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互助”模式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4 06:44:22

高职院校“校企互助”模式的对策研究

摘要:企业和学校的互助互利形式就是校企互助,而在高职院校当中,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企业岗位实训相互结合,使其实训操作技能得以提升,并且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然而,在高职院校的校企互助模式下,也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有效地突破这一模式瓶颈,需要积极地转变办学观念,基于行业主体,全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以及宏观调控的职能,将职业教育纳入到财政计划内容当中,积极地出台政策法规,明确高职院校校企互助的地位,将其纳入到法律约束范围之内,真正地发挥校企互助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互助”模式;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102-02

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就业,而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将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效果显著。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校企互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展现了现阶段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提供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应当全面推广运用校企互助模式。

1 有关“校企互助”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互助”模式,需要始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应始终遵循满足国家经济建设与企业发展需求这一原则,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开展工作,使得企业与学校在合作的基础上互利共赢,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正是高职院校“校企互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涵[1]。简单地说,就是学校负责理论教学,而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则是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样一来,当学生在行业所属企业从事工作的时候,可以与生产性操作相接触。在毕业以后,即可获取理论学习的达标学历证书,并且获得现场生产实操技能等级证书。

而高职院校要想成功办学,“校企互助”的办学模式应当与职业教育规律相吻合,因为这就是职业教育的最突出特点,在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并且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始终追求的目标。而在国外职业教育方面,其形式是各有不同的,然而,内容核心却同“校企互助”存在紧密的联系[2]。由此可见,成功职业教育表明,应该深入地研究并探索“校企互助”的具体形式与内容,并且实现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和职业教育整个过程以及生产实践的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高职教育的成功。

2 高职院校“校企互助”模式问题分析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当中采取“校企互助”模式,能够使工作、岗位以及社会实践的变动同高职院校办学进行连接,并且形成联动体。通过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获得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且能够深入地了解今后所要从事专业与职业的前景,为毕业尽快融入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企业提供帮助的基础上,使得学校的实训与实践条件满足具体要求,对实践训练的资源予以充分地利用,贯彻并落实“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在理论实践结合教学以及学校教学与企业职业岗位结合教学方面的实际效果不理想;第二,高职院校的“校企互助”教育模式在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合理地融入;第三,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3]。而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则包括以下五点:第一,政府出台的制度鼓励政策不到位,尤其是相关的优惠政策;第二,思想认识不完善,大部分企业没有重视教育和培训参与工作的重要性,而且高职院校对于实践教学的作用严重忽略;第三,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方面都十分落后,所以也难以对企业进行吸引而实现合作;第四,企业在产业技术层次方面的等级过低,规模相对较小,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大;第五,高职院校开放办学以及实践教学经验严重不足,自身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由此可见,针对以上问题,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要想尽快解决上述问题,就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突破高职院校“校企互助”模式的瓶颈。

3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第一,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应当对企业自身的需求以及院校所签订的用人培训合同予以充分地考虑,并且对参加培训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最关键的就是要考量企业自身需求,而后开展培训,而学生初次就业不存在问题,能够积极地学习与培训,具备明确目标[4]。但是,这种互助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学校培训班开班有人数要求,若人数没有达到开班要求就不会开班。其次,单个企业订单具有一定的限制,为此,如果具备同一专业的不同企业,在培训要求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定要按照相应需求订单来对培养的方案进行适当地调整,所以,难度很大。最后,若大量学生在相同企业工作,那么个人职业发展的提升空间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很容易出现跳槽情况,难以维持企业与学校的互助关系。

第二,项目驱动式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力与产品的竞争力,并且通过相关的项目积极引导培训合作的开展,特别是教学方面与实践安排方面,一定要按照项目本身的要求予以适度调整。对项目具体需要的分析与研究,学校与企业进行培训工作人员的协商以及实操场地确定等内容,并且提升培训质量[5]。而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则会根据新工作人员要求来开展岗前培训,并交于学校来负责。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与企业互利合作项目的数量不多,而且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够实现项目办学,因此,要想长期推行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学工交替式合作模式。这一合作模式起源于德国,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后,进入到企业内部进行岗位实操。而学生在企业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如同企业的新员工,需要始终根据企业的管理流程对其进行管理。学工交替式合作模式能够保证学生直接接触企业的岗位,然而,针对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岗位,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并胜任,其难度很大。而且,需要严格保密企业的技术,所以,这种模式在推广与应用方面就存在极大的困难。

