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决定

时间:2022-09-15 05:42:10

全面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决定

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总要求,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实践新的文化发展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发展繁荣的体制机制,促进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协调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更好更快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并就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如下决定。

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直辖以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市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水平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新格局还不完全适应,与现代传播手段广泛应用的新变化还不完全适应。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扎实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力量,把全市人民的干劲调动起来,智慧凝聚起来,热情激发出来,为贯彻“314总体部署、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推动“五个重庆”建设、构建我国内陆开放高地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到2012年,全市文化建设要努力走在西部前列,思想引领、舆论导向、精神激励、道德教化、文化传承、开放交融、安全维护等功能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充分彰显,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初步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追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普遍践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显著。文明城区(县城)、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面达到100%,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

———文学艺术全面繁荣。文化底蕴日益彰显,文学艺术创作机制更加健全,文艺流派、风格、体裁更加多样,高雅和大众文化协调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文化精品不断涌现,一批作品获得部级大奖。

———媒体传播体系初步完善。传统媒体整体实力和影响力大大提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健康发展,逐步建成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媒体系。坚持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建立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机制,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同时,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25%以上,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

———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文化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以“10名以上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100名以上文化领军人才、1000名以上文艺骨干、10000名以上基层文化工作者”为主体的队伍。

到2020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市民具有较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建成全国一流、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领先西部,建成长江上游的文化中心。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精心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和研究。继续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新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方式,打造“三峡大讲坛”、“开放论坛”、“青年人才论坛”等学习品牌。构建市、区县、镇街、村社四级宣讲体系,组建高校时事政策报告团,编辑出版理论、政策等通俗读物,对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科学回答。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核心期刊和研究基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重庆的实践”系列研究,每年精心策划组织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聚合市内外研究力量集体攻关。特别要围绕城乡统筹、“五个重庆”建设开展研究,努力探索西部地区科学发展新模式。加强重庆优势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精心组织实施“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2.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世情、国情、党情、市情、民情“五情”教育活动,继承发扬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培育重庆城市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加强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青少年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成立重庆市社会思想动态研究中心,建立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定期研判制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阶层群体思想政治工作。

3.深入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坚持“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实现内容提供序列化、重大活动精品化、行业推动示范化、群众活动普及化、媒体宣传常态化,不断拓宽参与面,增强实效性,使之成为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的有效载体,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成为全体市民的文化风尚。每年举办一次全市红歌比赛,重庆电视台推出每日一歌,每个区县至少提供一个大型红歌坝坝舞广场,建立“红歌网络中心”,深入推进红歌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精心编辑出版《读点经典》丛书,不断扩大发行量,组织主题诵读活动,促进全民阅读经典,带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培养一批讲故事大师和优秀故事员,办好《讲故事》专刊,定期举办故事会,形成全民讲故事、听故事的浓厚氛围;举办红色短信创作传播大赛和群众性传箴言活动,引导手机用户和广大网民学习、创作、传播红色箴言,培育健康向上的短信文化。

4.全面推进千万市民文明行动。紧紧围绕“五个重庆”建设,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深入推进礼仪普及、行为养成、优质服务、环境整治行动,深化文明城区(县城)、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心策划实施长江两岸文明长廊工程,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尤其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让文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单元和细胞。坚持开展“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劳动模范”和“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继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加大“扫黄打非”斗争力度,不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三、大力繁荣文学艺术

1.发展繁荣一批全国知名的文艺门类。加强文艺院团建设,大力支持川剧、歌剧、话剧、曲艺、京剧和交响乐发展,做大做强重庆杂技艺术,创作推出一批经典剧目;依托市内高等院校的优势,大力扶持油画、雕塑、版画、国画、书法等优长门类,巩固和提升重庆在全国美术书法界的地位;培育骨干作家,办好《红岩》等文学期刊,重视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创作,加强文学评论,推动重庆文学事业取得新突破。

2.挖掘保护一批特色文化艺术项目。深入挖掘保护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三峡移民文化、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项目,做大做强綦江农民版画、铜梁龙舞、土家族摆手舞、川江号子、秀山花灯、万州竹琴、大足石雕、梁平三绝(灯戏、年画、竹帘)、荣昌折扇夏布、城口漆器十大民间文艺、工艺项目,努力实现“一个区县一个品牌”。

