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范文

时间:2023-03-03 11:11:34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免疫组化;水产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应用,我们也在试图将它运用到更多领域的研究中,本文作者主要从事的就是水产动物内源性蛋白酶的免疫组化研究。由于免疫组化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生物技术,实验操作步骤也较繁琐,诸多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到最终的染色结果,其中只要一步有问题就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判定。笔者结合从事免疫组化研究以来的实践经验谈一下关于水产动物免疫组化的经验和体会,希望能对从事相同研究的同行有所帮助。

1 做免疫组化载玻片的准备

选用高质量的玻璃片作为免疫组化的载玻片,载玻片在使用前一定要用强酸洗液进行浸泡,之后用大量的蒸馏水冲洗干净,再用无水乙醇清洗一遍,之后用双蒸水冲洗干净,烘干后要经APES处理后使用,这样可以防止后续的处理过程中组织切片的脱落。载玻片的处理也是免疫组化中较为基础的一步,如果处理不好,最后的组织切片上会有黑点或其他不干净的东西,从而影响最终免疫组化染色切片的质量。

2 组织的取材和固定

组织的取材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决定,不宜过大或者过小,因为免疫组化后续的处理过程中有高温加热抗原修复的步骤,所以组织取材不宜过大,约为0.5 cm×0.5 cm×0.5 cm较为适宜,否则后续处理中组织块很容易脱落,造成后续的染色步骤无法正常进行;但是取材也不宜过小,否则显微镜下视野太小,不利于结果的判定。取材后的组织要及时的进行固定,同时还要选择适当的固定液,固定液的浓度和pH值也要把握好,我们一般选用的是10%的中性甲醛作为固定液,不恰当的固定液浓度会使组织的抗原性降低甚至消失,从而影响抗原的表达,导致检测不到阳性结果。同时,固定时间也要掌握好,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组织的抗原性。此外,固定不当还会影响到组织细胞的通透性,不利于后续染色中抗体的进入,适宜的固定时间一般是12-24小时。固定过程中还要确保组织块都浸没在固定液中。

3 石蜡切片的脱蜡处理

要想得到一张高质量的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脱蜡处理也是其中较为关键和基础的一步。首先要在60℃下进行烤片30min,使石蜡融化,然后迅速放入60℃预热的二甲苯中,但是实践经验表明,有时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石蜡并不能很好的融化,此时要延长脱蜡时间或适当提高烤片温度,使石蜡能很好的融化,而且脱蜡的效果和室温也有很大的关系,冬天脱蜡时间相对就要长些,而夏天就可以适当短些。脱蜡后的组织切片如果发白,则说明脱蜡不彻底,这样会造成最终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背景过深,非特异性染色严重,影响结果的判定。

4 抗原修复

在免疫组化操作的整个过程中,抗原修复是其中一个极其关键的步骤,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由于组织经过中性甲醛或其他固定液固定和石蜡包埋后,组织内部的氨基酸残基容易形成分子内或分子间的醛键,使得抗原决定簇被封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位点减少,从而使抗原的阳性检测率及着色强度相对减弱。

抗原修复就是采用加热修复或高温高压的方式打破抗原决定簇之间的交联结构,使抗原决定簇重新暴露出来,以便更好的和抗体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阳性率。一般采用的是加0.01M,pH6.0的柠檬酸盐缓冲液,微波炉内进行抗原修复,但是微波火力要控制好,否则容易造成组织切片的破碎和脱落。个人经验认为,对于含肌原纤维较多的水产动物组织来说,微波火力可以适当高些,用中高火20~30 min即可,组织切片还可以保存的较完整;但是对于含胶原纤维较多的水产动物组织来说,由于组织比较脆弱,所以微波火力要适当降低,即先用中高火加热至微沸,之后要改用中火或中低火,时间也要减短,大概10-15 min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加热过程中溶液不可沸腾,发现液体里有大量气泡产生应立即停止加热,稍冷片刻再继续加热。

5 抗体的稀释和保存

对于每一批新进的抗体,都应该按照厂家提供的建议稀释度,进行成倍稀释的预实验,如果厂家建议稀释度为1:50~1:100,那实验就要进行1:20,1:50,1:100,1:200的梯度实验,最终确定实验应选用的最适浓度。抗体的稀释要选用组织切片各步的清洗中的所用缓冲液进行稀释,而且要保持pH值的稳定,这样可以使抗体处于一种缓冲的状态中,更有利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抗体最好是现用现配,稀释后的抗体最好一次用完,而且不能反复冻融,因为这样会使抗体的效价降低,影响最终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6 DAB显色

DAB显色剂的浓度和显色时间也是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都会使组织切片的背景加深,甚至造成假阳性结果。显色不宜过快或过慢,一般以5-10min为宜。显色时间太短(如几秒或几十秒),很可能说明抗体浓度过高或者抗体孵育时间过长,需要下调抗体浓度或缩短孵育时间,也可能是前面的封闭非特异性蛋白不全,需要延长封闭时间;显色时间太长(如超过十几分钟)才出现阳性染色,说明抗体浓度太低或孵育时间太短,也可能是封闭时间过长。

DAB显色剂最好也是现用现配,稀释用的缓冲液要在4℃进行存放,而溶液A和溶液C要在-20℃避光保存,现配的DAB显色剂应该为无色或浅棕色,如果颜色过深,就不可以再使用了,应重新配制或检查药品是否存放不当或者是否过期等。

结语

综上所述,免疫组化操作虽然步骤繁多,其中的影响因素也较多,但是只要把握好以上几点,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就可以做出一张背景清晰,结构完整的免疫组化切片。

参考文献

[1]倪灿荣,马大烈,戴益民.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及应用[M].上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赵燕燕.免疫组化技术在小鼠组织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06):34-35.

免疫组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鼠组织;免疫组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R39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34-1

医学研究和科研领域经常会应用动物模型来进行研究,以此来探索人类疾病的模拟反应。在过去一个世纪的研究中,小鼠已经成为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的最佳实验材料。当科研人员应用小鼠做为研究对象时,往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小鼠组织进行鉴定和分析。但是由于免疫组化操作的影响因素诸多,免疫组化效果不稳定等因素常常困扰着免疫组化操作者。本文就以上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1小鼠组织的应用

小鼠经常被用作动物模型进行科学研究,因为现在小鼠的基因改造技术越来越成熟,并且它的生理生化及发育过程类似于人类,基因组也和人类有90%同源,所以小鼠模型可以基本上真实模拟人类的功能活动和反应;小鼠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的另一优势还在于其基因组计划已基本完成[1]。基因组序列的大量信息为研究基因功能及其表达调控、胚胎发育和人类疾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条件基础和技术手段。