第四,校企互助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就是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将学校内部的专业系部和企业培训部门融合为一体。全面考虑企业的特点来改革教学,并且深入开发新的产品与工艺,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企业则应当大力投资,也可以共同创设培训的结构,进而形成利益的共同体[6]。但是,这种合作模式对学生的培养,能够使其理论知识更加丰富而且还能够具备企业岗位操作技能。然而,这一模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对大量毕业生予以消化。

4完善高职院校“校企互助”模式的有效途径

正是由于“校企互助”自身所具备的重要作用,所以,需要对其予以一定的重视,并且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突破当前高职院校“校企互助”办学模式的瓶颈。然而,从本质上来讲,这一瓶颈的重点就是校企间共同的利益矛盾。若实际合作的时候,其利益具有认同感,则合作积极性也必然会提升。

1) 依托企业

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技能型专业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为企业提供服务,因此,一旦企业成为职业教育主体,企业同学校之间就成为一体,而并不是相互独立与脱离。在高职院校的“校企互助”办学模式之下,如果没有企业支持,那么必将难以贯彻于落实,因此,企业需要实现其主体地位,并且转变成为主动投资者[7]。高职院校应该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行业,同时,还应当在该行业中选择骨干性的企业,作为技能教育的实操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技术骨干来指导学生,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实操训练任务。通过高职院校成立企业培训中心,对员工进行管理并开展技能素质培训工作,确保企业在实训基地构建中投入一定的资金,缓解资金不足的状况,这种方式实际培训效果十分理想。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开展讲学,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构建教学与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 积极转变办学观念

高职院校要想实现面向市场的开门办学,最关键的就是要具备一定的实力,进而获取大量的市场资源。而市场资源的获取,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资源的互惠。现阶段,因为高职院校自身竞争力相对薄弱,所以,会向企业索取资源,而实际奉献的资源很少,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内部调研,并且及时地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且充分运用院校自身优势来实现和企业的互补,进而使得企业能够感受到实惠。这样一来,企业才能够对高职院校产生兴趣,最终积极地贯彻并落实“校企互助”办学模式[8]。

3) 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目前阶段,我国工业革命日新月异,产品、工艺与材料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所以,企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要想与当前企业需求相吻合,就一定要积极采取“校企互助”模式,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生产实训与岗位实习,进而对专业实用技能予以全面且深入地掌握。同时,还能够通过“校企互助”在校内建立起与生产现场接轨的实训基地,更好地满足高职学生的岗位实习需求,而且还能够全面培训企业的组织工作人员,能够实现双赢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可以整体提升企业员工和学生的实操技能。而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深入地研究,开发同现场操作相同的操作软件,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虚拟车间以及设备操作也同样能够受益匪浅。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一定要对企业这一大市场予以实时观察,确保能够满足企业需求,并开展教学改革,根据企业需求而不断改进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对企业进行全面且深入地认识与熟悉,掌握现场设备,使其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得以增强[9]。

4) 全面发挥政府主导与宏观调控的功能

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情,一定要对高职院校的“校企互助”办学模式进行深入地探索与规范,并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推动“校企互助”办学模式的发展,积极地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法规,对于高职院校“校企互助”地位与作用等予以明确。与此同时,还应该将“校企互助”纳入到法律约束范围之内,确保不断增强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另外,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中,还应当实现校企的互利共赢,政府则应当将职业教育纳入到财政计划内容当中,并对实训设备进行定期地更换,对实训条件予以全面地改进与完善,适时地出台相关的政策内容,保证企业能够获取投资效益。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积极地尝试并投资公共实训基地,进而对技能型人才训练环节卡壳问题予以有效地缓解。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校企互助”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分析,使得职业教育办学之路得以拓展,并且充分彰显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使得高职院校竞争力得以提高。然而,同学校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该人才培养模式仍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高宗华.高职院校“校企互助”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26):64-66.

[2] 王玉栋,张莹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8):24-25.

[3] 刘志刚,高利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2(8):28-29.

[4] 陈宇鹏.基于校政企合作的地方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2):114-115.

[5] 张志祥,李衔.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校企结合”教育模式的现状与完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6):36-40.

[6] 王荔.高职院校专兼教师互助合作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5(27):187,183.

[7] 葛振萍.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职业院校生态园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15(6):163-164.

[8] 杨大蓉.职业院校产学研用、校企协同战略内涵研究[J].商业经济,2014(23):118-121,124.

[9] 戴琨,张雨新.高职院校电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有效途径的实践[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4(4):34-36.

上一篇:大数据环境下网上选课系统能效优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