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色词汇的翻译

时间:2022-09-15 03:24:47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色词汇的翻译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现状有巨大转变,而这种变化就是涌现出许多有中国特色的新词语,每一个新词的背后都是一种新文化,新发展。在现实中,从西方文化中找到与中国特色的词汇对等的表达成为汉英翻译的一大难题。本文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进行了探讨。

政府工作报告是对上一年来政府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总结,并在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国家政策和方针,对国家影响深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重要的地位,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问题来了,在工作报告中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语。由于政治文献的特殊性,翻译必须要恰当准确。一旦翻译有误,小则给读者的理解带来麻烦,大则让西方读者对中国的国情现状产生误解,对中国在国际中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中国特色政治词汇能否准确翻译对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文化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词汇

中国特色词汇是一种包括了概念、政治术语以及具有独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政府工作报告是关于国家发展,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向的文体,其中有大量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词汇,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农”、“廉政建设”。人们可以从这些词汇全面得了解中国发展的现状,促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然而,词汇往往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的飞速发展也会带动中国特色词汇的快速变化。因此,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我们在翻译中国政治类文献时,既要采取符合英语社会的表达习惯,又要尽量保存中国特色词汇的特色,保存其原有的社会传统意义,做到原文和译文在文化内涵,情感色彩和社会影响方面的真正对等。

功能对等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运用

政治文献的翻译实际上就是为了宣传本国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有益的国际环境。但是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表达,因此无法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在这种情况下更加注重译入语读者能否从译文中获去与原文相等的信息。基于这种读者反映论,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该理论涵盖两个方面:1.译文的语言是与原文最为贴近的对等语;2.译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一样。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使读者的关注重点从文字的表面涵义转移到译文最终的效果,为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起到了借鉴作用。

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

政治文献是一座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的重要桥梁,国家重大方针和基本立场都涵盖于其中,不仅代表中国政府,还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因此在翻译中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才能避免意义上的偏差。

1 直译

直译是政治文献的主要翻译策略。翻译学者程镇球曾说:“在政治文章的翻译中,我们掌握忠实的标准就要严格得多。这是因为政治文章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基本政策等,稍以疏忽,后果严重。”直译法具有信息对等性强的主要优点,能较好地将词语含义进行传递。因此政治文献应以直译为主。如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atives),八荣八耻(Eight-honor and eight-shame),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ociety),春蕾计划(Spring Buds Program)。

2 意译

尽管由于政治文献对译文的忠实性要求比较高,直译是首要原则,但是由于各国文化存在差异,当直译无法表达词汇原意,甚至会给译文读者造成误解时,译文要选择意译。虽然改变了原文形式,但此时要把正确传达政治词汇的意义当作主要任务。如二进宫(entering the public security bureau a second time)。

3 音译

用近似汉字发音的外来语翻译,这种音译出来的词汇不再具有其自身的本意,而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则得以保留。这种方法多用于翻译专有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如八卦(Ba gua),太极(Tai ji),风水(Feng shui)等。

政治词汇翻译不仅涉及语言文化背景,还事关国家利益和形象,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词汇本身的严肃性,还要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外交往中树立大国威信,更好的发挥大国作用。

(作者单位:西安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企业工会如何开创民主管理工作新格局 下一篇:关于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