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语言概念的分析浅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时间:2022-09-15 05:20:05

从对语言概念的分析浅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摘 要: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是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人们立场的不同,导致至今仍没有定论。从语言概念入手,来分析这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语言可以分为大语言和小语言。无论是大语言还是小语言,思维都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对于小语言来说,思维的介质有多种形式,而有声语言只是其中一种;对于大语言来说,思维的介质则必须是语言,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离。

关键词:大语言;小语言;思维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195-02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探讨,一直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到目前为止,科学界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主要有两种倾向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必须以语言为物质外壳,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另一种意见认为,思维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的反映过程,有语言的思维,也有非语言的思维,思维和语言并不是密不可分。通过种种论争,使我们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但是笔者认为,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论争中,人们所说的语言仅仅指的是传统语言学关涉范围之内的有声语言,我们也把它称为“小语言”,即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近年来,传统语言学对语言所下的这种定义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语言概念理解的不同,也就导致了思想家们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了不同的理解。要想清楚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把握语言概念是重中之重。

一、语言概念的重新认识

(一)传统意义上的“小语言”及其重新审视

关于语言的定义有:“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主要的特征”。学术界接受了对于语言功能的这种界定,这个结论也几乎像公理一样被全社会所接受。它指的就是以声音为介质的语言,它是一套符号系统,在这套符号系统中,语言是有音有义的。

我们不否认这个定义的正确性,但是当我们解剖这个符号的时候,很容易看到其“音”的一面,却看不到“义”的一面。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作为起于嘴止于耳的这段声音,除了具有声音的性质之外,不能表达任何意义。那么,我们所说的音义结合是在哪里发生的呢?也就是说语言片段所代表的意义,人们是从哪里得到的呢?很显然,在人们集中精力研究的地方,即起于嘴止于耳的这段在宇宙空间震动的声音中并没有实现这种结合。而是在人们听到这种声音之后实现的,即这种声音在进入耳朵而后进去大脑之后才和它所代表的、大脑中已有储存的意义真正的结合起来,而对大脑中没有储存相对应的意义的声音来说,它只是一种声音,而不能称得上为语言。比如说,在我们学习了英语之后,当听到有人说apple,我们的头脑中会立马闪现与苹果有关的东西。而对于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来说,它只是一段没有任何意义的声音。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所研究的语言,即起于嘴止于耳的这段范围内的被称之为语言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的语言。真正的语言,即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存在于大脑中的。

(二)“大语言”概念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者们认为将语言定义为有声语言有太大的局限性,因此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人以外的其他物种之间同样也存在着信息交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也使用了某种介质和代码,那么这些介质和代码与人类交流所使用的有声语言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高级与低级的区别罢了。为什么只有人嘴里发出的声音才能做信息交换的介质呢?这里人们分明有点妄自尊大。更何况,声音这种介质对语言来说也不见得有那么重要。在有声语言产生之前,一直存在着人们通过手势、肢体、表情来表情达意的体态语。在有声语言产生之后,也出现了以视觉符号为表现介质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从价值、意义来说,与以声音为介质的语言相比来说毫不逊色。所以说,语言的形式没有高下之分,语言不一定非得是有声的。

援引韩宝玉先生在《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一书中对语言的定义:“两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媒体和介质”。因此,我们可以说,不管是人与人,还是动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等等,只要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介质都可以称作语言,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语言”,将之前的语言概念范围扩大化了。

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因为人们对语言概念理解的不同,也就造成了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看法上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不同语言概念关照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一)语言和思维孰先孰后

要证明语言和思维孰先孰后,我们同样采用研究任何物种起源的两条重要途径。即从个体发生角度和系统发生角度两个方面来论证。

1.从个体发生角度

我们都知道儿童在没有掌握具体的有声语言之前就可以使用哭声、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比如说,我们藏在大人身后,和他抱着的还不会讲话的小孩玩捉迷藏游戏时,刚开始小孩并不理解我们的做法,只是默默的茫然地看着我们。但是,当我们有规律的一左一右地伸出头和他打招呼、扮鬼脸几次之后,他便理解了我们的用意,而且能够判断出下次我们的头要出现的方向。当我们没有按规律在他所判断的方向出现的时候,他便会在相反的方向寻找,找到后就“咯咯”的笑。由此可见,儿童在没有学会有声语言之前已经拥有了一种抽象的、概括的、简单的思维能力。而他的表情、笑声也可以划在大语言的范围之内,但是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孩发出笑声之前,他是经过了一系列简单的分析和推理的。

