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写好公文的正确姿势?

时间:2022-09-14 08:33:48

怎样才是写好公文的正确姿势?

任何工作要干好,都要真心投入,要在状态。心不在焉肯定干不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行,公文写作是门苦差事,更是需要加倍的投入。什么样才算到位?答案是要“全身”参与,“全身”投入,这才是写好公文的正确姿势。

1脚:带着脚镣跳舞

公文与文学创作不同,有一定的条条框框,不能任意为之,所以可以比喻成“带着脚镣跳舞”。

首先,公文有规定格式、法定作者和特定对象。特定格式是指公文有自己独特的行文方式和写作体例,不能像写一般文章一样,随兴而起,随心所欲。法定作者是指公文由谁来起草、谁来修改、谁来审核、谁来定稿签发,是由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分工明确规定的,不按规定生产的公文是不合法的。特定对象是指公文都是写给特定的对象阅读的,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所谓的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就是按照公文对象的不同而做的分类。

其次,公文姓公,在语言文字风格上有特别的要求。公文是是典型的“公对公”式应用文,因此在语言文字风格上与一般文章不同,必须体现出庄重、准确、朴实、精炼、严谨、规范的特点。在几种写作手法中,公文的记叙讲究平铺直叙,一目了然,明白晓畅,忌讳曲折起伏、变幻莫测;公文的议论要做到说理实在、事实无误;公文的说明根据需要作必要的补充说明即可;描写和抒情在公文中很少用到。另外,公文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与公文语言文字风格相违背。

再次,公文是职务作品,不同于个人创作。公文是典型的属职务作品,归属于单位或使用者所有,比如政府工作报告一定归属于政府所有,某单位领导出席会议时的讲话稿归属于领导所有,这与工作报告和讲话稿的起草者无关。不同于个人创作所要求的文责自负,公文的责任也由单位或使用者承担,与起草者无关。这就要求公文写作不能像文学创作一样天马行空,由着自己的灵感和想法来,成果也无法由写作者个人享有。

2手:千手观音

写好公文,离不开积累,需要厚积薄发,这包括积累素材,积累观点,积累好的句子,积累框架思路,必须功夫下在平时,做一个手勤之人。

要有“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的钻劲。就具体写好一个材料而言,要广泛搜集素材,充分占有材料,给别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公文。我有一个体会,要写一个5000字的稿子,往往要查阅5万字甚至更多的资料,才真正够用。而这些资料可能是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可能是相关领域的支援知识,可能是权威报刊的理论文章,可能是自己平常积累的有用素材,还可能是网络搜索可供借鉴的资料,总之为了写出一个高质量的材料,经常要不辞辛劳地广泛搜集甚至穷尽相关信息,占有的素材够多,才谈得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要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韧劲。除了应急储备外,更要注重日常储备,建好自己的资料库,等到要用的时候才能随时征用,提高工作效率,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知识水平、学养、底蕴的综合反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要靠长期不懈的积累。欧阳修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写好文章无非多读多写两条,在读与写中注意积累有价值、有思想、有特色的内容,并做到持之以恒,写作时便可以在分析、选择、提炼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做到思如泉涌甚至倚马可待。

要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找度娘不如找自己”的笨劲。如今网络技术十分发达,但这并不能完全代替资料积累的笨功夫,我们要善用网络技术,而不能完全依赖网络,甚至自废武功。互联网使搜集知识更加便捷,但很容易让人陷入知识碎片当中,削弱人记忆功能的作用。很多思想大家依靠卡片收集而成为知识巨匠,因为卡片上的知识是一笔一笔书写上去的,那上面有收集者思想的体温,会打上知识收集者独特的思想烙印。相反互联网让人变得肤浅,好像从上面学了很多知识,其实都是没有经过深思的二手知识,并不能助于人建立有价值的知识体系。

3肩:铁肩担道义

先生曾经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指的是对新闻记者的要求,其实对于公文写作更是如此。有句话叫“身在公门好修行”,因为公文反映的是公众的诉求,更能彰显“道义”(价值观)的作用。

坚持“以道驭术”的正确价值导向。对于公文写作者而言,首先要明白的是,写作技巧不是第一位的,价值观才是第一位的。各式各样的写作技巧都是“术”,价值观是“道”,始终做到“以道驭术”,才是写好公文材料的第一法宝。“文如其人”,公文的价值观来自公文作者,作者有正确的价值观,有高尚的精神力量,起草的公文也一定具有气质、品格和感人之处。而一个品格低下的人或许偶尔也能写出让人叫绝的文章,但不会持久,总有一天会抖搂出自己的价值底牌。

