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能型”向“素质型”转变

时间:2022-08-26 12:07:11

从“技能型”向“素质型”转变

【摘 要】传统职业学校较为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多年来一直提出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关注远不如普通教育系统,而近年来发现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笔者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对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满意度越来越底,因此提出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方向由“技能型”向“素质型”转变的观念,并就转变理念、培养模式和有效路径进行了思考,为职业教育学生培养模式转变提供新概念。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养方向;素质型

一、选题依据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职业教育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势头,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资源和生产最基本的要素。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基层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职业教育强调专业技能的传授,很多人提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的说法,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但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调查发现,服务类企业现在正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企业更加关注的是用人的综合素质,而非技能水平。因此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笔者对服务类专业学生培养方向进行了调查和思考。

二、职业教育企业满意度调查

传统服务业目前面临着用人紧缺的现象,这类专业学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实习就业单位较好,因此,选取该类两个专业,对六十余家校企合作单位,两百多名服务业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调查。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并不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但个人习惯及综合素质和行为养成较为欠缺。

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方向由“技能型”向“素质型”转变的思考

传统职业教育的培养一直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如各个单位和职业学校一直以来均十分关注各专业的技能大赛,在大赛中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素质教育上一直是口号多于行动,投入的也是能省则省。

职业教育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反观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要求,不难发现,企业更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复合人才,当技能和素质不能同时兼顾时,更多的是偏爱素质型人才,某企业负责人曾经这样说过:“技能不强的员工我们可以送去培训,但素质差的员工却只能请他离开。”因此,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模式应该从“技能型”转变为“素质型”。要实现以下转变,笔者做了以下思考:

1.职业教育应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理念

要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首先职业教育上下均应牢固树立素质比技能更重要的观念,树立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理念。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必须先从教师理念转变开始,这一想法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共识,才能使带着培养素质型人才的思想去指导教学,从而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素质型”服务类人才。

此外,学校也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教师观念转变,例如:通过专题讲座组织学习和印发资料让教师自学,组织教师研讨,要求教师写学习培养“素质型”人才思考的心得体会。再通过教学实践,使培养“素质型”人才思想成为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使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2.构建学生“素质型”人才培养五环模式

围绕主题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业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六项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压弹能力、沟通能力、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三个意识:人本意识、奉献意识、大局意识。搭建“素质型”人才培养五环模式:即实施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团活动、专题讲座、信息网络沟通五环形式,五环相衔接、相叠加的模式。

将主题教育、六项能力培养、增强三个意识融入到五环中,在五环中充分渗透,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实现素质提升。

3.实施从“技能型”向“素质型”转变的有效途径

①着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关注教育过程榜样效应。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学生是具有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所以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有模范的作用。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

②积极优化课程设置实效,围绕素质培养需求展开。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方向。课程是教育教学系统中的软件,它不单单等于课表中列出的教学活动内容,还应包括学生的文明行为的养成、思想品德的提高、知识技能的增长、身体素质的改善等。而且不限于课内,还有课外。课程包括必修、选修、课外实践活动三部分。在职业教育中要培养“素质型”人才,必须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在其中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条件。如增设劳动课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开设礼仪课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和优良的礼仪习惯等。

③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实现素质引导走进课堂。在教学前的备课阶段教师就应该将素质引导渗透进教案中,积极考虑到本教学对象的素质培养目标和主要存在差距,针对性的进行备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从而提高能力,提升素养,如在上课前开展“三分钟”演讲比赛活动、教学前的“7s”整顿。此外,在教学评价中,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素质引导的成绩,不能“一视同仁”的进行评价。

④实现家校社会合一方式,形成合力实现有效育人。要培养“素质型”人才,仅仅依靠学校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学生家庭、校外环境三方面影响一致时,才能形成合力实现有效育人。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交往素质,还对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也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采取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飞信平台等形式形成与家长的联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增加与企业的沟通,引进企业文化,了解企业需求,可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⑤打造课外素质拓展平台,努力充实学生课余生活。利用社团活动、第二课堂、主题教育活动和专题讲座来进行课外素质拓展教育,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外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⑥建立有效素质评价机制,实现以评促进良好效果。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达到以评促进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中,除了考虑学生整体专业技能学习状况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加入素质分值是推动课内素质教育的有力推手。

某高等职业学校进行的学生行为百分考核机制便全面考虑了学生素质评价,在该项机制中每个学生在每学期除了课堂教学成绩以外,还有素质成绩,该项成绩每周公布一次,每月汇总一次,每学期通报家长一次。在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素质成绩,方可获取毕业证书,这是培养“素质型”人才的有力举措。

四、结束语

总之,世纪之初的中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在这样的新的形势下,被赋予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职业教育必须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变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素质型”人才,采用五环式培养模式,利用师德师风建设、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有效、家校社会三合一、打造课外拓展平台、实现积极评价等有效途径实现这一转变。从而走向中国职业教育又一新辉煌。

参考文献:

[1]马能和.江苏五年高职教育,2008,1(3).

[2]张济生.素质教育与职业定向[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3]邬宪伟.今天我们如何增强职教吸引力[N].上海教育,2009-07.

上一篇:职业外语的教学现状及模拟运营式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刍议教育技术的使用与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