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益新闻质效

时间:2022-09-14 03:15:27

提升公益新闻质效

“免费午餐”是由邓飞等500多位记者和贵州、湖北等地多家主流媒体联合中国福基会发起的公募活动。该项目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自2011年4月2日正式启动以来,到账善款超过两千万元,已拨款学校超过百所(据免费午餐官网)。其活动在不长的时间里产生了深广的社会影响。湖北《长江商报》作为参与其间的执行媒体,对这一典型的公益新闻采访活动有切身体会。从新闻的角度看,“免费午餐”新闻采访成功的可贵之处在于所采取的方式是多层面互动。这种多层面互动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品质,增强了公益行动的效果。这对于我们今后开展类似公益新闻采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公益新闻采访活动要注重多层面互动

公益新闻采访活动,有两种互动方式:一是单层面互动,二是多层面互动。前者以“我”为主,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后者以人为本,与受援者平等相待。看似同为互动,但因思想与行为的差异,就会产生两种迥然不同的社会效果。

公益活动中,记者在“确定资助的先后次序”、“是否资助”等问题上有一定的话语权,有时候甚至能直接决定“是否资助”、“资助多少”。与资助对象相比,记者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有的记者难以用平等的心态对待采访对象,以致于把互动简化为“我问你答”、“我奉献、你感谢”等单层面互动。这种单层面互动局限在特定的两类人(如记者与资助对象,或者捐助者与资助对象)之间,互动缺乏透明性。单层面互动难以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甚至会引起资助对象的反感和社会的质疑。

因此,我们在公益新闻采访中要力避单层面互动的方式,倡导多层面互动的方式,争取把好事办得更好。

新闻采访中的多层面互动,是指记者与报道对象之间或报道对象与报道对象之间,围绕新闻采访的主题,在多个场合多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方的行为。

从形式上看,“免费午餐”新闻采访中的多层面互动包括:记者与资助对象一起玩耍,如跳绳、打球、做游戏;记者与“免费午餐”慈善组织合作;记者与相关老师、家长互动;记者与募捐对象互动;记者与当地政府官员互动;记者与志愿者合作;志愿者与募捐对象、资助对象、学生家长、当地政府官员交叉式互动;受助学校的老师通过微博“晒账单”(内容为“免费午餐”资金的具体用途,如伙食账单、厨师工资等),呼吁社会捐款,接受社会监督;捐款者到受助学校看望学生,同时监督媒体报道是否属实,等等。除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外,还有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如新闻单位与志愿者协会、新闻单位与免费午餐组织之间的互动)、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互动。

“免费午餐”多层面互动还表现为参与互动各方人士的角色的交叉化。

信息的不局限于记者,志愿者不断通过募捐活动、网站等多渠道信息,受助学校的老师通过微博“晒账单”。接受信息的也不局限于资助对象,记者接受当地政府传达的种种信息,志愿者接受慈善组织、媒体、捐款者或资助对象的信息。捐助者到贫困学校查看实际情况是否与媒体报道相符,扮演了监督者的角色。记者也不仅仅是采访者、报道者,还扮演了贫困学生的游戏伙伴、公益活动的组织者、与政府官员交涉的游说者等角色。从事“新闻采访”的,既有记者,也有志愿者、捐助者、慈善组织的有关人士。

二、多层面互动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质量

其一,多层面互动有利于甄别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公益新闻采访的简单方式是:记者以报道对象本人的口述或提供的证明材料为主要依据进行报道,慈善人士看了新闻报道后决定是否资助报道对象。在这个过程中,记者与采访对象虽有互动,但只是一种单层面的互动。采访对象客观上垄断了信息的“提供权”,这种单层面的互动使新闻报道真实度比较低,甚至有可能失实。

贵州、湖北等地媒体在“免费午餐”活动中力避单层面互动的毛病,而采取的是多层面互动,信息来源真实可靠,增强了公益活动的可信度。

执行媒体的相关记者深入穷乡僻壤,不仅与资助对象本人互动,还与相关老师、家长互动。在多层面互动过程中,记者还可以通过对校舍、资助对象的家庭、资助对象生活环境的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比较来甄别新闻事件的真实度。在此期间,志愿者、部分捐助者、慈善组织的有关人士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采访和互动。这种开放性的多层面互动也有利于增强公益新闻来源的可信度。