由此可见,从个体发生学角度来说,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包括手势语、表情语在内的大语言,都是在思维之后而存在的。

2.从系统发生角度

恩格斯说过“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由此可见,语言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类学家将人类的历史推早到几百万年到一千四百万年,而语言学家对语言历史的推断最多只有几百万年。由此,我们知道有声语言的历史只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零头。而在有声语言产生之前,人们是通过手势、表情、行为、声音等外化精神意识的直接手段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人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说,在原始人或“正在形成中的人”共同协作的劳动长河中清楚地体会到共同协作的好处,因而“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小语言概念下的有声语言,还是大语言概念之下的手势语,表情语等都是在人们意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之后所采用的进行交流的工具。而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有“交流很重要”这种认识,必定是在总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其中必定有思维的参与。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也同样起着作用。

此外,可以从经过清理的语言概念入手,来说明思维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我们从前文的分析就知道语言是存在于人脑中的,真正的音义结合是在大脑中进行的。在我们使用语言之前首先得掌握它,学习它。学习的过程就充分体现了思维先于语言。比如说小孩学语言,当我们拿着一个绿苹果告诉他这是绿苹果的时候,他会将苹果的发音和样子记在了心里,也就是说将苹果这个物自体的映像与声音一块存入大脑中。再拿着一颗红苹果告诉他这是红苹果的时候,牵引刺激他们已有的意识焦点,即脑海中出现上次的绿苹果,然后进行视觉上的对比、分析、处理,进行总结,从而得出红色与绿色的区别。

因此,无论从个人发生角度,还是系统发生角度。无论是大语言,还是小语言,思维都是先于语言存在的。

(二)思维的介质是否必须是语言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对语言概念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论。笔者赞同“思维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的反映过程,有语言的思维,也有非语言的思维,思维和语言并不是密不可分”这个观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很明显是在小语言概念的关照之下总结的。

那么大语言概念之下,思维的介质是否必须是语言呢?笔者认为是。我们知道,调动各种感觉和意识器官做进行的任何用以信息交换的媒体和介质都可以称作语言。所以我们在接受信息时,哪怕是简单的一句话,我们都通常会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各种感觉器官。比如说话人的神情、动作、当时候穿的衣服等等,当有事实牵引激活我们的意识焦点的时候,我们便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系列的画面,而此时干巴巴的语言与这一系列的画面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既然将大预言的概念扩展到了动物,我们不妨举个黑猩猩的例子。在《情同手足黑猩猩》中,黑猩猩是不懂有声语言的,然而他们也能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他们也是有思维的,他们后来所拥有的能力很多都是后天习来的。比如雄猩猩为了提高自己的阶级地位,不得不利用自己的智慧,片中的一个猩猩利用他找到的空煤油灌滚动时发出可怕的声音来虚张声势,吓唬对方,从而使自己由最低级一跃升为了最高级。由此可以看出动物也可以依靠习得学习本领,增加它们的意识焦点,进而依靠内外信息的对比来改进工具,期间的思维过程也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三、总结

综上所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之所以如此复杂,是人们对语言概念的认识还不透彻。无论是大语言还是小语言,思维都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对于小语言来说,思维的介质有多种形式,而语言只是其中一种;对于大语言来说,思维的介质则必须是语言,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离。

参考文献:

[1]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周春林.新时期语言与思维问题讨论述评[J].池州师专学报,2004,(2).

[3]韩宝育.语言概念的延伸与扩展[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2).

[4][瑞士]菲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上一篇:煤矿企业班组安全文化建塑实践与认识 下一篇: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