3.创作生产一批文艺精品。建立重点作品论证、投入、评估、奖励机制,鼓励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努力创作生产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留得下的精品力作。到2012年前,推出10台重要剧目、10部优秀影视剧、10部有全国影响的文学作品。依托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新华书店集团为主体的出版发行业,精心编辑出版发行一批高质量的图书、音像等作品。

4.培育打造一批有影响的文艺活动品牌。利用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努力创办西部交响乐周等一至二个部级的文艺品牌;积极申办中国艺术节、亚洲艺术节等重大文化项目;精心举办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重庆读书月、重庆演出季、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县打造文艺活动品牌。

四、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1.努力构建媒体传播新格局。坚持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形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媒体群。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推进媒体转型,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传播艺术,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要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系统、生动、持续地宣传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报道人民群众的多彩生活,为推动重庆改革发展鼓劲加油。进一步完善新闻体系,建立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谋划打造跨媒体、跨区域的大众传媒平台和财经传媒平台。鼓励各区县整合所属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资源。高度重视现代科技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积极探索“三网融合”,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

2.办好以重庆日报为龙头的报刊媒体。不断创新重庆日报办报理念,改进版式和话语方式,创办农村版,探索财政为村社买单订阅,加快把重庆日报办成西部影响最大的日报之一,更好地发挥对其它平面媒体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继续办好《当代党员》、《党员文摘》、《党课参考》。努力打造一份全国一流水平、发行量50万份以上的品牌都市报。其它都市报刊和服务类报刊要推动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坚持办好《改革》、《探索》、《商界》、《电脑报》、《课堂内外》、《少年先锋报》和大学学报等报刊,进一步提高在全国的影响力。

3.办好以重庆卫视为龙头的广电媒体。重庆卫视节目要珍分惜秒、精心编排、优化结构,增大新闻信息容量,加强深度报道,提高文化品位,打造品牌栏目,扩大吸引力和影响力,收视率保持全国省级卫视前5位,努力办成“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精品卫视,成为重庆对外宣传的“第一传媒”。重庆广播电视总台各类频道频率要办出特色,区县电台、电视台要提高专业水平。大力推进数字电视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丰富节目内容,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区县广电网络整合,建成以市级广电媒体为龙头的一体化广电传播体系。

4.建设丰富、健康、干净的网络文化。按照“大力发展、充分运用、积极引导、有效管理”的要求,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推进华龙网、视界网的深度整合,建成我市第三大传媒、全国十强新闻网站。支持中央新闻网站办好重庆频道。积极培育重点商业网站、党建网站、政务网站、校园网站、青少年网站、区县网站、社区网站群。打造网络电视台,大力发展交互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等新媒体。实施重庆媒体在境外、国外网站落地工程,有选择地在境外、国外主流媒体网站开办重庆频道。成立重庆市网络文化协会,引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壮大网建、网宣、网评、网监、网研队伍,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坚决封堵各类有害信息,整治网络低俗之风,揭露有害言论,净化和丰富网上内容,唱响网上主旋律,把重庆建成全国网络文化高地。

5.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支持中央新闻媒体和境外、国外新闻媒体驻渝单位的工作,精心策划实施一系列主题外宣活动,让国内外更多更客观地关注重庆、了解重庆。加强境外媒体记者的管理和服务,继续推进采访线工程建设。提高我市媒体在境外落地入户率,不断扩大重庆电视台国际频道境外覆盖,扩大重庆日报海外版的发行范围和影响。强化城市品牌营销,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外宣品,扩大重庆对外影响力。

五、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抓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着力建设以重庆大剧院为龙头的城市文化设施群,打造重庆文化新地标。2009年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重庆川剧中心要建成并投入使用;2012年前建成国泰艺术中心、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巾帼园、重庆国际马戏城、重庆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中心、三峡移民纪念馆和十大书城,搬迁重庆市群众艺术馆、重庆市艺术学校和广播电视监测台,扩建中国派历史陈列馆;规划建设重庆廉政教育基地、重庆工业遗产博物馆、重庆三线建设博物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园、大足石刻陈列总馆等项目。大力完善区县公共文化设施,2010年前全面完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设任务,农村群众看书报难、看电影电视难、看文艺演出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等问题基本解决。2012年前,区县图书馆、文化馆全面达到国家等级标准,其中一级馆达到40%以上,每个区县都有影剧院,多数区县有博物馆、特色文化街区和文化广场,实现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明确各类文化设施机构功能定位,配置完善管理要素,健全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各类文化设施资源共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提高使用效益。