2免疫组化的原理及优点

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能将形态、代谢和功能密切结合起来。简单地说,用已知的抗原或者抗体去检测待检组织中的抗原或抗体,其结合后经一系列方法的处理,出现呈色反应,这样在光镜下就可以确定组织的来源属性和部位。免疫组化技术还有着以下的优点。(1)特异性强,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2)敏感性高。由于ABC发或SP法的出现时抗原抗体的结合更敏感;(3)定位准确,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

3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3.1组织的预处理

因为小鼠模型都十分珍贵,所以我们在试验中应尽量减少失败的几率。首先,小鼠组织的剥离要迅速,固定要及时,否则很多组织比如脑组织很容易被破坏。其次,固定时间要适当。固定时间以常温下6-12小时为宜。过度固定可能导致组织抗原的损失,影响实验效果[2,3]。最后,组织的脱水时间要适当。拿裸鼠为例,因为其组织比较柔嫩,所以脱水时应该从低浓度乙醇开始,比如50%乙醇梯度开始,并且适当缩短脱水,透明的时间,防止小鼠组织变形,变脆变硬,影响后面的切片和形态观察。

3.2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多步骤、多因素决定的实验方法,任何一个环节稍有不慎,都直接影响免疫组化的结果。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抗原修复。由于小鼠组织在福尔马林或其他固定液中会引起蛋白内或蛋白间亚甲基桥的桥连,导致许多抗原簇被封闭。所以,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试验中应该根据具体组织和抗体选择最佳的修复方法。(2)减少或消除非特异染色。一般小鼠组织中免疫组化的非特异染色较深,常常干扰实验结果的观察。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尽量避免:①抗体浓度要适合。试验中通过设计梯度稀释抗体来确定最佳抗体稀释浓度。抗体浓度过高也会产生非特异染色。②PBS洗涤要充分。试验中尽量使用新鲜的PBS,每次的洗涤时间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③实验用的封阻血清要确保与一抗同源,封阻时间也要足够。④实验的整个过程中都要确保组织不能干掉。(3)DAB显色:对二甲胺基偶氮苯(DAB)显色的时间也不同程度影响免疫组化的最终效果。最好显微镜下控制显色,所以操作者应具备一定的常用抗体定位的知识,不要显色时间太长,如果无阳性物质,显色时间过长无益,只能使假阳性的机率倍增。

3.3结果的判断和分析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判断应该是阳性染色强而非特异染色很淡或无,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阳性标记物的位置准确(核、质、膜、血管壁或间质等),细胞边界清楚。判断根据:根据阳性细胞的染色强度:(无着色细胞)(一),(+),(+ +),(卅)。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还要结合组织形态学判断是真正的阳性染色而非其他着色。另外实验的进行还必须设有对照,比如阳性对照,阴性对照,自身对照等,这对结果的分析很重要。

4总结

总之免疫组化是一项很精确的实验技术。它在小鼠组织研究上的应用有着很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潜力。近年来,由于检测技术敏感性的不断增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基因库的建立;以及修复抗原性的各种措施、特别是热预处理法的出现与发展,使得免疫组化技术的使用迈出了崭新的一步。虽然该技术也同时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操作每一个步骤,一定能做出高质量的小鼠的免疫组化切片并且得到有用的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1] 范尔钟,李颖,刘仲燕.免疫组化技术在实验动物组织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5,21(1).

[2] 冯静洁,吴玉玉,齐晓薇,张绪森.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淮海医药,2006,24,(4).

免疫组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儿童;幽门螺杆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014

Hp为消化性胃溃疡、胃炎及胃癌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目前, 相关临床资料已经证实, 缺铁性贫血以及儿童生长发育较缓等均与儿童Hp之间存在相对紧密的联系, 因此, 采用何种方式提高Hp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1]。由此, 本研究针对儿童Hp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的价值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Hp感染患儿103例, 其中男女比例40:63, 年龄2~12岁, 平均年龄(7.48±1.56)岁;所有患儿在近1个月内均未接受抗生素或者抑酸制剂治疗。

1. 2 方法 所有患儿均予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IM血清学检测、RUT试验以及13C-UBT试验。①RUT试验:所有患儿均予以电子胃镜(日本OLMPUS 260)检查, 于距离幽门5 cm处选取黏膜组织, 将此黏膜组织分成3块, 选取1块予以RUT实验, 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深紫色代表阳性, 未变色则为阴性[2]。②13C-UBT试验:口服13C尿素散剂(河北省协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于服药前后30 min对呼出气体进行采集, 应用13C 红外光谱仪(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检测患儿呼出气体。③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检测试剂均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 检测Hp中的抗原成分, 阳性为棕褐色。④CIM血清学检测:选用Hp快速检测试剂(上海安倍医疗器械贸易有限公司), 利用免疫层析术对血清中Hp特异抗体进行检测。患儿需要保持空腹, 采取末梢血, 红色条带为阳性。

1. 3 观察指标 将13C-UBT试验检测结果作为黄金判定标准, 对本次检测结果进行判定:RUT试验、细菌培养、13C-UBT试验、单克隆的抗体粪便Hp抗原检测中一项阳性;Hp形态学、基因检测、免疫学两项阳性[3]。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13C-UBT试验检测结果 经统计, 13C-UBT试验检测结果阳性62(60.19%)例, 阴性41(39.81%)例。

2. 2 三种检测结果对比 以13C-UBT试验检测结果作为黄金标准,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共检出56(54.37%)例阳性, 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9.03%、82.93%、80.58%;RUT试验检出58(56.31%)例阳性, 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7.42%、75.61%、76.70%;CIM血清学检测共检出59(57.28%)例, 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71%、90.24%、89.32%。三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将胃黏膜标本通过石蜡包埋、乙醇固定以及切片染色进行处理的操作为组织切片染色, 将组织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其以Hp形态特点、分布特征作为诊断是否存在Hp感染的重要依据。临床研究证实, 采用组织学Hp进行诊断的同时可以进行病理学诊断, 其中W-S银染色法的效果尤为明显, 能够清晰地显示细菌, 但不足之处在于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和一定的技术[4]。本研究方案将13C-UBT试验检测结果作为黄金判定标准, 发现其他三组检测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之间无显著差异, 上述研究结果证实儿童Hp采用免疫组化法染色检测具有可行性。推测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与组织学免疫组化法染色检测不仅能够清晰观察黏膜表面、小凹腺腔中的Hp, 而且还能够对细胞内以及变形的Hp非菌体成分进行观察, 因而该方案检测在敏感性、特异性两方面均较强。本研究结果显示, 免疫组化法染色检查的检出率为54.37%, 阳性检出率接近于13C-UBT试验检测法, 可见该方案的Hp阳性检出率较高, 故可以作为一种可靠且稳定的检测方法。相关研究指出, 在检测胃癌或者低胃酸患者组织时, 受到其他相似细菌的影响, 可能导致误诊现象的存在, 因此更需要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辨认和诊断[5]。本研究中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的试剂均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该试剂利于保存且能够多次使用。本研究结果中免疫组化法染色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考虑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与取材的部位以及取材的数量有关。

综上所述, 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的准确性较高, 技术安全可靠, 且易于长期保存, 因此在儿童Hp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翠, 王涛, 周平.儿童幽门螺杆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分析.山东大学学报, 2014, 52(9):82-84.