保持“文章寸心事,得失千古知”的责任感。我把诗圣杜甫的诗句做了一点修改,意思是为文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得与失就交给时间去检验。坚持真心为文,用真诚对待工作、对待自己,这是公文起草者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实事求是,对客观事实怀有敬畏之心,说实话,谈实情,写实事,才能写出真正有分量、有价值,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优秀公文。要诚以为文,只有充满真情实意的文字,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才能直面现实问题,才能指导工作实践。任何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文字,组成的只能是空话、假话、套话。

树立“书生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的抱负追求。公文作者笔下流淌的思想和情感,是作者本身思想人格的体现,是由作者所秉承的价值观直接决定的。公文写作是辛苦的,但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应该让自己的笔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人格和素养,体现自己的价值与追求,运笔如刀,激浊扬清,永远不忘初心,在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

4肚:大肚能容

公文虽然常常是由个人执笔,但传达的是组织意图或者他人意图,而非写作者个人意图,但一些作者往往不能摆正位置,长了一颗玻璃心,只能接受表扬,而不能接受意见,更不能接受批评。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要想让自己更快地进步,要有大肚能容的气量。

要有求知若愚的态度。保持“空杯心态”,经常将自己归零。写文章有主见绝不等于固执自我,而是要尽量去除内心的成见、思维定式,用更开放的心胸接受外界的信息,用更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意见,善于反思,敢于自我否定,这不仅是一种好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好的写作状态,因为只有思维无所牵绊,处于自由状态,意识才会被充分激活,甚至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想法出现。

要有不惮修改的勇气。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而且要善于听取外界的意见,改变“良工不示人以璞”的固有观念,转益多师,集思广益。玉不琢不成器,提纲和初稿并不能决定文章的最后形态,修改文章的过程也是锦上添花的过程,很多新的想法都会在修改的过程中涌现出来。那种“老子文章天下第一,谁也动不得”的态度千万不能有,因为这等于誓与好文章决裂。

要有超然淡泊的心态。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从专业角度来说,公文写作不是个人行为,公文代表的不是个人意志而是组织意志。有思想、有主见并不等于以自我为中心,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不能只凭一人一己之见而为之,更不能强加自己的观点于人。好的公文应该“只见事不见人”,达到“无我”的境界。

5臀:坐冷板凳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有句话说得好:“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公文写作是幕后工作,公文作者是无名英雄,功夫都是下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特别需要拥有两种心态。

第一种心态,是甘于坐冷板凳的平和心态。像牛汉先生在诗歌《根》中所写:“听不见枝头鸟鸣/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但是我坦然/并不觉得委屈烦闷。/开花的季节/我跟枝叶同样幸福/沉甸甸的果实/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牛汉先生塑造了一个奉献者、奋斗者的形象,这正是公文作者的真实写照。要有甘做绿叶的精神,有默默奉献的态度,这是职业的要求,但要说是高风亮节也不为过。

第二种心态,是把冷板凳坐热的积极心态。坐冷板凳并不是消极,而是要立足于学习、积累、思考,储才养望,不能以坐冷板凳为借口就无所作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牛人”,公文写作也不例外,既然坐上了这条冷板凳,就要及时把自己调整到抗“冷”状态,始终保持一颗“热”心肠,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写作,以勤为径、以恒为功,离成为一名公文高手的日子不会很远。

公文写作的特点决定了“功夫在诗外”,要想进步和提高,就不能心浮气躁,只浮在表面上,更不能心猿意马,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屑厚积薄发,渴望“一夜成名”“一举夺冠”的人,坐不热这板凳;不肯甘于寂寞,垂涎“众星捧月”“前呼后拥”的人,坐不热这板凳;不能立长志,贪图“热门行业”“吃香岗位”的人也坐不热这板凳。只有保持好以上两种心态,勤学苦练多总结,并能坚持不懈,才有望成为公文写作的“大手笔”。

6心:悟乃吾之心

公文写作是创造性的智慧劳动,由于其受限制更多,其实相对文学创作难度更大,更需要发挥聪明才智,善于悟,悟性对写好公文至关重要。从字面上看,悟乃吾之心,就是要用心思索、用心体悟,从中找到规律和窍门。

