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时间:2022-09-15 12:09:07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1

摘 要 本文基于法与金融视角,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原因提出了: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畅通直接融资渠道,以及完善中小企业自身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法与金融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截至2010年底,我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总数的99%,其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和40%,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瓶颈,虽然近年来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和授信有所增长,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抵押品不足、现金流不稳定等问题,银行还是更倾向于贷款给国有大型企业。尤其是近年央行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银根紧缩,使得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更加艰难。

一、法与金融概况与扩展

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1997)研究了法律制度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立法执法的量化指标,由此开拓了“法与金融”领域。Beck和Levine(2003) 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法律体系影响外源融资,得出新生企业的成长速度与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外部出资者的保护程度密切相关。Allen、Qian和Qian(2005)发现中国的非正式经济领域融资主要基于私人借贷、国外投资,在中国法制和金融制度欠发达情况下,建立在商誉之上的非正式经济融资促进了私营部门的快速发展。

二、法与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宏观政策支持不够。国有大型企业受到政府“父爱主义”的关怀,获得了不少政策扶持和融资,但中小企业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还缺少为其配套的金融服务优惠政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信贷配给之外。同时民间借贷制度的不完善和一些法规反而阻碍了金融资源从无效的国有经济部门或民间向有效的非公有中小企业流动。

2.金融机构方面。鲜有以中小企业为目标市场的商业银行,这一方面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将使银行面临巨大风险,且银行缺乏相应的创新管理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双层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商业银行更放心贷款给有政府做后盾的国有大型企业。担保制度的不健全,也使得我国目前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实际需求。法律和监管环境作为金融中介发展的外生因素,法律对债权人保护越好,信息披露越全面准确,合同执行越严格,金融中介的融资功能越强。

3.中小企业方面。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同时财务制度不规范、信用观念不强,使得其融资成本升高,无法与银行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直接融资方面,虽然政府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但是中小企业融资仍主要来源于内源融资和银行贷款等,仅有3%左右的资金是通过直接融资而来。制度缺陷与监管不到位导致的高门槛是直接融资的主要障碍。

三、法与金融视角下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建议

基于法与金融理论的研究经验,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现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从长期看一国企业获得外源融资的平均水平取决于该国法律制度,因此必须要完善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并加强其执行力度,适度引入判例援引,提高我国法制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度。建立政府扶持的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信息透明有利于中小企业得到投资方的信任获得融资。

2.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商业银行要把中小企业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可以尝试设立中小企业融资部;增加资产组合多样性来减少风险;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贷款收取不同水平利率,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能力。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机构,严格按照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对象,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存贷利率融资。

3.畅通多渠道的直接融资。一方面积极畅通非金融机构融资,即民间借贷或股权筹集等,可以通过设立中小企业局,来促进民间借贷市场的规范发展,弥补法制监管的缺陷。另一方面加强直接融资法规建设,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在确保监管和严格考察进入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促进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展风投基金和融资租赁,为中小企业开拓更多直接融资渠道。

4.切实提高中小企业总体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加深对金融政策和相关法规的了解,在政府的政策指引和扶持下,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争取到合适企业的融资方式。要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制度和内控监督机制,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确保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降低银行信贷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成本和监督成本,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LaPorta, R., F.Lopez-de-Silanes, A.Shleifer&R.Vishny(1997). 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52:1131-1150.

[2]Beck, T., A.Demirguc-Kent and R. Levine(2003). Law and finance: why does legal origin matter?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1:653-675.

[3]Allen, F., J.Qian and M.Qian(2005).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77:57-116.

上一篇: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下一篇:国有银行应更好地为客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