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艺的鉴赏中提升审美能力

时间:2022-09-15 04:52:03

在陶艺的鉴赏中提升审美能力

【摘 要】追溯至几千年,中国陶艺就已经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异彩了。而作为中国艺术作品中的一个璀璨明珠,陶艺凭着自身的典雅、柔美,历经大浪淘沙,沉淀至今。而历经沧桑的陶艺,其积淀的文化底蕴更见丰厚了。所以,鉴赏陶艺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但为了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和气质,在鉴赏过程中,我们就要注重我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了。

【关键词】陶艺鉴赏;感性审美;理性审美

绚烂而静美的陶艺无处不在,也正是艺术的精品美化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而在对陶艺进行鉴赏的同时,我们的感性审美能力和理性审美能力也无形中得到了升华。

一、感性审美的提升

鲁迅说过,美底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俗话说,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知,美最初是由我们的视觉直接感知而得的,陶艺也不例外。我们在欣赏陶艺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它具体的形体,获得的是它的整体美、意蕴美,然后才是它那纷繁的线条,炫眼的颜色。所以,我们在鉴赏陶艺时,最先感知的就是它的形态美、色彩美了。

1.陶艺形态美的感知

形的概论也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而不是在头脑中由纯粹的思维产生出来的。必须先存在具有一定现状的物体,把这些形状加以比较,然后才能构成形的概念——恩格斯。而陶艺让这些源于生活的初始形态得以美的体现。

以鸡首壶为例。顾名思义,鸡首壶因为有鸡首这一元素而得名。鸡首高昂,轻巧可爱、活灵活现,乍看,仿佛是真的一样。有的鸡首壶不仅壶嘴是鸡首,就连整体形态都是仿鸡而作。这样一来,整个陶艺那雄赳赳、气昂昂的形态就跃然于眼了。而壶身圆润、饱满,给欣赏者一种朴实无华、浑成天然的自然美感,同时也表达了制作者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而我们作为欣赏者就要在欣赏中获得这种感受,与制作者完成心灵的沟通,理会其意图,这样才能真正地感受陶艺展现给我们的形态美。

2.陶艺色彩美的感受

玛利翁曾说过,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这句话看似矛盾,但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哲理,即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欣赏陶艺时也要有这种意识。也就是说,我们欣赏陶艺的色彩美之际要体现出更多的陶艺韵味,就像有个声音在向我们诉说它的内心。这样,我们的审美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了。

青花瓷最早烧造于唐代,到元、明时期逐渐成熟,而此时以生产青花瓷为主的景德镇瓷窑凭借其精湛的工艺而威名远播,成为大家公认的瓷都。那么青花瓷为什么会如此受追捧呢?这要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来阐释了。中国古代最让人欣赏的画多是墨画,而且多追求清幽的意境、飘渺的情怀。艺术本身是不分家的,作为艺术的分支,陶艺自然也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仔细一看,便会发现青花瓷正是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青花瓷多以青色出名,而这青色跟中国画的墨色有异曲同工之妙,远远望去,恰像是在欣赏一幅国画,充满了生命的灵动。同时,朴实而内敛的青色往往给我们一种田园的清幽与恬淡,青滴的画面又塑造了一种自然典雅的意境美。而中国的陶艺数不胜数,青瓷除外,各种彩绘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而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就要注重对其色彩的把握,领悟其色彩的协调配置所带来的整体平衡美,从而提高自己对颜色的敏感度,以便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让自己的生活充斥着更多的惬意。

二、理性审美的塑造

理性审美就要求我们将理性思维运用于陶艺的鉴赏之中,更深层次地探讨陶艺的精髓。而至于理性审美能力的塑造主要是对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塑造了。

1.审美想象力的创造

“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同样,对陶艺鉴赏也需要想象,而且离不开想象。陶瓷是静止的艺术品,它只能单纯地向欣赏者展示自己的外在美,而至于对它内涵的剖析,则需要鉴赏者的涵养和想象力了。所以,不言而喻,我们在欣赏陶艺时自然在锻炼我们的想象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创造我们的审美想象力呢?首先,我们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将所见所想与生活相联系。其次,我们要对审美对象的特征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我们的审美想象力才有发挥的可能。

2.审美创造力的挖掘

鉴赏陶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更多的是为了服务生活。所以,经常鉴赏陶艺,就会在无形中触动我们创造的神经,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人类的创造力是无穷尽的,在对已有陶艺的鉴赏中,人类总是在不断地创新,并将其融入生活,装饰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洋溢着艺术的气息。所以,在不断地欣赏中,我们也能学有所获,不断地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所以,我们应该注重陶瓷艺术品的作用,并在鉴赏中不断地提升我们自身的审美品位,让我们以美的姿态来回应生活,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郑州大学文艺学硕士李锋伟.论当代审美教育.中国知网期刊.

[2]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刘兵.论生活陶艺的手工美.中国知网期刊.

上一篇:历史课程与高中生核心价值观培养 下一篇:探讨“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