原因的分析

1.因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造成的。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三到五岁的儿童扣错衣扣,穿错鞋袜。这是他们目测能力差,空间知觉不准确,大脑操纵小肌肉群的能力差的缘故。我们还常看到5—6岁孩子好动、好斗。有时因追逐扭打,有时因攀爬跳跃跌伤手足,这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运动器官迅速发展,对运动表现了永不满足的欲望。同时,他们具有强烈的兴奋性又很不稳定,如孩子们正在做操,忽然看见一架飞机飞过,马上欢呼雀跃起来,就会不顾老师的哨声和口令,这是因为学龄前儿童大脑虽然获得了发展,重量已达到成人的十分之八九,但脑细胞却很嫩弱,抑制过程的微弱和兴奋过程的强烈以及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还很差,使他们的目的性往往变得盲目和不稳定。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经不起外界刺激、引诱,表现为学习中的“溜号”,也属此类原因。

2.由于缺乏经验而造成的不良行为。有的孩子因好奇把豆子、珠子等小东西塞进鼻腔或耳朵里;直接拿烫手的杯子;因好奇而拔掉刚栽好的小苗等等,都是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主张学龄前儿童应广泛接触事物,积累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3.对行为准则不理解而造成不良行为。有的孩子对走、卧、坐姿势不正确不以为然,认为是老师的要求太多,或把带尖的用具当玩具等。这是因为儿童不知道不准确的姿势对他们成长的危害,玩带尖的用具有被戳伤的危险。所以讲清行为准则的合理性对学龄前儿童是很有益的。

4.因不良影响造成的不良行为。有的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老人对孩子比较娇惯,因此孩子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哭喊打滚;有的孩子在家里处在“以我为中心”的地位,什么东西都要先给他,连别人的东西也吵着要;有的孩子在家常常遭到家长的打骂,以顶嘴反抗,以打同伴出气。以上种种不良行为都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骄纵溺爱、缺乏成人教育、过分压制的结果。有的孩子过分讲究穿戴,随意骂人打人,随地吐痰等都是从成人身上模仿的。大量事例说明,孩子的行为恰恰映出了成人的影子。

二、矫正学龄前儿童不良行为的做法

1.榜样示范。学龄前儿童模仿性很强,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采用榜样示范的办法,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效果很好。

孩子们在队列练习时,有的孩子不听指挥走得不整齐,我说:“看哪位小朋友像叔叔那样走的整齐?”或者指出队伍中走的好的孩子表扬,孩子们一听马上迈开大步整齐地走起来。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对孩子们来说,教师的榜样示范更有力量。因为,教师生活在孩子中间,他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们的注视,他们往往不加选择地模仿教师的一切言行,并以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言行的榜样。因此,教师处处要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榜样示范收到应有的效果。

2.反复训练。学龄前儿童生理机能尚未成熟,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支配作用需要不断地在练习中得到发展。同时,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常常经不住外界的诱惑,使过失反复出现。因此,对于他们的行为和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进行反复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正确的动作和习惯,每做一次练习,就得到一次加强,练习得愈多,这个动作和习惯就愈巩固。

拿吃饭习惯来说,应当要求儿童饭前洗手,不玩餐具,正确使用餐具,吃饭咀嚼慢咽,吃完把餐具轻轻放入桶内。所有这一切必须要反复练习,经过长期的不间断的练习,儿童才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表扬鼓励。表扬鼓励对于儿童的进步是很有必要的,表扬鼓励不仅针对儿童取得的成绩,更应该针对儿童所做出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有充分的信心,使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护。自尊心是很宝贵的,它是孩子进取向上的一种内在动力。引导不得法,也可以使自尊心变为自卑感或自傲感,这对于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是很不利的。

我们班新转来一个农村孩子,说话吞吞吐吐,土话很多,常惹得大家哄笑,于是他在课堂上从不发言,也不愿和小朋友玩。为了帮助他,我经常和他聊天,逐步纠正他的土话。他有一点进步,我就夸奖他,让小朋友为他鼓掌,慢慢地,他也敢大声回答问题了。说话的机会多了,他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和小朋友的关系也融洽了。

4.因势利导。学龄前儿童辨别是非能力还比较差,抑制能力也比较差,行为和动机具有一致性,常常说一样做另一样,或者不自觉地违反规则,因此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儿童的动机和行为统一起来。一天,我正给孩子们上课,一只蜻蜓飞进了教室,孩子们顿时兴奋地叫起来,我想这是向孩子们进行保护益虫教育的好机会,就悄悄走过去一把捉住了蜻蜓,边走边说“大蜻蜓绿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孩子们安静下来。我问:“小朋友,蜻蜓是害虫还是益虫呢?”“是益虫。”“为什么?”“因为它会捉苍蝇蚊子。”“那怎么办?”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放掉它。”

5.耐心说理,批评教育。学龄前儿童除了直接感受,还需要知道一些道理,主要是使他们知道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讲道理,应该形象生动。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过失,有的需要严肃批评,使他认识错在什么地方,吸取教训,有所进步。批评决不能厉声厉色,而要讲清利害,提出要求,还要经常督促检查,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效果。比如,我班有个孩子会拿别人的东西,对于这种情况,我单独把他叫到一边严肃地批评了他,但随后又鼓励他勇于改正错误,做个好孩子。另外有意在班上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小孩小时候喜欢拿别人家的东西,长大了变成小偷被警察抓起来的故事,那个孩子听了以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也不敢拿别人东西了。

6.优势转移。新的强烈的刺激是转移儿童兴奋中心的一种信号。当儿童高度集中于一件事上而表现出固执时,可以采取新的强烈的刺激来转移他们的兴奋中心,矫正他们的过失,这只是一种救济法,可以暂时解决问题,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一定要伴之以事后教育。

四岁的明明刚入园,躺在地上打滚,又哭又闹,对于这种倔强的孩子采取刺激法有效果,我抱他时发现他的口袋里有东西,我问:“明明,这里有什么宝贝?”“蜡笔。”“给我看看可以吗?”“可以。”“你看,蜡笔都断了,我帮你放好吧?”我告诉他,老师还可以教你画画,我什么都会画。他高兴了,从此很信任我,以后我常常告诉他,打滚不好,老师是不喜欢的,他就再也不打滚了,但对于特别执拗的儿童,可以采取退一步进两步的方法,即满足他一定的要求,同时提出新的要求并纠正他的执拗,退一步的目的是进两步,只有退一步,没有进两步是对孩子的娇惯,对矫正学龄前儿童的不良行为是有害的。

总之,对于纠正学龄前儿童的不良行为,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我们的付出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上一篇:Proteus仿真软件在单片机实验教学改革上的应用 下一篇:幼儿教育中评价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