从悟性的内容对象来说,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及时捕捉思想火花。俗话说,“做事要由东”,要使自己撰写的公文准确地反映领导要求和期望,必须要有较强的思想敏锐性。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如果你写的东西,自己觉得很好,在那儿自嗨,领导却不以为然,这样的文章不能算是成功。要善于转换角色,身为兵位,心为帅谋,悟透领导真正像表达的思想。

从悟性的表现形式来说,公文写作的悟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颖悟与通达。一个人是否颖悟,是看他头脑是否灵光,是否能一说就通、一点就透,类似于我们今天常说的智商。公文写作中的颖悟表现为推测预知、举一反三、去伪存真、触类旁通。一个人是否通达,是看他领悟生活、辨别处境,顺势而为、彻悟通畅,类似于情商。公文写作中的通达表现为能以平和豁达的心境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欲而不执着于欲,有求而不执着于求,思想通透,行事通达,内心通泰。

从悟性的实现载体来说,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灵感的奥秘,既要认识到灵感的客观存在,也不要把灵感神秘化,而是要认识到,灵感是自我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外化,来自内部、不假外求。灵感是作者反复深入的长期思考,借助外界环境给予恰当的“刺激”触发的。要想多产生灵感,就必须多看书学习,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多思考问题,做到沉潜涤虑,触类旁通。

从悟性的表达渠道来说,要体会写作中“三次创作”的过程,让文章增色。首先是头脑思考,这是最重要也最基础的环节;其次是手指思考,在组织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会由于思维被激发,而不断涌现新的想法;再然后是语言会自我思考,是指文稿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中,会出现人的思维被内容带着走的情况。这其实是思维与语言文字产生深度互动的一种结果,也是进入良好写作状态的一种体现,是文章真正能出彩的一个重要环节。

7脑:知识的“私有化“

写作公文需要深厚的积淀和广博的知识面,这对写作者提高了很高的要求。世界上的知识很多,但只有转化成自己的,才能有效运用,这就有一个“知识私有化”的过程。

从学习上说,重点要学好三门课,逐步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是一名优秀写作者的必修课,简单说,哲学是解决怎么看的问题,是认识论,公文写作就是一个运用哲学思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哲学作为指引,能更好地认识事物本质;逻辑学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方法论,学好逻辑学可以提高使用概念、提出命题和进行推理的能力;心理学是解决为谁写的问题,是对象论,有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够使公文更加符合受众期待和需求。这也说明,要注重学习的系统性,零散的知识是没有力量的,构成了知识体系才有威力。

从思维上说,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通过刻意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有个一万小时理论,在思维训练上也体现得很明显。把每一次起草的过程当成锻炼自己思维能力的过程,珍惜这种过程,而且平时要多做一些思维训练和思想演练,带着问题思考和钻研,让自己保持在学习区,让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状态,保持信息接收的灵敏度,通过阅读积累逐步搭建自己的知识平台和体系。

从积累上说,要有本领恐慌,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从心理学角度上讲,适度的压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它可以使人产生巨大内生动力,从而促进人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文字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本领恐慌”,从“不怕写”到“写不怕”,到“怕不写”。积累重在坚持,平时要注重搜集、摘录、整理有价值的知识和观点,并使之成为习惯,从量变走向质变,逐渐形成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

从输出上说,要善于以写促学甚至以教促学,在消化和表达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深层学习能力。凡是自己思考、消化过并且亲手写过的东西,会牢牢留在自己脑海里,这与泛泛浏览资料的效果截然不同。在写作中掌握的知识点、形成的思维逻辑、出现的思想火花,都会成为自己新的知识储备,这是一个“知识的私有化”过程,可以避免碎片化和零散化,提高知识的变现能力。

8眼:可穷千里目

公文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理论素养、思想深度、认识能力、政策水平、逻辑思维、知识储备、文字功力等全方位综合素养的集中反映,综合素养高的人,犹如登高望远,会更加眼界开阔,视野深远,眼光独到,有“更上一层楼,可穷千里目”之感。可以说,眼高可能会手低,但眼低绝对不可能手高。

为文要重视立意,赋予文章灵魂。立意好坏是决定一篇文章水平高低的关键。要做到“意在笔先”,先确定立意再行文,使之如帅将兵。要善于把握“时、事、势”,“时”就是时代,立意首先应在思想上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事”就是事物,是文稿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是表达作者观点、体现作者意图的重要载体。“势”就是趋势,只有顺应事物发展趋势的立意才有生命力,这样的公文才能正确发挥指导工作的作用。另外,还要认真思考高度、深度、广度、角度,“四思”而后行,找到最佳立意,使其统领全文。

