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

时间:2022-10-18 01:06:43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2

摘 要 2003年农村信用社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安徽省是全国第2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地区,改革工作是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的。由试点到大范围推广,从统一法人制改革到股份制改革组建新型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但改革目标是否实现?如何进一步深入?这些问题值得思考,所以全面评价农村信用社改革对于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改革至关重要。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改革绩效 评价指标 客户覆盖面 可持续性

一、引言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作为农村领域几乎唯一的一家正规金融部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关系到三农问题以至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问题。我国农村信用社从1951 年开始组建以来,一直处在不断改革和探索发展中。2003 年6月起的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更侧重于产权制度建设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增强其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配合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农信社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已历时七年,改革的初步成果已经显现,那么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评价改革的绩效问题至关重要。绩效一词往往是指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某种行为努力的结果,它不仅是以货币计算的收人,也包括个人或集团表达对现状满意程度的所有指数。改革的绩效问题也就是改革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所以本文界定改革绩效是改革的效果,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安徽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第二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试点省份,在此我们对安徽省农村信用改革的绩效进行研究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

二、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分析

(一)改革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对于此次改革成效的评价指标,其选择标准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这就需要将农村信用社改革纳入到整个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之中来看,农村金融资源保有率的提高才是检验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否成功、农村金融绩效的首要标准。据此,可以参考Yaron(1992) 提出的农村金融机构业绩评估框架。该框架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指标:目标客户覆盖面和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

1.目标客户覆盖面指标的选择。目标客户覆盖面可以衡量农村金融机构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服务于目标客户,以及满足目标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程度。覆盖面指标既有定性的又有定量的,既能衡量深度又能衡量广度,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指标:(1)资产规模: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抗风险能力和服务能力。(2)贷款和存款的规模及其增长率:反映了农村信用社在此次改革中对目标客户金融需求满足程度的提高。(3)贷款的结构及农业贷款的增长率:反映农村信用社的主要客户群体,以及信用社为这些客户提供服务的广度。(4)交易成本:反映农村信用社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的指标,是影响其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2.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性指标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抗风险能力三个方面来研究其可持续性。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越好、资产质量越高、抗风性能力越强就可表明其可持续性越好。据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指标分析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性:(1)资产收益率:它是反映金融机构盈利状况的指标。资产收益率越高,表示其盈利能力越好。(2)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是反映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指标,是不良贷款和各项贷款余额的比率。不良贷款率越低,表明资产质量越好。(3)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越高,表明其资本金越充足。当发生风险时,其偿债能力就越强,进而其可持续性就越好。

(二)改革绩效的总体分析

1.安徽省农信社的覆盖面

(1)资产规模。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的总资产额呈逐年增长状态,而且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平均增长水平超过了13%,改革后的05年、06年、07年资产规模分别是926.5亿元、1148亿元、1453亿元,其资产增长率分别约为15%、24%、26%,截止2009年末,安徽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规模达到2517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近31%。可见其增长速度显著加快。

(2)贷款和存款的规模及其增长率。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存贷款规模呈现迅速增长。首先,从存贷款的绝对数来看,2007年的存款规模达到1196.3亿元,是2003年存款规模的近2倍。在贷款方面, 2007年的贷款规模是2003年的2.15倍,这种增长速度是迅速的。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2009年存贷规模有所下降,但较之2003年,其增长仍然是迅速的。其次,从增长率的角度看,改革前存贷款规模的增长率都有所下降,只在国家掀起新的一轮改革以来才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在2005年、2006年稍微有所下降,到了2007年,存贷款的增长率几乎呈垂直增长,其存款增长率是2003年的1.22倍,贷款增长率是2003年的1.79倍。

(3)贷款结构及其农业贷款的增长率。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要由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其他短期贷款、其他中长期贷款、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等组成。首先,从贷款的构成来看,农业贷款平均占到60%左右,并且其所占比重逐渐增加,2007年的农业贷款规模是2003年的两倍;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还有乡镇企业贷款和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而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所占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说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在扩张,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客户的覆盖面在逐年增长。其次,从农业贷款增长率方面看,农业贷款增长率在改革开始时呈现下降趋势,但在2007年迅速增长(达到了26%)。

(4)营业网点和员工数量。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网点基本上是逐年递减的,员工数量也是如此。从2002年到2009年,营业网点数由4499个减少到2945个,这种缩减主要是县及县级以下服务网点个数在逐渐减少,员工数量也随之不断减少。但同期的农村信用社经营规模却在不断发展,且发展迅速,说明了在这一时期,农村信用社的效率在提高。

2.安徽省农信社的可持续性

(1)资产收益率。在2002年以前,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是亏损的,2003年以后其资产收益率和盈利都有所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从此摆脱账面亏损的历史。经过2004年改革的启动,资产收益率有了明显的增长,由2003年的0.1957%上升到2004年的0.4717%,2005年的增长幅度有所放缓,资产收益率达到0.5397%。这表明,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增强,这促使了可持续性的增强。

(2)不良贷款率。安徽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自改革以后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03年不良贷款率为38.22%,2004年则为29%,下降了9.22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4年下降3.74个百分点,2006年比2005年下降了5.0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的不断下降,说明了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性在不断增强。

(3)资本充足率。在改革以前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是负的,2003年是-3.06%,但是经过2004年改革启动,资本充足率由负转为正,2004年为1.66%,2005年为9.4%,2006年资本充足率增幅放缓,增长约为23.62%。可见,经过几年的改革,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判断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性得到了增强。

三、结论

综上通过对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覆盖面和可持续性进行的分析,可以得出:从覆盖面的各项指标看:和改革前出现的资不抵债的情况相比,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后的总资产规模和存贷款规模逐年增长;农业贷款规模和比重也不断增长;营业网点和员工数量虽然从数量上表明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的覆盖面有缩小的一点倾向,但是在质量上却有很大的提高。这些都可表明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经过几年的改革,其覆盖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再从可持续的各项指标看:改革后,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的盈利状况、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都有所改善,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均实现了其改革计划的目标,这都促使了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性的增强。因此,可以初步判断,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相当的成效,绩效得到了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陈雪飞,贾迎苗,曾小丽.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的新思路与方法.金融经济.2007(18).

[2]谢平,徐忠,沈明高.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金融研究.2006(1).

[3]史建平,周素彦.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理论、绩效与出路.中央财经大学报.2004(1).

[4]齐超.制度含义及其本质之我见.税务与经济.2009(3).

[5]蒋苹.对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2008(18).

[6]JacobYaron.RuralFinance:Issues,Design and bestproducts.WorldBank.1999.

上一篇:浅议中小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 下一篇:浅谈企业重组业务的若干概念及实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