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课程改革

时间:2022-09-15 05:44:59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课程改革

摘要:教学实践中,立足在大处,成就在细节,如果我们不能对课堂细节有很好的预设及准备可能就会影响授课效果。因此,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改革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进行预设和推演。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细节;新课改;知识经验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42-01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学科,这是一门具有生命活力的学科。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将这门生动活泼的课上成了枯燥空洞的理论说教课,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并未发挥学科功用。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为思想品德课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呢?

1.思品教学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1.1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传统的思品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授--受"的关系,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新课程则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关系由原来的教师"对"学生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构建一个融洽、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学习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其角色行为表现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地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2教师应由单纯的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在以往的思品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这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主义的色彩,很可能导致一点带面、以偏概全。同时,这样长此以往,教师本身也会陷入一种惰性之中,以致思想滞后、思路僵化,教学行为也就毫无情趣可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也只有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才能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注重课堂导入技能

一堂课如何开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好的导入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一锤就能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激起他们思想的浪花,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上好这一堂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定的导入技能,不过不同的教师运用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由身边的人和事导入新课,提问设疑导入新课等,也可根据课堂产生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即兴导入,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这种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启发性,且还应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总之,精彩的导入似火,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似石,能激发学生智慧的浪花。

3.难点分层讲解,重点精心剖析

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不要认为是理解性的东西,点到为止。其实这些观点,需要学生理解,然后才能认知,所以我们粗枝大叶是不够的,我们一定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对难点问题分层细讲,对重点问题要精心剖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化整为零,剥丝抽茧让学生消化于无形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深入引导学生解读教材,发掘隐性知识点,层层透析疑点、难点和易错点,实现知识到能力的全面转化。

4.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是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课堂上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外,还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让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去亲身接触社会实践,以提高他们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工作能力。比如,讲职业道德课,可请各行各业的一些先进模范人物介绍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为人民,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或组织学生直接到农村、厂矿和商店等,亲身体验职业劳动和生活的实践;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课,可通过学生参加所在地人民代表的选举活动,或旁听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会议以及人民法院惩治经济犯罪、刑事犯罪的庭审过程,提高学生对人民当家作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和依法治国的认识。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街道、企业等一些基层单位去锻炼他们的领导才能、处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5.确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和考试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主宰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要回答"对"或"不对"、"是"或者"不是",这种评价机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评价分为识记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学习评价一般侧重形成性评价(侧重于教学过程)和终结性评价(侧重于结果),以前我们大多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新课程要求要关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一改以往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标准,重新建立一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新的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师生间民主氛围的形成,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

在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细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常言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我们不注意细节,新课程改革可能就会功亏一篑。我相信:在践行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只要能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行为,用高超的教学艺术亮丽课堂,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助推效果,用"吹毛求疵"的认真对待细节,就一定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豪情;就一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

上一篇:思品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下一篇:新课标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