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师生关系的促进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15 10:53:16

和谐师生关系的促进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2

摘 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和水平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出发,探究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和谐师生关系的促进策略。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教育改革 促进策略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师生关系作为一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所扮演的价值与作用正在不断地得到凸显。随着素质教育、和谐教育理念的提出,如何更好的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在教育领域所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和谐师生关系发展的现状出发,探究其今后的促进策略。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关于和谐这一概念,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说法。笔者翻阅大量的文献,发现关于和谐这一命题,古圣先贤有很多的共识之处,古代学者认为和谐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更是从古到今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和理想。道家认为,和谐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对称,更是一种各类元素各行其道,达致和谐的要求。

从教育层面上来讲,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结果表现[11]。在日常的教学进行当下,教师和学生通过积极有效的情感沟通与教学互动,进而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友好的师生关系。在心理学层面,和谐师生关系更大的是指一种愉悦舒服的心理体验。总之,目前在学术领域关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界定,大多是一种描述性的,这些描述是借助师生之间的外显的行为来研判其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

二、师生关系的现状

由于教学水平和教育观念的差异性,一些地区的师生关系发展的并不是很乐观。近年来,很多媒体都陆续报道了教师体罚学生,学生报复教师的恶性事件,更是为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蒙上了阴影。目前,在师生关系的发展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首先,教师未能充分照顾学生的情感需求。在师生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建立有效的情感纽带。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主客观层面的原因,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等心理需求的充分把握。

其次,师生关系发展方法单一。师生关系交流仍然局限在课堂上,包括课上提问、讨论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发展效果。

第三,师生间情感交流不足。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和角色互换活动较少,同时,师生在课后的情感交流也比较少,难以实现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现阶段,教师讲完课就不在和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的现象大有人在。基于此,如何从教师的层面加大沟通是其今后发展的重要路径与方向。

三、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学评价机制单一

当前,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学生多层次的情感需求无法在教学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了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与学校的声望、教师的职称、家长的期待紧紧相连,这就造成了人文精神的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情感日益丰富,培养积极情感的最佳时期就是这一阶段,但是,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导致了学生情感体验的缺失。

(二)教师因素的影响

教师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还要重视情感教学,把情感和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并把他们与学生的情感需求连接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缺少情感教学应有的激情,缺乏对学生的真切关爱,没有对学生的情感诉求和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关注。由此可见,教师需要继续重塑新形象,提升自身的情感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投入更多的情感。

(三)学生因素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感越来越丰富,学生的情感是影响情感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迅速的阶段,他们的情感丰富、脆弱,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困扰。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个性化的引导与培养,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额外精力的付出。但是,目前过多的班级人数已经严重地影响着这一方案的实施。在如此庞大的数字面前,很多教师、班主任教师及德育处教师在进行和谐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其说是现代工业文明,让森林变少,让河水变脏,让花儿,鸟儿变少,不如说是,人类美好的童真与童趣正在被各种以电子产品为主要媒介的娱乐方式所取代[12]。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学生,在非常小的年龄就已经带上了近视眼镜。在其眼镜近视的同时,大量的所谓的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限制了其本能的现象与创造。在这种环境的变化之下,未来的童年会经历怎样的变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当下,这种取代传统,用奖励代替陪伴,用荧光屏或者液晶屏来代替户外的大自然的学生成长方式已经显现出其巨大的不足与缺陷。

四、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一)教师层面

在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改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之间友好亲密的教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新型的师生观要求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

1.提高教师基本素养

要在教学活动中建立相互尊重的机制,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教师要给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并及时予以分析和总结,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某一门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尊重学生,对他们积极的观点和意愿给予肯定的话,学生就会对该门学科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也会对接下来教师要进行的教学活动充满期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要经常用鼓励性的方式去调节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情感沟通能力。

2.创设师生和谐关系构建的多渠道

学生具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他们对于事物有时会根据自身的喜好与兴趣来进行判断与选择。因为,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教育体系的一个内容,而教育就需要情感的投入与付出。如要真正地实现师生平等,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摆脱掉说教的姿态,构建师生共同讨论、互相学习的教学氛围,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13]。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应该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把握好度的原则。一方面,要重视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要将相关的有益渠道与方式与学生的成长阶段和成长规律进行有效的匹配。只有在这一科学原则的引导下,今后的和谐师生关系的提升,才会呈现出更大的潜力与生命力。

例如,现在很多学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加强对学习教育某一内容的理解就是一种交互性的表现。随着各种移动通讯终端技术的不断发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互联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交换程序与平台。教育者该当从每一位学习者及成长的实际情况及成长的远景动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方案,从而最大限度的为其的社会价值观的建立和成长提供助力。比方说,教师,在平常的课堂讲授中,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及学习习惯。同时,在当前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不良的信息正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在师生关系的构建多样性中进行选择。

(二)家长层面

开展感恩教育。由于当前初中生多是独生子女,因而对父母的辛劳常常缺乏体会与理解。在母亲节到来的时候,上海的淞沪小学通过举办“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来承担一天的家务。在这一天,学生不仅要替父母去市场购买一天的生活食材,还要为父母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宠物等。北京景山中学在每年的三月份,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我为妈妈来洗脚”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进一步融洽,让很多生活在蜜罐中的“公主”和“皇帝”深刻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父母也会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孩子幼稚的肩膀开始有了成人的担当。

(三)社会层面

随着日益发达的网络科技,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娱乐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其传播的最主要的群体就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心智模式并不是完全成熟,因此在面对人生选择的问题时,需要科学的引导。需要在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过程中,引发学生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思考,进而帮助其理清未来的成长之路。而由于我国目前对网络监管上的缺失以及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传播体系,导致一些肤浅和低俗的网络内容传播非常迅速。这些都为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埋下了隐患。但是,负面的网络内容无形之中会误导学生们的人生目标。所以,要重视提高网络内容创作者的社会责任,使他们能真正的意识到,不良的网络内容会严重危害学生纯真的心灵。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网络工作者人在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其机体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都积极地服务社会,那么社会的发展将会呈现出更加和谐、向上的一面。学生的和谐观也就有了更为广泛的基础。

学生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国家的兴盛与繁荣需要他们进一步的打拼与创造,这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安定繁荣和人民幸福。所以,当前现代德育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在对中学生进行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优势,培养它们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德育处教师可创办角色体验活动。角色体验活动是学生根据一定的故事情节,扮演各自的角色,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来练习“承担”角色义务的一种教育方式。总之,在不断地教师家长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中,和谐关系的营造将会进入一个发展的快车道。

五、结语

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不仅仅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在很大层面上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笔者分析了当前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从教师、家长等角度对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助力于和谐师生关系理论研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书勤.社会学视阈下的高校师生冲突成因分析[J].教育探索.2012(10).

[2] 周柱兵.教育不能没有爱[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4).

[3] 曹汉斌,梁杰欣.对师道尊严的反思[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08).

[4] 陈勇云.构建师生平等平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4(04).

[5] 鄢廷婷.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6] 鲍聪.共生性师生关系――对师生关系的一种阐述[D].浙江师范大学.2014.

[7] 陈霄.生态学视野下师生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8] 梁敏学.传播技术发展对师生关系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

[9] 李雪梅.师生关系:以现代和谐理论为视角的探究和反思[D].首都师范大学.2012.

[10] 徐建慧.多元共存:文化视野下师生关系的重塑[D].山东师范大学.2012.

[11] 王基伟.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现状及成因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04).

[12] 戴征.现代和谐师生关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22).

[13] 孙荣.浅谈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黑龙江史志.2013(13).

上一篇:关注数字创新 下一篇:在线教育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