从各地“免费午餐”执行媒体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有些地方小学生没有午餐吃是因为家庭贫困,而有的地方则不完全是。2011年9月中旬,《长江商报》记者周慧和6名志愿者用7天时间,走访了鄂西17所山区小学。在这次行动中,他们与学生(资助对象)、家长、老师、学校炊事员在进行多层面互动中发现:“山里伢根本没有午餐的概念,真正穷得吃不起饭的孩子不多,只是学校搞不起食堂,孩子们中午只能吃一两元钱的零食充饥。大多数孩子由于路途遥远,来不及吃早饭就要赶到学校上课,中午吃几毛钱零食,饿着肚子等放学后回家吃晚饭。”(作者:周慧,《17所山区小学仅有4所提供午餐》,2011年9月20日《长江商报》)这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不同信源的信息进行甄别而作出的实事求是的判断,而不是想当然地将大多数孩子“不吃午餐”全部归咎为“吃不起”。

除此之外,受助学校的老师通过微博“晒账单”,公布善款用途,将账单精确到几斤米、几个鸡蛋,接受社会监督。记者、志愿者、慈善人士及其他网友对微博跟帖、评论,与受助学校的师生互动。这种互动实际上是互相监督。受助学校向社会公布接收的善款金额,将慈善组织和媒体置于被监督地位。受助学校向社会公布善款的用途,同时将自己置于被监督者的地位。

这些多层面互动增加了公益活动的透明度,使公益新闻的真实性有了保障。

其二,多层面互动使新闻报道有了鲜活性。

以单层面互动为主的公益新闻报道,往往只报道一个孤立的新闻事件,事实比较单薄,没有立体感和鲜活性。这种报道很容易写成大同小异的“苦难故事”,或者“口述”式故事。

“免费午餐”执行媒体的记者深入基层,与报道对象多层面互动,一方面使新闻成了由一系列新闻事件组成的系列报道,因此新闻事实有了多个现场、多个人物参与,有细节可写,不同学校的报道有不同的个性;另一方面也使报道有了鲜活的由头。

去年9月至12月,《长江商报》作为执行媒体,参与“免费午餐”活动。该系列活动有多个现场:报社组织湖北书画名家现场作画拍卖的现场、常青花园社区志愿者的募捐现场;记者与志愿者深入鄂西山区调查采访、与孩子们打球、跳绳的现场等。通过记者对这些现场的报道,新闻稿件有了立体感和鲜活性,有了感人的细节和画面感。

这种多层面采访也必然带来“多重视角”效果。2011年5月初,《黔中早报》记者翟皓元到山区进行“免费午餐”调查采访。当地农民司空见惯的贫困、“不吃午餐”在城市来的记者和志愿者眼中成了新闻,而城里人视为“美景”的峡谷危崖却因为阻断交通成了当地人贫穷的根源。翟皓元在《吃饱,才有力量追逐梦想》手记中说:“去往黔西的道路总是那么蜿蜒而崎岖,路面破碎,一路颠簸。在一名旅人眼中,这片群山或许显得巍峨而雄奇,可对于生长在这里的人们来说,这些美景却是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峡谷悬崖割断了通向外界的道路,嶙峋怪石占据了可供耕种的土地,交通和石漠化的阴影笼罩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忍受着千百年不变的贫困。”

其三,多层面互动增加了新闻事件的人情味。

“免费午餐”活动的采访包括“提问、安慰、鼓励、一起做游戏、赠送玩具、文具、捐钱”等。这种公益行动自然会激起受助对象及其家长、老师、当地政府官员较为强烈的情感反应。这种反馈包括:“对记者采访的基本认同、主动提供信息、口头感谢、回赠礼物、对采访提供方便”等。这种多层面互动饱含浓浓的人情味。记者将其记录入新闻报道,就会大大增强报道的人情味,新闻报道也必然会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请看2011年5月4日《黔中早报》“免费午餐”新闻报道(《吃饱,才有力量追逐梦想》,作者:翟皓元)中的一段文字:

“4月2日,沙坝小学。看着那些孩子,一边说‘不饿’,一边把碗里的饭吃得一粒不剩,心里满是心痛和幸福。我始终记得沙坝小学那个叫杜前玲的小姑娘,在我们要离开的时候,抱住我的女同事,眼里含着眼泪,小声地说:‘老师,别走好吗?我舍不得你们!

那一瞬间,女同事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俯身抱住小姑娘,只能摸着她的头,不断地说:‘乖,老师还会再回来看你的。’我站在旁边,努力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

由于饱含真情实感,这段百余字的文字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综上所述,“免费午餐”采访活动中的多层面互动,有利于记者甄别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同时使新闻报道有了立体感和鲜活性,增加了新闻报道的人情味和感染力,大大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质量。 (长江商报社)

上一篇:新闻采访遭拒的应对 下一篇: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