为文要深研事理,做到格物致知。公文表面上是由文字组成的,但本质是对事物认识的结果,所以重要的是研究“事”,而不是研究“字”。对事情了然于心,认识自然与众不同。研究事的范围包括上面的事、外面的事、下面的事和自己的事,把握好时政方针的脉搏、领导思想的脉动和现实问题的脉络。

为文要深思熟虑,善用“运思四法”。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这四种思维是公文写作必须掌握的重要思想方法。辩证思维即从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研究问题,得到系统完整的认识;战略思维讲的要系统、创造性地思考、规划重大问题;全局思维是指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进行构思;创新思维是指用不同于常规的创新意识分析和认识问题,得到创新性结论。

为文要把握规律,能够化繁为简。俗话说,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有的人出手的东西就让人觉得好,有的人下了很大力气,可写出来还是让人不满意,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有没有把握内在规律,或者说,有没有学到真本事。这里面有个“二八”法则,就是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而不是囫囵吞枣,眉毛胡子一把抓。前面说了构思上重点抓立意,此外,在内容上重点抓主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主题明确,提炼精准,内涵和外延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文章质量就有了保障。在结构上重点抓提纲,提纲为整个文稿划定了“轨道”,能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有一份精美、准确、完整的写作提纲,文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9嘴:好问则裕

古人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尚书》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遇到疑难问题就向人请教,学问就会越来越渊博,公文也会越写越好。

要多问领导。在我们提出的公文写作八个环节中,与领导沟通是第一个环节。一篇好文稿是领导的思想与起草者的思想反复碰撞的结果,沟通讨论的过程,就是思想碰撞的过程。一旦产生了思想火花,文稿就富有新意了。有时领导在交给任务的时候,考虑得不一定非常周全,这时起草者在听的同时,不清楚的或者不明确的,特别是有关主题或思路性的内容,要问领导,或者提出你的设想。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交流、探讨、协调的过程。

要多问群众。把调查研究当作基本功,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讲过,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对公文起草来说,不搞调研,不问群众,就不明情况,脑子里没东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调查研究是占有材料、写好公文的基本功,实质是深入全面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过程。不论我们阅历怎么丰富,不论互联网搜索如何强大,都不能代替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因为直接与事实接触,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商讨问题,获得的认识和感受与间接听汇报、看资料是截然不同的。通过调查研究,把大量零碎的材料经过思考、分析、综合,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写出来的文稿质量才会有保障。

要多问自己。树立怀疑精神,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既是研究问题的“探照灯”,也是提升工作兴趣、培养职业理想的“荷尔蒙”。古人说:“人非生而知之,谁能无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要写好公文,就要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欲,促使自己不断地从问题出发,为了解决问题而欲罢不能,而不是为了写而写。在工作中要做“有心人”,多问几个为什么,努力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造。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决定了写作的广度与深度。

10鼻:如闻芝兰

文章有没有气味?当然有。差的文章如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让人无法卒读。好的文章,则让人如入芝兰之室,读之馨香扑鼻,心旷神怡。所以,起草公文的一大任务是写出好文章,杜绝烂文章。

文风上要端正,做到短、实、新。早在《之江新语》一书中酒指出,好的文章就要“求短、求实、求新”。短,就是“删繁就简三秋树”,文章力求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实,就是“绝知此事须躬行”,文章要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分析问题要客观、全面,既指出现象,更要弄清本质;阐述对策具体、实在,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新,就是“领异标新二月花”,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文章能不能写出新意,反映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经验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文气上要通畅,突出意气、气势与气脉。文章的意气是起草者个人内在的素养的综合体现,作者秉持一片公心,涵养一股正气,倾注一腔热情,文稿自会映现出这种意气。文章的气势是一种力度美,所表达出的是作者坚定的理念、激越的情感、强烈的感受。文章最贵气脉贯通,即思维的脉络连贯畅通,结构的安排紧凑顺畅,首尾一体,一气呵成,给人势如破竹之感。

文字上要干净,注重炼字、炼句与炼意。对待文字要有工匠精神甚至文字洁癖,不好的文字坚决不能出手。文稿的修改过程,讲究炼字、炼句与炼意。炼字和炼句即根据内容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合适的措辞,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遣词造句以求得最佳表达效果。这些固然重要,但注意不要走入雕词琢句、寻章摘句的歧途,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炼意”,也就是更好地表达内容。