[2] 邹明艳, 张勇, 李锦霞, 等.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7):1138-1139.

[3] 张运玲, 朱朝敏.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19):1541-1544.

[4] 孙红霞, 张在亭, 宋建林, 等.现症感染条带检测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山东医药, 2014, 54(37):50-51.

[5] 沙莉, 朱东兵, 沈小建, 等.银染与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对比.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3, 20(8):509-510.

免疫组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基层医院

【中图分类号】R3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96-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基本原理:通过免疫学中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用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或多克隆)检测组织、细胞内相应的抗原物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此复合物上带有事先标记的标记物,通过与标记物相对应的检测系统,如酶底物显色反应可使之呈现某种颜色,从而可检测组织细胞内的抗原,以达到诊断、鉴别诊断和研究的目的。

免疫组织化学(IHC)在近十余年来已在国内广泛开展,几乎所有的病理科在日常工作中都需做几项甚至几十项IHC来辅助病理诊断,IHC已整合入外科病理(诊断病理),成为医院病理科不可缺少的辅助技术,它不仅能使病理诊断更精确,更有肋于肿瘤的正确分类分型,还能预测某些肿瘤的预后和提供治疗的依据[1]。基层医院病理科近几年也在陆续开展,自从去年我科开展免疫组化以来,诊断水平大大提高,且对临床科室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基层医院由于病种相对较少,人员少,因此要寻找一个比较适合、简单的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而即用型抗体,尤其适合基层医院。

1即用型抗体的优点

1.1使用方便。

1.2对于不具备或基本不懂免疫组化技术的人,只要按照说明书的方法使用,也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1.3不需要配置多种昂贵的微量加样器。

1.4特别适合于基层单位。

2即用型抗体缺点

2.1价格较浓缩型抗体贵。

2.2即用型抗体不可作为常备贮存抗体。

3抗体的选择

抗体选择原则:形态学基础+抗体特性,形态学基础=病理医生的诊断水平,抗体特性=特异性+敏感性。

目前常用的抗体分为四大类:

3.1上皮性标记物。

3.2间叶性标记物。

3.3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

3.4淋巴细胞标记物。

B细胞标记物。

其它。

4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作用[2]

4.1判定细胞属性,以协助诊断,通过细胞属性的判定,确定肿瘤的来源如CK(细胞角蛋白)阳性提示肿瘤为上皮源性肿瘤,通过特定抗体标记出细胞内相应的抗原成分,如CK是上皮性标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AS)仅见于前列腺上皮,甲状腺球蛋白(Tg)抗体时甲状腺滤泡性癌的敏感标记,而降钙素抗体是甲状腺髓样癌的特有标记。胶质肿瘤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提示肿瘤为平滑肌源性;黑色素瘤、软组织透明细胞瘤呈HMB45(黑色素相关抗原)和melan-A(黑色素A)阳性;血管源性肿瘤CD34(内皮细胞标记物)阳性;胃肠道间质瘤CD117(原癌基因蛋白产物)阳性;B细胞淋巴瘤CD20和CD79a阳性。

4.2鉴定病变性质通过标记Ig轻链(κ、λ)可区分部分B细胞性淋巴瘤与B细胞反应性增生,前者常表达单一的Ig轻链(κ+/λ+),后者常为多克隆Ig轻链(κ+、λ+),而标记bcI-2蛋白在区别滤泡性淋巴瘤和反应性滤泡增生有相当意义。在滤泡性淋巴瘤,90%以上肿瘤性滤泡细胞有bcI-2的高表达;而在滤泡反应性增生时,滤泡反应中心的细胞不表达bcI-2蛋白,而套细胞则表达。

4.3发现微小转移灶某些癌的早期转移有时与淋巴结内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不易区别。常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要在一个组织中认出单个转移性肿瘤细胞或几个细胞时不可能的,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如用上皮性标志则十分有助于微小(癌)转移灶的发现。对转移性肿瘤也可借助免疫组化标记寻找原发瘤,如骨组织内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阳性细胞,提示前列腺癌转移。

4.4探讨肿瘤起源或分化表型人们对一些来源不明的肿瘤长期争论不休,最后通过免疫组化标记取得共识。如颗粒性肌母细胞瘤,曾被认为时肌源性的,但该肿瘤肌源性标记阴性,而神经源性标记阳性,证明为神经来源可能来自神经鞘细胞。分化很差的肿瘤病理上常按细胞形态分为梭形细胞肿瘤、小圆细胞肿瘤等,通过多种标记的联合应用,也可能确定来源。

4.5确定肿瘤分期判断肿瘤是原位还是浸润及有无血管、淋巴管侵袭与分期密切相关。常用病理方法判断有时是十分困难的,但用免疫组化法可获得明确结果。如采用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的单克隆抗体可清楚显示基膜的主要成份,一旦证实上皮性癌突破基膜,就不是原位癌。而是浸润癌,其预后是不同的。如乳腺肌上皮缺失加上基膜突破,就是浸润性癌。用第八因子相关蛋白、D2-40等显示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标记物则可清楚显示肿瘤对血管或淋巴管的浸润。对许多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及有无血管或淋巴管浸润,这是主要的鉴别依据,同时也有治疗及预后意义。

4.6免疫组化标记中与预后有关的标记物大致可分为三类①类固醇激素受体: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等,它们与乳腺癌的关系已获公认,性激素受体阳性者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预后也较好。相似的结果也见于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②肿瘤基因标记物;如癌基因CerB2,P53蛋白等,在肿瘤中高度表达者预后较差;而nm23蛋白高度表达者,肿瘤转移率较低,预后较好。③细胞增殖性标记物: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Ki67等,表达指数越高,表明其增殖指数越活跃,恶性度增高,预后不良,其中以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较为明显。而且在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Ki-67、EGFR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高,并与激素受体的表达呈负相关。

4.7辅助的疾病诊断和分类人体的免疫性疾病,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皮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组织细胞内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复合物等进行检测以辅助诊断。某些免疫组化的分类及分型也是在免疫组化的基础上建立的。内分泌肿瘤如垂体前叶腺瘤,根据其分泌功能可分为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等10型;胰导细胞瘤的功能分类为胰导素瘤、高血糖素瘤等6种;恶性淋巴瘤根据瘤细胞表面标记不同可分为T细胞性、B细胞性。肾小球肾炎的免疫学分类亦需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技术。

