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信仰核心和美学途径

时间:2022-09-15 06:58:44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信仰核心和美学途径

【摘要】文章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唯分数功利倾向,着重研究初中思品课教学的信仰定位和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信仰培育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品课教学目标要自始至终定位于信仰教育;二是思品课信仰教育的审美途径主要包括感性化、偶像化、自主化3个方面。

【关键词】初中教学;思想品德课;信仰;审美;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135-02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都有一种功利化倾向――切为了考试,导致课堂变成知识呈现和强化的战场。概念的教条化和教学方法的机械化,使本就处于边缘地位的思品课成为人人嫌弃的鸡肋课。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应该是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中学生形成核心信仰的教育主阵地。思想品德课应该旗帜鲜明地把政治信仰、精神信仰、民族信仰、道德信仰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

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要自始至终定位于信仰教育

1.落实课程标准的需要

顾名思义,思想品德课就是关注人在社会中的精神和思想品质的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呢?

在《信仰的力量》看来,信仰影响人一生的行为,并为实现这种追求而孜孜不倦地奋斗一生,即使有再多的困难和挫折也不会让坚持信奉自己信仰的人为之放弃或者屈服。可见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和生活实践,让知识成为精神信仰,才能化为学生毕生的自觉行动。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成功,主要就表现在有没有促进学生正确信仰的形成。

2.积累课程知识的需要

信仰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材知识的落脚点。思想品德课和其他课程知识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具有政治性、社会性和r代性,离开育人这个目标,这些知识都会失去长久、独立的课程意义。要使这些知识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指导学生的行动,唯有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科学信仰,才能使这些知识产生恒久的意义和价值。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依托,体现主体对客体的信服和敬仰,并以之为主体一以贯之的行动指导。

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阶段,科技日益进步,但人们的精神信仰却相对缺乏,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树立正确信仰的基础上还迫切需要教师的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调查发现,思想品德课中的历史、人文知识可以让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信仰;政治哲学等知识可以让学生形成政治信仰、精神信仰:经济法律、日常生活礼节常识等社会知识则可以让学生形成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道德信仰……总之,信仰使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原理事件有了核心价值。

3.形成终身影响的需要

信仰教育是现代教育终极关怀目标的制高点,因为正确的信仰能促使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乐观向上、昂扬进取。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有一句话,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就是说打败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容易。但是要想在精神上征服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是很难达到的事情。由此可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唯有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中蕴含的真善美的信仰力量,并让这种精神上的信仰一天比一天强大,才能对学生形成终身的正面影响力。

二、思想品德课信仰教育的审美途径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的内涵。从而产生长久的信仰力量呢?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审美途径。当代著名美学家潘知常说:我们可以拒绝信教,但是却不能拒绝信仰。他还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文化,人的美好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美学。这就是说,现代美学不仅仅是研究艺术、研究美的现象的学科,它更是注重人的精神生命的科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在思品课中通过审美,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和实践、常识和事件所蕴含的美的意义、美的精神,让美渗入心灵,让美成为一种信仰。

1.教材和教学审美的感性化,促使学生形成共鸣

教材和教学的感性化审美指的是重视学生在课堂中对教材的感性体验,这种体验重视情感的唤醒;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学生对教材的深层精神内涵,比如,庄严、崇高、英勇、积极等美学境界的感性体验;重视通过各种感性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对相关事件、人物产生审美冲动。这种审美是情感的体验,更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超越。

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反思性问题引导学生和教材进行主动性对话,引导学生自发地感受、体味教材中的美的精神特质。还可举一些催人泪下的故事来渲染悲壮气氛或联系一些文学作品,以增强常识和事件的审美感染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性对话,比如,用多媒体课件比较不同事件、不同审美视觉,通过不同观点意义对比、烘托等,使学生深刻理解材料的美的精神内涵。再如,通过讲故事或联系社会重大事件等,激发学生解读教材的兴趣,并使之在解读过程中产生审美冲动,产生共鸣和感动,为形成持久性信仰打基础。

2.实践活动的偶像化,提升学生审美迁移的有效度

所谓偶像,就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某个特殊人物。初中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喜欢模仿,情绪不稳定,通过精神偶像的推荐确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审美迁移的有效性。偶像的来源有多种途径,比如,自我阅读教材、教师介绍、同学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起到开门的作用,引导学生在社会的典型事件中发现精神之美,确立真正值得自己模仿和学习的美的人、高尚的人,从而形成持久的甚至终生的审美习惯。

3.生活反思自主化,提高学生审美的自觉意识

信仰的最高境界就是独立感悟,坚定不移地用信仰指导自己的实践和生活。初中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精神审美的不足影响,独立性不够强,意志容易动摇,行动经常反复。对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为学生展示自己心灵和精神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事、开心事、困扰事,再结合教材的审美角度,自主分析生活事件所包含的精神内涵,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实现真善美行为时的困难和矛盾,还可通过分组讨论、表演等自主学习形式,使之感受到正确思想、观念、习惯的重要性。由此,通过不断地自主反省、分析、感悟,形成科学的信仰。

上一篇:开启Windows Defender扫描压缩文件 下一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