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时间:2022-09-15 06:01:02

创设情境,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摘 要】当前,我国进一步修订了《数学课程标准》,开展新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建立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探索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为此,我们围绕“小学数学情境化、生活化的教学”这个主题,通过改革和实践,提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挖掘现有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在数学课堂上创设合适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转化知识,提出问题,探究方法,解决问题。这一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情境化、生活化的教学一般模式的内涵

情境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情境化教学”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场景,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情境安排要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情境化而创设情境,要有其实在的意义。生活是指学生成长的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学生亲历的或为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含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化教学”是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主动应用数学知识,多方解决问题。

操作此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生活性

生活化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入学生所熟知的、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在日常接触的人与事物中找寻学习激发点,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

2.趣味性

针对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在创设情境时要多选取一些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生活实例。用这种富有生活化情趣的数学素材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实用性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使数学知识与方法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发展中大显身手,做到学以致用。

二、小学数学情境化、生活化的教学一般模式的操作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激趣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在数学课堂导入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挖掘出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贴近生活,且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引出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导入新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精心设计了跑步比赛是否公平的生活情境:“同学们,学校第二届创意运动会开始了。本次参加跑步比赛的运动员代表是东东和明明。裁判长使用了新方法,他不要求运动员直线跑步,而是使用不同形状的草坪,要求运动员绕着草坪跑一圈,看谁最先回到起点,谁就胜利(我用课件分别播放了东东和明明跑步的草坪形状和路线)。明明一看就大喊――“不公平!”停顿了一下,我问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到底公不公平?”学生争论非常激烈,有些说公平,有些说不公平,各执己见。我继续引导学生:“光靠猜想说服不了他,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才能使明明心服口服。我们先来观察一下他们跑步的路线(我又用课件演示一次)。你们发现这两个草坪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一个草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要想判断东东和明明跑步公不公平,就是要比较这两个草坪的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比较这两个草坪的周长。”我顺势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果两个草坪的周长计算出来了,再进行比较,就知道公不公平了。”这个设计运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中的素材来创设情境,极大地减小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学生带着寻求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借助生活实例,学习新知

相对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头脑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帮助学生领会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时,我采集了大量生活实际问题:①同学们出的板报长18分米,宽12分米。在墙报四周贴一条花边,花边的总长是多少分米?②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3米。墙上有一块黑板,面积是3平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③陈俊家的厨房地面长3米,宽2米。用面积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厨房地面,需要多少块?……对上述问题,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他们讨论最激烈的是上述③,讨论的热点首先是陈俊家厨房地面的面积是多少?再把厨房地面的面积和地砖面积统一,最后计算要用多少块地砖?结合生活实例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活用“生活习题”,巧用新知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以下是一位老师执教“平均数”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老师出示课本一道练习题:请算出东平小学三年级(1)班第一小组同学们的平均身高。

姓名 肖云 王振宇 李月 陈小东 林俊辉

身高cm 133 147 143 139 153

不一会儿,同学们就算出了平均身高是(133+147+143+139+153)÷5=715÷5=143(厘米)。

老师接着问:“我们也是三年级的学生,你们每组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和东平小学第一小组的同学比较,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你有什么方法?”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先测量,再计算。”

老师引导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组内分好工。每个小组开始测量,记录,计算……

活动结束,老师请了一些小组汇报:

杜文深,你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与东平小学第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比较,结果怎样?

……

一道简单的练习题,老师的练习设计融入了生活素材,不但计算了学生平均身高,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算平均数的必要性,也体会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有力武器。

4.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新知

利用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些“用数学”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测量之后,设计了“小测量能手”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测量身边的物体,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强化对米、厘米的理解。如测量桌子的长度,测量床的长度,测量教室门和窗户的宽度,测量同学和自己的身高等等。通过这些动手实践活动,有效地达成了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又如,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设计制作精美的剪纸、剪帖画等作品。请同学们运用“找规律”的知识用彩带、小灯笼、气球、小彩旗等布置教室,要求要体现出规律性。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等。这样通过生活联系实际,由课内引向课外,由课堂引到社会,激发学生到生活去寻找数学知识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强化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应用的价值。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数学学习能力的需要。我们一起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美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李吉林.为儿童快乐学习的情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3(02)

[3]陈淑如.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统计与管理.2016(07)

[4]赵羽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之我见[J].经济研究导刊.2010(07)

上一篇:浅谈速写在中职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背景材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