4.8寻找感染病因人体疾病的致病微生物中有的在常规病理检查中不易发现,尤其是病毒性致病微生物,由于其分子水平的结构,在细胞水平上难以发现,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则可明确发现病原体抗原部位以及定量,如巨细胞病毒(CMV)、人状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HSV)、乙型肝炎病毒(HBV)等,已有商品化标记物帮助解决病因诊断问题等。

4.9指导疾病的治疗如乳腺癌c-erbB-2(+++)是用赫赛汀(Herceptin)治疗的指征;胃肠道间质瘤CD117(+)提示可用格列卫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彤华.免疫组织化学规范化的问题[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

免疫组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免疫组化;c-kit;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α基因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7(b)-0008-02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C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由突变的c-kit或PDGFRA基因驱动,可见于消化道的任何位置。过去,多数CISTs被诊断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1983年Mazur等首次提出CISTs的概念。目前,CISTs的诊断依赖于结合组织形态学、CD117和DOG1免疫组化检测以及c-kit和PDCFRA基因突变的检测。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集的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110例C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og-l、CD117、CD34、SMA、Sl00的表达,其中8例包含c-kit、PDGFRA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探讨免疫组化结合基因检测对CISTs的诊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白2013年1月-2015年1月经手术或内镜下切除的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原发性GISTs患者组织标本110例。

1.2 免疫组化检测

所有标本均经10%甲醉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采用sP两步法,试剂均购白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参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实验,常规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结果判定:阳性表达部位定位准确,Dog-1、CD117、CD34阳性细胞数平均≥10%为阳性。

1.3 基因突变检测

按照试剂盒(OMEGA,USA)说明提取石蜡组织中的基因组DNA,运用合适的引物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c-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DCFRA基因外显子12、18。PCR产物经3%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后,用ABI 3500测序仪行序列分析。应用SeqScape v2.7软件判断基因突变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及病理特征

110例患者中,男56例,女54例。年龄22~89岁,中位年龄59岁。肿瘤发生部位:胃74例(67.3%),小肠2l例(19.1%),结直肠6例(5.5%),食管6例(5.5%),胃肠外(腹膜后、盆腔)3例(2.7%)。根据文献将肿瘤行危险度分级:极低组47例(42.7%),低组25例(22.7%),中等组10例(9.1%),高组28例(25.5%)。肿块最大直径范围0.3~20cm,平均直径4.6cm。110例患者中梭形细胞型92例(83.6%),上皮样型7例(6.4%),混合细胞型11例(10%)。

2.2 免疫组化结果

110例中CD117、Dog-l、CD34、SMA、Sl00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02(92.7%)、103(93.6%)、87(79.1%)、49(44.5%)、9(8.2%)(表1)。CD117、Dog-1、CD34大部分为弥漫性表达。8例CD117阴性病例中,7例Dog-l阳性。SMA、Sl00大部分为局部或局灶阳性。

2.3 基因检测结果

8例GIST(中等风险1例,高风险7例;胃4例,小肠3例,直肠1例)行c-kit、PDCFRA基因突变检测,总体突变率100%(8/8)。其中c-kit突变率75%,PDGFRA突变率100%(表2)。c-kit突变结果提示4例应用伊马替尼可能有积极疗效,2例可能产生耐药或敏感性降低,2例疗效不明确。PDGFRA检测结果对伊马替尼疗效预测尚需要进一步临床观察。8例GIST中,6例CD117阳性。其中一例CD117、Dog-l双阴性,c-kit第9外显子插入突变。3讨论

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中国,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其中10%~30%为恶性。本研究中,中高等风险组占34.6%。CIST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部分患者可发生于消化道外。该研究中,胃部发生率最高(67.3%),小肠其次(19.1%)。

GISTs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因不同瘤体的组织分化程度存在差异,故其表现出的形态学以及组织学特征也不同。该研究中梭形细胞型占83.6%,上皮样型占6.4%,混合细胞型占10%。在组织学上,GISTs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相似,难以与平滑肌肿瘤、神经纤维瘤等鉴别。免疫组化诊断以往依赖CD117、CD34的表达。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展,DOC1已成为GISTs诊断的重要分子标记物。在该研究的110个病例中,CD117、Dog-1、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2.7%、93.6%、79.1%,在8例CD117阴性的病例中,7例Dog-1阳性。CD117、Dog-l、CD34三者联合应用可区分出绝大部分的GISTs。

国内学者研究显示,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在中高危GIST患者中获益。因此,中高风险病人应常规行c-kit、PDCFRA基因检测以筛选是否适用靶向治疗。该组38例中高风险病例中有21.1%行基因检测,c-kit突变率75%,PDGFRA突变率100%。一例CD117、Dog-1双阴性GIST存在c-kit第9外显子突变。C-kit突变结果提示4例应用靶向药物可能有积极疗效,1例可能产生耐药,1例敏感性降低,2例野生型疗效不明确。PDGFRA突变对伊马替尼疗效预测尚需要临床进一步观察积累。

免疫组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Tween-20;免疫组化;非特异性染色

表面活性剂Tween-20为聚氧乙烯去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和一部分聚氧乙烯双去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的混合物,亲水性强,为一种非离子型去污剂,能增加乳剂的稳定性。也可作 2006―2012年龙里县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分析 神经阻滞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观察 保定市2004~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早产儿经下肢置入PICC20例的方法探讨 129例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恶性消化道肿瘤临床分析 绝经后妇女取宫内节育器92例临床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156例临床分析 蒙古族老年人慢性房颤(AF)319例抗凝治疗分析 浅谈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80例老年口腔修复临床分析 不育不孕症夫妇生殖道分泌物衣原体和支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头静脉修剪高位重建动静脉内瘘11例 老年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2012年昆明市五华区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探讨钞票对健康促进的影响 呼吸内科感染常见病原菌与相关因素 南宁市吴圩镇健康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参考值的制订 老年恶性骨肿瘤54例误诊原因分析 带状疱疹病人的健康教育方式及效果评价 承┮┪锏脑鋈芗痢>匝榉⑾置庖咦榛讨屑尤肓ween-20的PBS缓冲液冲洗切片,能够使切片更清洁,非特异性染色减少。本文对分别经过PBS-Tween-20缓冲液及PBS缓冲液冲洗的免疫组化切片进行对照,并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PBS磷酸盐缓冲液(0.01mol/L,PH7.2-7.4)、Tween-20、500ml容量瓶、

吸水纸,均购自福建迈新试剂有限公司。

1.2 方法

取500ml已配制好的PBS磷酸盐缓冲液置容量瓶中,加入250μl Tween-20,充分混匀,待用。现将经抗原修复后的组织切片分成3组(A、B、C)放入蒸馏水中备用。

