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切片质量控制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9-15 12:02:06

免疫组化切片质量控制的几点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267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常规病理诊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尽管试剂盒及自动免疫组化仪的使用使免疫组化结果阳性率大幅提高但由于免疫组化染色步骤繁多,不同的实验室操作程序不同,结果都有所差异。影响免疫组化切片质量控制的几个主要因素有:组织的固定、切片的制作、适宜的温度,抗原的修复。

组织固定

组织的正确固定可以防止细胞在自身溶酶体的作用下溶解破坏。用于免疫组化染色固定的重要意义是保存组织细胞的抗原性,使抗原不发生弥散和抗原性丧失。若固定不良在以后的过程中将无法纠正。通常使用4%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作为固定剂,固定液量要充足,一般为组织块总体积的4~5倍。尽快固定,时间8~48小时,穿刺活检标本应尽量固定6小时以上,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也不能少于1小时。

切片的制作

免疫组化切片必须用防脱片,切片厚度以3~4um为宜,薄而平整。切片摊片时组织裱在载玻片的位置非常重要,如果试剂覆盖不到组织就会出现假阳性和阴阳“脸”的现象。组织尽量裱在载玻片中位。采用60℃恒温烤片机烤片1小时以上。时间过短会造成脱片。用于脱蜡的二甲苯要经常更换,保证脱蜡彻底。滴抗体前用免疫组化笔在组织上方下方化横线,划线时不要紧靠组织,以免染色时产生边缘效应。抗体滴量设置一般80μl,组织过大或附阳性对照是抗体滴量设置比平时量多20μl即可。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实验室温

蜡块制备时石蜡应不超过62℃,最好用熔点低的石蜡。实验室温度以25℃为基准,空气温度在40%以上。室温过低会影响抗原、抗体的结合,导致假阴性;温度太高,室内空气干燥会导致抗体孵育过程中干片,实验失败。如果实验室温度过低,可以适当延长孵育时间,温度过高,可适当缩短时间,同时增加空气温度。为防止以上现象的发生,将整个过程把切片放在湿盒中再置于37℃恒温水浴箱中进行可以防止切片干燥而导致失败,又能解决对实验室温度难以达到要求的问题。

抗原的修复

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经常会引起蛋白质结构的改变而导致抗原决定簇被封闭,阻碍了抗原、抗体的结合。采用适合的抗原修复技术使抗原决定簇充分暴露,可以提高抗原的敏感性,染色结果要强于不修复。常用的抗原修复技术方法有微波加热修复法、高温高压修复法、酶消化法。推荐方法:微波抗原修复法,抗原修复液以柠檬酸缓冲液(PH6.0)为佳。即微波高温加热3分钟后(加热至沸腾,92℃~95℃),勿拿出切片待20分钟后温度降至室温,用PBS液冲洗3次后进行下一步骤。

制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诊断的准确性,正确的操作是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基础。因此每位病理技术工作者都应认真对待制片的每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杨莹,魏兵,等.组织固定和处理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影响及其标准化探讨.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12):852-855.

2 杨月红,袁静平,等.自动免疫组化仪的使用体会[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3):333-334.

3 颜亚辉,郑辉,等.免疫组织化学切片质量的探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3,12(3):333-334.

上一篇:乙肝1748例五项检测结果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108例临床危险因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