2.保护利用重点文化遗产。扎实推进国家重点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抢救性文物保护。到2012年,完成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六店旧居等120处重要革命遗址、抗战遗址的抢险维修,并逐步对外开放。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在推进城市危旧房改造和开发建设中,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做大红岩联线品牌,增强整合功能,打造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抓好三峡库区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推进渝东南少数民族生态保护区建设。

3.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文化先进区县、文化先进乡镇(街道)、文化先进村(社区)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文艺、法制、科技、卫生等基础知识普及工作。大力繁荣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广场文化。推进先进文化进校园,丰富学校美育内容和形式,强化音乐课、美术课和书法课,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实效。围绕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抓好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展览到基层的“五送”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让农民每月至少看一场电影,每个村文化室每年新增图书100册,每年组织10台优秀剧目、100个红色故事和有关文博展览到农村。支持社会兴办博物馆,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六、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1.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思路,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重点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广告会展、印刷包装、网络服务和文化经纪等文化产业,重点打造重庆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部级数字出版基地、大足影视剧制作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现代印刷包装物流基地、解放碑时尚文化城、黄桷坪艺术园区等文化产业基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兴建文化产业园区。

2.推动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协调发展。加快经营性文艺院团和市属非公益性、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步伐,深化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发行、印刷、广告等资产和业务实行市场运作,做大做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电集团、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新华书店集团、电脑报、商界传媒。放宽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支持民营资本投资兴办“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形成富有活力的民营文化企业群。

3.完善开放而健康的文化市场体系。大力保护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积极培育各类文化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探索建立文化产品交易中心。加快推进文化“走出去”,继续扩大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培育一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出口项目,鼓励文化艺术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把有序开放和有效管理结合起来,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

七、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

1.健全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文化部门高度负责、党政各部门同心协力、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文化建设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抓文化也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未来的理念,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纳入本地区总体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各级人大、政协要大力支持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宣传文化主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教育、科技、卫生、体育部门要与宣传文化部门一道积极承担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其他职能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行各业和各社会单位要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作好表率,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带领人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共建共享文化成果。

2.抓好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会同组织部门加强宣传文化战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要配齐配强专职宣传文化委员。各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宣传文化部门负责人要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知识分子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深入推进“五个一批”人才和“巴渝新秀”青年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文化领军人物。进一步优化政策,吸引市外、境外高层次文化人才,投身重庆文化建设。健全完善区县文联、作协、社科联,加强对各级各类文艺协会和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会、学会等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更加重视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选派有专长的大学生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建立“重庆市文化杰出贡献奖”市级荣誉制度,完善“五个一批”人才和重庆市文学艺术、青年文化人才表彰制度。

3.拓宽文化投入渠道。各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应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开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试点,市、区县两级财政要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保障公共文化工程项目、文化产品生产、宣传活动开展和机构正常运转所需资金。从今年起,市级财政设立不低于1亿元的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并确保逐年增长,力争到2012年的年度总量在2008年基数上翻一番,主要用于基层文化建设、人文社科发展、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宣传文化人才培养。继续征足用好文化事业建设费。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认真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继续对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给予补贴。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消耗的水、电、气,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认真贯彻落实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扶持政策。对新创办的民营文化企业,在登记注册后,3年内按规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部门安排给企业。设立重庆宣传文化基金会,市级财政对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宣传文化事业给予一定配套资助,并继续落实捐赠税收扣除政策。成立重庆文化产业担保公司。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实行“以奖代补”。市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与中央对口部门的衔接,推进部市合作。

4.加强考核监督。科学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方法,完善文化建设目标考核测评体系,继续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并增大权重,对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各区县各部门要根据本《决定》制定实施意见,市委督查室要牵头进行督促检查,促进《决定》的落实。各新闻媒体要加大舆论引导和监督,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为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和长江上游的文化中心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民政局学习十二五工作规划 下一篇:学校副校长后勤与安全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