A组:常规PBS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后,专用免疫组化油笔划圈。

B组:PBS-Tween-20缓冲液冲洗后,专用免疫组化油笔划圈。

C组:专用免疫组化油笔划圈后,PBS-Tween-20缓冲液冲洗。

将3组处理过的切片进行同样的免疫组化后续操作。

2 结果

A组 在抗体孵育过程中,抗体用量偏多,无需用吸水纸擦拭,同时还有个别组织边缘干燥,发生了边缘效应。

B组 在抗体孵育过程中,抗体用量偏少,但每次滴加抗体前均需用吸水纸擦拭,未发生组织边缘干燥。

C 组 在抗体孵育过程中,抗体用量偏少,无需用吸水纸擦拭,未发生组织边缘干燥。

3 讨论

本实验室免疫组化染色标本例数多,量大,半个工作日出片,由于一抗、二抗的孵育时间以及显色时间比较固定,这就要求在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操作时间,并且尽可能地降低非特异性染色。A组虽然免疫组化油笔的使用节省了时间,但只能防止滴加的试剂不向四周流失,如果组织偏大就无法保证一次性将滴加的试剂完全覆盖整个组织,只有增加抗体用量将组织全部覆盖,抗体用量偏多,并且可能导致抗体覆盖不均,增加边缘效应、非特异性染色等。B组PBS-Tween-20缓冲液冲洗后,玻片上含有Tween-20,用吸水纸擦拭后使用免疫组化油笔划的圈不能与玻片充分结合,再次冲洗后划痕被Tween-20溶解,不能保持完整性,需用吸水纸另外擦拭干水分,耽误时间。相比之下C组划圈后和玻片充分结合,再用PBS-Tween-20缓冲液冲洗,划痕不被溶解,将其倾斜在吸水纸上,划痕能保持完整性,不用吸水纸另外擦拭,节省不少时间。

Tween-20为聚氧乙烯去水山梨醇单月桂酸脂和一部分聚氧乙烯双去水山梨醇单月桂酸脂的混合物。由于其分子中有较多的亲水性基团(聚氧乙烯基),故亲水性强,具有乳化、扩散、增溶、稳定等性能,是一种常用的非离子性去垢剂和表面活性剂,对人体无害、无刺激性,常用为医药品的乳化剂、扩散剂和稳定剂。用其多次冲洗能够均匀覆盖整张切片,如同在切片上增加了一层液体膜,不会使组织和切片空白区形成明显的分界线,在离组织边缘

该方法在本实验室已使用1年余,与不加Tween-20的PBS缓冲液做过多次对照实验,发现Tween-20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无影响,可以放心使用。且PBS-Tween-20缓冲液配制方法简单,2000ml每包的PBS加入1ml的Tween-20,浓度不太高,价格也便宜,同时各种抗体的价格昂贵,这样节省了抗体的用量,节约医疗成本,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晓鸽.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4),211-213.

免疫组化范文第7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7-0035-02

【摘 要】目的 研究原癌基因C-myc在尖锐湿疣(CA)中的表达,探讨C-myc在CA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CA和11例正常皮肤中C-myc的表达。结果 30例CA中C-myc阳性表达19例(63.3%);11例正常皮肤中C-myc阳性表达2例。统计分析:C-myc在CA组与对照组中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myc 的异常表达可能与CA的过度增殖有关。

【关键词】C-myc 尖锐湿疣(CA)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n C-myc in CA

WANG Xiao-dong

The Forth Affiliated Hospital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C-myc in CA ,explain role of it in the cell proliferation in CA .Methods The technique of SP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C-myc in CA(n=30) and normal skin(n=11).Results Out of 30 CA specimens ,the positive-expression of C-myc was found in 19 (63.3%).Out of 11 normal skin specimens ,the positive-expression of C-myc was found in 2. The statistical diagnosis explain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forthe expression of C-myc in CA and normal skin (p<0.05).Conclusion The over-expression of C-myc may be involved in proliferation of CA .

【Key words 】C-myc;CA

尖锐湿疣(CA)是由人类瘤病毒感染引起,以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为特征的良性皮肤肿瘤,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由于其较高的复发率,潜在的癌变倾向已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该研究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C-myc在CA中的表达,旨在探讨它与CA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①尖锐湿疣组:30例取自哈医大四院皮肤科(2006年)经病理确诊的组织蜡块。②对照组:11例正常皮肤的石蜡组织块。

1.2 试剂 鼠抗人C-myc单克隆抗体(180 稀释);S-P试剂盒均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产品。

1.3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按照S-P试剂盒的操作步骤执行。

1.4 结果判定 阳性染色为细胞核/细胞浆内出现黄色或棕黄色颗粒。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四格表及Redit统计分析,P<0.05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C-myc的表达情况:30例尖锐湿疣中C-myc阳性表达19例,阳性率63.3%;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层,为细胞核/细胞质着色,呈黄色或棕黄色,以胞质着色较为多见。11例正常皮肤中阳性表达2例。

3 讨论

C-myc在尖锐湿疣中的表达:C-myc最早是1982年Neel[1]于禽类骨髓瘤病毒MC29中发现的一种癌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8q24。研究显示,C-myc对静止期细胞转入分裂周期有重要作用[2]。大量文献表明人类肿瘤可检测到原癌基因C-myc的异常,这些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3],可见C-myc在肿瘤中的表达具有参考意义。C-myc的表达与正常细胞的发育、生长、分化和肿瘤细胞的发生、增殖、分化密切相关,因此其表达量的变化可能会导致细胞性质的变化[4],可能在肿瘤细胞的生长及形态调控上发挥一定的作用。研究显示[5],正常表皮中,C-myc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基底层,表明正常的角质形成细胞在表皮下层增殖分化较活跃,随着表皮细胞向上推移,其增殖分化逐渐减弱直至终止。该研究30例CA标本中19例 C-myc阳性表达,以表皮层弥漫性表达为主。

C-myc原癌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使角质形成细胞持续增殖和增殖转化加快,使上层棘细胞和颗粒层出现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角化不全。该研究结果支持C-myc原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对CA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影响。

参考文献

[1] NeelBG .Two human c-onc genes are located o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J]. ProcNatlAcadSciUSA , 1982 ,79(24) :7842-4.

[2] Prall OW,Rogan EM, Musgrove EA et al. Mol Cell Biol,1998,18(8):4499.

[3] Masramon L, Arribas R, Tortola S et al. Br J Cancer, 1998,77(12):2349.

[4] 石晶,石爱梅. 端粒、端粒酶、c-myc与肿瘤.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1):61-62.