11耳:音韵萦绕

好的文章不但要入眼悦目,也要入耳动听。古典文学大师刘文典教学生写作文只有五个字“观世音菩萨”,其中的“音”就是说要有音韵美。有人会觉得这对公文是太高的要求,其实不然,如果把一篇公文比喻成一首乐曲,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素就可以。

“音韵”铿锵,给人行云流水、金声玉振之感。公文是易碎品,但也有思想佳、形式美的公文流传千古,摆脱速朽的命运。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等,都是内容深刻且充满音韵美感之作。但要注意的是,形式只是内容的辅助,缺乏内容的坚实支撑,而一味追求华辞丽藻,文章也是立不起来的。

“音调”入耳,接地气,少官腔,力求生动。公文用语在准确、平实、简明的前提下,也应做到生动活泼,力求语言美,以增强其可读性,加深阅者的具体理解,以利于贯彻执行。语言只有“接地气”才生动,翻开《选集》,那一篇篇公文,写得是那么生动,无不闪烁着理性的思辨和艺术的光辉,就是因为在革命中长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学会了群众语言,写出的文章自然没了官腔,多了“地气”,显得生动形象,容易被受众理解。

“音准”合拍,有角色意识,有对象意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文稿的语言绝不是清一色的“打官腔”,而要根据用途、对象和要求的不同灵活掌握,该严肃的严肃,该活泼的活泼,该委婉的委婉,该激昂的激昂,这样才能与受众互动交流。一个没有语言风格的文稿,特别是讲话稿,就像一个人说话没有升降调,是很难吸引人的。

“音符”错落,有观点创新,有点睛之笔。文贵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打造亮点,“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要注意培育闪光点,用最精彩的语言挖掘出亮点,把它突出和烘托出来,这样讲话稿才能有深度、出思想,而不是平平的流水账,既让听的人容易记住文稿的中心思想,又在某一领域内叫响了一些提法。文章好写,点晴之笔难求。一篇文章创新出彩,就一两个独到的观点,几十个字,有了它,就能使文章亮起来。

“音色”感人,语言有张力、表现力和感染力。张力即语言的活性与表现力,表面风平浪静,但内在有情感、气韵、时间、空间的流动,形成一种内容与形式的紧张感。措词练达精简,又入骨三分,节奏张弛有度,又可收可放,不拖沓不夸张,如弓之开合,给人一种蓄势待发、从容铿锵的感觉,并且留出极大的再思考空间。

12舌:苦后甘

有人说,从事公文起草工作好比喝咖啡,苦中带甘。如果只有苦,任何工作都没法长期坚持下去,如果只有乐,这样的工作世界上目前还没有。所有的工作都是有苦有乐,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苦与乐。

要理解公文起草得与失的“辩证法”。得与失都是相对的,对于公文起草者来说,奉献了业务时间,获得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机会;奉献了舒适安逸,获得了进步的压力和动力;奉献了“脑细胞”,获得了思维水平的提高;奉献了汗水,获得了工作的进步、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与信任。很多在这个岗位上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用自己的经历说明了,公文起草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自己的机会,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成长的机会,而且因为在领导身边,还拥有其他岗位所不具备的学习机会。

要认识公文起草苦与乐的“双重性”。文字工作一方面辛苦、清苦,熬心费力,其中的苦处一言难尽。但只要用心去做,真正钻研,就能从工作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自于文字水平的提升,来自于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被采纳,或者推动了某项工作、解决了某个问题。文字工作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

要找到职业价值和职业尊严的“支撑点”。坚持专业主义,建立独立人格,保持本色,不忘初心。公文是机关工作的工具,但写作者不要把自己工具化,切忌成为利用公文技巧量产文字的写作“机器”,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有人格、有主见、有灵魂的人,才能写出好的公文。

要练好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术”。文字工作任务很繁重,经常需要加班加点,甚至熬夜赶稿子。但一定要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对待工作当然要敬业,但不要成了工作的奴隶,要付出精力在家庭上,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越是工作繁忙,越是要有一些爱好,特别是体育锻炼很重要,这样可以排解压力。要热爱生活,保持身心健康,不要把自己搞得形容枯槁,面色苍白,这样不但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家人,事实上也很难有真正好的状态做好工作。

上一篇:《乘风破浪》观后有感 下一篇:有感于德育领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