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效课堂的生成

时间:2022-09-15 09:02:44

历史高效课堂的生成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要认识历史,只能通过前人以各种方式遗留下来的反映和记录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丰富史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历史教材就是他们间接学习、了解历史最主要的方式了。能否为学生在一个有限的课堂内创设一个无限的思维空间,在检查考试中融会贯通、灵活应对,笔者认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是历史教师应该追求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那究竟如何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笔者谈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可培养学生在自学中的独立思维能力,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果缺了这个环节,就容易导致听课被动,“只有招架之功”学起来就会较吃力。如川教版历史教材中每篇课文都附有一些思考的问题,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就更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了。

2.专心听讲的习惯。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和发展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无数事半功倍的事例都说明,抓住课堂45分钟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笔者在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一贯强调学生要学会倾听。“耳听一方,心往一处”,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下积极地思维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记录新知识的要点,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会听、会想、会说、会记”的好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是上课学习的继续,是一种与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步的学习,指导学生复习时让学生知道笔记是复习中非常宝贵的资料。整理笔记复习时把教师讲课的内容回想一遍,就可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在一般情况下笔者的课堂前十分钟都是作“朝花夕拾”之用,即对上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在本节课由师生共同回顾,再选择与新授内容有联系的部分作为过渡和衔接。历史本身的一个特点就是纵横交错联系在一起的,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内容纷繁复杂,掌握了前一段的历史,就奠定了学好下一段历史的基础。如此层层巩固、循序渐进,才会促使知识的掌握向着深度和广度拓展。

二、教师在历史课堂中需扮演好几种角色

正所谓思想支配行动,在现代社会,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新型的教师不应再是“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单一不变的角色了。历史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整个课堂。

1.设计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生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目标编制、教学内容顺序、教学方法方式的选择与创新以及课堂结构的优化设计上。如学习世界史《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主要考点是明治维新的内容和作用,难点是明治维新的背景及成功原因的分析。笔者为实现这样的教学要求,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并在“教”的环节中采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通过明治维新与大化革新、明治维新与中国、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做比对,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从时间、性质、结果、意义等方面进一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此应是课堂的设计者和主导者。

2.引领者。成功的课堂应是绽放思想火花,充满思维生命力的。教师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下引领学生一步步展开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应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由于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他们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往往会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如笔者曾在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时,遇到一位学生不能理解孝文帝迁都洛阳之举。诘问孝文帝迁都为什么要丢下百姓?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列举了由古至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并不存在他所认为的“矛盾”。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教师能以辩证的思维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

3.组织者。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会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引发讨论的互动学习更能让学生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需组织控制好课堂,做到收放有度,牢牢驾驭课堂,避免导致课堂失控的“放羊式”教学。

4.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教师应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了解学生的兴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总之,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的舞台,构建高效历史课堂,需要师生有很好的教学互动,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要主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包括习惯、思维、质疑等要素;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几种课堂角色,并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角色作用,只有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丰富的角色作用发挥相得益彰,才能真正让每节课都演绎得高效精彩。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班级管理中竞争机制的尝试 下一篇:高中数学学习评价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