免疫组化范文第8篇

自2007年初,在医学精英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制定了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划。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即通过本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希望学生掌握医学形态学研究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将该课程设置为临床七年制试验班三年级学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学分2分,40学时,理论实验各20学时。开课时间定在为期6周的基础科研训练之前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本课程理论课和实验课,各占总成绩的50%。

2多层次的教材建设

在开课之初,我们沿用了原有的校编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2008年8月,我校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主编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作为一部适用范围较广的教材,目前已经在全国十几所院校使用。同时,我们提供《电镜技术》、《实验动物学》等辅助教材目录供学生参阅。

3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第1版)教材涵盖的内容较多,我们结合学系的科研优势和实验技术的实用性,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制定了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大纲。理论课教学中,每个章节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或实验原理进行讲解,可以通过自学消化理解的内容、目前已不常用的技术或实验方法,或与其他学科如电镜技术、实验动物学等交叉的内容均不纳入授课范围。此外,我们还结合新技术发展和学科新动态,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内容,逐年补充最新的实验技术或相关内容,例如多个公司推出的En-Vison、MaxVision、EliVisionTMplus和Polink-2plus等新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改良的Alexafluor系列荧光素和美国BIOTIUM公司最新开发的CF系列荧光素等。在教学过程中,则根据课程组成员的科研特长安排授课内容,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作为一门医学实验技术,熟练应用这门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实践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设置的实验课教学精选了石蜡、冰冻组织切片标本制作和HE染色技术;碱性磷酸酶染色技术;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我们还安排了实验设计及课堂讨论的环节。

4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年级的临床七年制试验班学生还处在基础课学习阶段,虽然学习了与科研相关的基础知识,但是并没有真正接触科研工作。为了防止“纸上谈兵”,我们在完成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技术实践之后,还特意安排了一次独具特色的实验设计及课堂讨论进行“模拟练兵”,通过设计自己感兴趣的小实验,深化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引言(研究背景)部分包括该领域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概要、实验目的和意义,大约500字;材料与方法部分包括实验对象(人或动物)、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突出体现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选用的抗体种属来源和显色试剂,以及详细的操作流程;结果部分对预期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分成大约10个小组,每组3-4人,利用3个学时对设计的实验以PPT的形式进行答辩,由3-4名老师作为评委,对实验设计进行提问和点评,各组学生进行自评和组间互评,最后授课教师进行总结。这种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查阅文献-实验设计-小组答辩-评委提问-解答讨论-总结归纳”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这门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适用原则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5合理的考核方式及评定标准

本课程理论和实验考核各占总成绩的50%。理论课考核我们尝试了多种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对错、问答题、叙述题和综合运用型试题,采用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两种形式。最终,我们选择了闭卷考试的形式,题型确定为选择题、判断对错、问答题,并且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试题库。综合运用型试题以开卷的实验设计考核替代,占总成绩的20%,其中引言8分,实验材料和方法6分,预期结果与结果分析6分。实验课中标本制备和染色占总成绩30%,HE染色标本、碱性磷酸酶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占10分。染色切片标本经显微摄影后提供照片,照片显示的阳性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为4分;照片清晰为3分;照片颜色纯正、构图美观大方3分。

6学生反馈及后续调查

在针对临床七年制(试验班)的教学反馈和教师的自反馈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均逐年提高,该课程最终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可。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开启了科研之门。经过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的学习,试验班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于为期6周的基础科研训练中,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请。由于经过本课程培训的学生能够敏锐地感受科研热点,合理地将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于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具有一定可行性,体现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和创造力,所以中标率明显高于其他班级的学生。

7结语

总之,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我们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内容安排、实验设计及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优化,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临床七年制(试验班)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可以尝试推广到临床医学七年制或五年制本科教学中。

免疫组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脱钙液;骨组织;免疫组化染色

[中图分类号] R44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4—0101—03

骨组织内含有大量无机钙盐,结缔组织坚硬,难以直接制片[1]。如果强制切片,在蓝色钙盐背景下,往往无法看清细胞结构,所以需要选择一种能保持骨组织形态结构和染色后有利于保持细胞结构清晰度和对比度的脱钙液。本文研究14%(体积分数)硝酸脱钙液、EDTA脱钙液、PLANK脱钙液对骨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以期寻找一种效果比较理想的脱钙液,对病理诊断工作提供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选择

12例骨组织标本均来源于我院,切成1 cm×1 cm×0.3 cm的骨块,在福尔马林中性液内固定24 h,用于脱钙及免疫组化染色实验。

1.2 三种脱钙液

①脱钙液Ⅰ:14%(体积分数)硝酸脱钙液,配制方法为14 mL浓硝酸加入86 mL蒸馏水;②脱钙液Ⅱ:EDTA脱钙液,配制方法为EDTA10 g,蒸馏水100 mL,加NaOH充分搅拌溶解,在用10 mol/L的HCl调pH为8.0,最后加入4%甲醛15 mL。③脱钙液Ⅲ:PLANK脱钙液,配制方法为氯化铝10 g,甲酸50 mL,10%福尔马林10 mL,冰乙酸1.5 mL,加蒸馏水至总体积100 mL。

1.3试剂和仪器

硝酸、盐酸、EDTA等化学试剂均购自广州化学试剂一厂,CD3、CD68、Ki—67和TTF—1等抗体购自福建迈新公司,EnVision二步法试剂盒购自DAKO公司。切片机、染色机和切片刀购自英国shandan公司。

1.4 方法

1.4.1 脱钙处理 三组骨组织分别按以下方法进行脱钙处理:将12例骨组织标本平均分为A、B、C三组,并确定所选每份骨组织性质一样,分别将A、B、C组标本放入相对应的脱钙液中,间隔一定时间后更换脱钙液,以标本肉眼观察至半透明状,手感有弹性,大头针可顺利刺进骨组织,无砂粒感为脱钙完成,结合X射线确定脱钙终点。接着进行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1.4.2 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骨组织固定、脱钙后,常规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及制成4 μm厚的连续切片,裱片后进行70℃烤片1 h,脱蜡至乙醇溶液,3%(体积分数)甲醇—H2O2封闭内源性过氧化酶10 min,高压锅枸橼酸缓冲液法修复2 min,加入Ⅰ抗,37℃孵育1 h,加入EnVisionⅡ抗,再于37℃孵育30 min,DAB显色1 min,苏木精复染(图像分析所用的切片未染色),脱水,透片,封片,光镜观察。

1.4.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CD3阳性信号位于细胞膜、CD68阳性信号位于细胞浆、Ki—67和TTF—1阳性信号位于细胞核。于光镜下观察三种脱钙液脱钙骨组织免疫组化标记的结果,未复染的切片做图像定量分析,其方法为:将每种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后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在同一组的每张切片相同的部位观察10个视野(4种抗体×10=40个视野),被测物质的各种信息通过摄像机将所测目标转换成数字图像,传递到计算机系统,标定组织片空白处入射光的光密度值(OD值),在监视器上用不同的分割方法和编辑功能,计算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平均OD值,其值代表了切片中相应抗原性的相对强度。

