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公共性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创新

时间:2022-09-15 02:16:06

文化的公共性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创新

摘 要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随着我国公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迅速上升,如何更好的满足民众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以及相关机制的创新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从相关背景概念入手,结合相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案例来探讨怎样的供给机制可以更好的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 文化 公共性 公共文化服务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渐强烈和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配置文化资源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是否能有效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当前,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是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文化权益。

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公共文化供给对于政府机制创新的意义和价值重大,然而地方政府公共文化供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依然面临着种种困境。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供给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失衡、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结构不合理、地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等。

公共文化供给面临上述困境,是由多方面制约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公共文化供给载体薄弱,影响了供给水平。另一方面,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落后、机制失范,成为制约公共文化供给的制度性因素。

二、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创新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逐渐开始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上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这背后的诸多问题仍不可忽视:一是,创新规模狭窄;二是,创新水平有限;三是,创新经验缺乏。因此,基于对我国现实情况的考量,应当更好地总结先进经验,并因地制宜的学习使用。

(一) 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满足,需要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特点,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个人和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机制。

1、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重要主体,按照合理分类区别对待的原则承担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2、企业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商业化供给模式

企业作为市场的独立个体能够积极准确地反馈市场需求,及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这对弥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3、非营利组织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供给模式

与政府供给相比,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特点的公共文化产品。

(二) 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运营机制

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运营与管理问题,建立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运营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总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

1、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运营模式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骨干主体,在承担和履行供给职责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内部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构建与改革,不断推动服务方式的创新。

2、营利组织的运营模式

要解决公共文化生产和供给中部门垄断,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文化领域,发挥市场机制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是当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重要路径。

3、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模式

作为公共领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多部门的合作机制,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加强政府与非利组织的合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制度选择。

(三) 数字网络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和渠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数字网络化的时代特征,建设数字网络化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传统的供给方式已是时展的必然。要根据数字网络时代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运用数字网络技术,采集、整理、储存和传输公共文化资源。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有效供给机制的构建,要以文化制度和文化机制为基础,以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根本方向,逐步改变过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运营机制落后“供给渠道单一”供给方式僵化等问题,建立政府与社会化主体积极参与“合作的多元供给机制,改革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渠道和方式,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和供给总量,设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有效供给机制。

基于国情,我国应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混合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浅谈户外电视传播的效果和缺陷 下一篇:对农村小学教育创新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