1.5 统计学分析

图像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3.0作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脱钙液对骨组织脱钙时间及效果比较

2.1.1脱钙时间 14%硝酸脱钙液脱钙时间最短。14%硝酸脱钙液

2.1.2脱钙效果 14%硝酸脱钙液脱钙效果最好。14%硝酸脱钙液﹥PLANK脱钙液﹥EDTA脱钙液(表1)。

2.1.3对组织损伤 EDTA脱钙液对组织损伤最小。EDTA脱钙液

2.2 不同脱钙液脱钙对骨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比较

见表2 。三种脱钙液免疫组化染色图像结果用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其结果为硝酸脱钙液和PLANK、EDTA脱钙液比较有显著性差异,EDTA脱钙液和PLANK脱钙液比较无显著差异。硝酸脱钙液对组织损伤较大,切片颜色欠鲜艳,细胞核着色弱,组织结构欠清晰。PLANK和EDTA脱钙液脱钙效果较好,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完整、清晰,色泽鲜艳,对比度较好。

2.3 脱钙后免疫组化染色效果

见表2。见图1~3。

3 讨论

脱钙是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将骨组织中的钙盐和胶原纤维分离,除去钙盐,获得完整的胶质纤维成分[2]。骨组织含有大量的钙盐和无机盐,需经过脱钙处理,使组织软化后才能进行切片处理。常用的脱钙剂主要包括单纯酸类、混合酸类、螯合剂等。免疫组织化学对临床病理检查非常重要,因而应选择较好的脱钙液对所选骨组织标本进行较好的脱钙处理,且不破坏细胞和组织结构,形态清楚,进而确保免疫组化染色的效果较好并合适临床需要。

14%硝酸脱钙液是常用于临床脱钙液之一,具有脱钙能力最强、脱钙时间最短等优点。但是,对骨组织脱钙程度较难把握,容易造成过度脱钙现象;同时脱钙后易出现组织肿胀及细胞结构不完整清晰的不良现象。硝酸在脱钙过程产生CO2,气泡从组织中溢出将导致结缔组织分离。另一方面,硝酸对组织进行脱钙时还酸化组织,造成细胞核着色能力下降而返蓝困难进而变成淡红色,对比度差,由于亚硝酸形成使组织变黄而影响其后的染色[3],在室温条件下更明显。硝酸在溶解骨组织钙盐时也对抗原物质具有破坏性,因而抗原免疫活性降低,免疫组化染色效果不佳[4]。结合本实验验证硝酸脱钙液脱钙后较易影响其后的免疫组化染色效果。

EDTA是科研中常用的脱钙剂,能够与羟基磷灰石结晶的外层钙结合,同时促进内层结合钙向外转移,进而溶解钙盐,是脱钙和免疫组化染色理想的脱钙剂[5]。本实验观察到EDTA脱钙液对骨组织脱钙效果较好,能保持完整的组织结构,且不破坏抗原物质,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多、着色深、背景淡。然而,在室温条件下,其脱钙时间过长,脱钙后组织稍微变硬,不太适合临床电镜快速诊断的要求,且其价格较贵,综合而言不利于临床检查工作。目前认为,应用微波技术可促进EDTA的螯合作用,缩短脱钙时间[6]。使用微波技术时应注意固定实验条件、调整微波功率和时间、温度也不能超过60℃等。

本研究表明,与硝酸、EDTA脱钙液比较,PLANK脱钙液具有常温脱钙时间较短、脱钙效果较好,免疫组化染色着色鲜艳、对比度佳、阳性细胞数多等优点。PLANK脱钙液[7]是一种氯化铝、甲酸、甲醛和冰乙酸组成的混合脱钙液,其中甲酸和溶液中的铝离子对组织影响较小,免疫组化染色效果优良。甲醛可加强对组织的固定并具有抗酸浸蚀的作用。冰乙酸能较好保持染色体结构,并能减少酸对细胞核的破坏。其配制成分中,通过增加甲酸的浓度并用冰乙酸辅助,可以加快脱钙速度。常温下PLANK脱钙液快速软化组织,对组织抗原损伤较少,细胞结构清晰完整,加之其脱钙时间较短、配制简单、经济等有利条件,较适合用于临床检查工作[8]。

CD3、CD68、Ki—67和TTF—1等细胞因子多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快速准确的病理诊断有利于患者的临床诊治。因而,选择合适的脱钙液成为重要工作环节之一。本实验通过比较14%硝酸脱钙液、EDTA脱钙液和PLANK脱钙液的脱钙和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综合评价认为PLANK脱钙液较适合用于临床快速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 赵刚,杨海贤,白景文,等.不脱钙骨组织标本超薄切片的制作方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5,21(3):36.

[2] 胥维勇,杨群.脱钙方法与脱钙液的选择及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2,11(3):263.

[3] 谢玲,邹丽宜,张志平,等.改良脱钙液制作脱钙骨石蜡切片与传统方法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1):2125—2128.

[4] Weisberg EC,Hilburn M,Johnson B,et al. Intraoperative Microwave processing of bone margins during resection of head and neck cancer[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1,127(7):790—793.

[5] 罗灿峤,莫木琼,钟觉民.不同的脱钙液在骨组织制片中的比较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9):27—28.

[6] 刘大维,初同伟,张良,等.微波脱钙骨的免疫组化染色[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1):77—78.

[7] 陈世梁,卢志承,董玉英.介绍一种改良脱钙液在骨组织制片中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9,25(5):557—558.

[8] 连丽琴,夏凌志,钟惠霞.三种脱钙液对骨组织脱钙后切片染色效果分析[J].武警医学,2008,19(10):937—938.

免疫组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免疫组化技术;常规技术;病理诊断;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 R3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b)-0046-03

Effect comparison of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and routine technique on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tumors

JI Guo-qiang

Department of Patholog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in Pingdingshan City,He′nan Province,Pingdingshan 46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effect of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and routine technique on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Methods 56 cancer patients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According to different pathological diagnostic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28) and experimental group (n=28).In the control group,biopsy puncture for diagnosis was applied,whi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for diagnosis was adopted.The positive diagnostic rate of these two methods was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after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cell structure was in variance,24 cases were abnormal expression for AFP and Glypican-3,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85.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4 cases,50.0%).The satisfaction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82.1%,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ccounting for 57.1%.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after diagnosis,the scores of psychological concerns,physiological aspects,and sense of trust were (87.43±4.29),(88.30±9.10),(91.34±10.77) points,which were all grea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69.98±3.45),(70.11±4.36),(72.37±5.89) points],there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Routine technique;Pathological diagnosis;Diagnostic effect

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不显著,患者一旦确诊已经是中、晚期,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1]。目前,临床上对于肿瘤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常规方法更多的是以CT、磁共振成像等诊断方法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确诊,但是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近年来,病理诊断在肿瘤诊断中应用广泛,且效果理想,但是临床上对于病理诊断中不同技术尚存在较大的争议[2]。常规技术主要以活检穿刺诊断为主,这种方法虽然可以确定病灶类型、分期等,但是患者痛苦较大。当前,免疫组化技术在病例诊断中开始使用,且该技术已经融合了抗原修复技术、自动免疫染色系统以及敏感检测系统等[3]。为了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56例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5例为肝癌,35例为转移性肿瘤,4例为内胆管癌,2例为血管瘤。根据不同病理诊断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24.5~71.3岁,平均(45.6±2.4)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诊断时间为1.1~7.9个月,平均(4.2±1.1)个月;对照组28例,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25.3~74.7岁,平均(47.4±0.9)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诊断时间为1.2~7.8个月,平均(4.4±1.6)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对诊断方案、护理措施等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活检穿刺法诊断,根据病灶类型、病灶位置等进行针对性的穿刺活检,活检过程在超声下进行,取出组织与标准组织进行比较[4]。

1.2.2 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所用试剂主要包括:甲醛固定液、透明液、脱水液、蒸馏水、浸蜡液、树胶及Ultrasen SitiveTM SP试剂[5]。具体诊断操作为:取一块患者组织,组织大小为1 cm×2 cm×0.2 cm。将其充分浸泡在甲醛溶液中,浸泡时间控制在2 h,然后采用透明液透明1 h,脱水液脱水1 h,浸蜡液浸泡1 h,将组织埋在石蜡内,常规切片,厚度控制在2 μm;将切片好的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在37℃孵育10 min,采用蒸馏水冲洗3 min,采用高压锅修复2 min(温度控制在110℃),采用PBS洗涤5 min,常温下孵育2 h,使用PBS洗涤,加入Ultrasen SitiveTM SP试剂,孵育后DBA显色,最后使用树胶进行封固[6-7]。

1.3 观察指标

对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包括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等,组织免疫组化技术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8]。采用我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诊断后相关指标进行评分,包括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等,评分越高,表示检查方法对患者产生的影响越小,检查依从性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诊断阳性率及满意度的比较

实验组免疫组化染色后,患者细胞结构为变异型,AFP及glypican-3表达异常者为24例,阳性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14例,50.0%);实验组满意率为82.1%,显著高于对照组(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诊断阳性率及满意度的比较[n(%)]

2.2两组诊断后相关评分的比较

实验组诊断后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诊断后相关评分的比较(分,x±s)

3 讨论

近年来,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病理诊断中,且效果理想[9-10]。本研究显示,实验组免疫组化染色后,患者细胞结构为变异型,AFP及glypican-3表达异常者为24例,阳性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14例,50.0%)(P

为了有效提高诊断正确率,降低假阳性率的发生,免疫组化技术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下步骤操作。①组织固定:对采集组织固定时主要使用10%中性缓冲甲醛固定液,这种固定液和其他固定液相比具有固定好、固定时间长久等优点,并且组织3个月内阳性率比较稳定。②烤片:对组织进行烤片时应该放置在适宜的温度,通常放在60~68℃的恒温箱中进行加热,加热时要避免温度过高[13]。③抗原修复:对组织进行抗原修复时应该控制修复时间在8 min,然后断开,让切片自然冷却,然后开始染色。④染色:免疫组化技术进行染色时应该对苏木精进行反复染色,避免染色颜色过深,影响诊断结果。同时,免疫组化技术显色属于是一种化学反应――酶促反应,该反应能够和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碱性磷酸酶以及过氧化物酶等发生反应,从而形成有颜色的复合物,并在组织和细胞抗原时间进行沉淀。但是,由于肿瘤类型相对较多,不同组织标本来源不同,其抗原的含量也不同,显色反应时间上会存在差异[14]。

因此,免疫组化技术在进行染色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染色过程中必须保持切片处于湿润状态;②孵育时应该严格控制孵育盒中蒸馏水量;③孵育时应该保证孵育盒整体的平整,保证抗体液体均匀,避免抗体液体流入组织内,降低假阴性的发生率[15]。同时,临床上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时能够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害怕心理,降低患者病理诊断时的风险,提高患者诊断依从性[16]。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诊断后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笔者认为,免疫染色组化技术的正确诊断和鉴定必须依靠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作为前提和基础,诊断时要加强医生和技术员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够保证免疫组化染色切片的顺利完成。但是,临床上采用免疫染色组化技术诊断时尚存在不足,如假阳性、假阴性等。临床上对于进行病理诊断的患者在常规穿刺的基础上联合免疫组化技术诊断,可发挥不同诊断方法的优势,提高临床确诊率,为患者后续的诊断、治疗等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进行病理诊断时实施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提高诊断阳性率,且诊断时患者痛苦相对较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鲁波,任丽芳,李美平,等.双拼对照法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3):337-338.

[2] 苏冬梅.探讨消除免疫组织化学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2):127.

[3] 吴丹桔.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4(15):3428-3429.

[4] 陈海玲,杨杰,牛多山.免疫组化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6):196-197.

[5] 王红,王庆梅,蒋毅,等.扁桃体Burkitt淋巴瘤1例伴文献复习[J].安徽医药,2012,16(6):801-804.

[6] 吴秉铨,刘彦仿.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76-483.

[7] 李红英.免疫组化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9):969.

[8] 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编写组.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12):836-840.

[9] 徐晓艳.15例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11):1206-1209.

[10] 王建平,张梅英,勾文峰,等.晶状体自发肿瘤转基因鼠脑横截面标本制备及鉴定[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 41(8):673-675.

[11] 叶海燕,陈建国,罗东兰,等.妇科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 27(10):1834-1837.

[12] 蔡兆根,王萍,谢群,等.状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7):768-770.

[13] 张世杰,郎振为,王欣欣,等.联合应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和细胞角蛋白-19(CK-19)免疫组化检测在肝细胞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5):653-657.

[14] 陈云新,吴群英,张彤,等.子宫颈及阔韧带原发Ewing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28(12):1399-1400.

[15] 徐红,杨昌伟,杨巧,等.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复发1例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11):1246-1248.

[16] Bauer KR,Brown M,Cress RD,et al.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estrogenreceptor(ER) negative,progesterone receptor(PR) negative,and HER2 negative invasive breast cancer,the so-called triplnegative phenotype: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from the California Cancer Registry[J]. Cancer,2007,109(9):172.

上一篇:迪安诊断范文 下一篇:提高免疫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