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设计工作室”模式的实践探讨

时间:2022-09-14 01:27:02

建筑学专业“设计工作室”模式的实践探讨

摘要:依托设计院实训基地,模拟建筑师执业场景,开展第二课堂,建立由导师组主持的专题“设计工作室”,形成设计团队,使学生提前进入来源于生产、社会第一线的课题。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交流及理解能力;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创造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建筑学,设计工作室,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所学理论通过实际建筑方案的设计实施,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充分挖掘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引导、修正的作用。多年来“师徒制”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建立导师制的“设计工作室模式,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设计工作室”的历史追述

国外的“设计工作室”制源起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作坊制,是随着德国大工业发展而产生的。在不同的作坊里一般没有教师与学生,只有师傅与徒弟。各种各样的技能在这样的环境里传授,学生经常会与比较有经验的人合作,或者在前辈的指导下来学习。[1]

注重并将这一理念贯注于教学之中的,还有美国建筑师赖特,他创建的塔里埃森不仅是其工作、生活的营地,而且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它独特的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迥异于其他学院,通过“做而学”在培养人的品质与提高人性价值的同时而成为建筑师。[2]

英国巴黎建筑学院很早将“设计工作室”制度作为建筑设计教学的主要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广阔与自由的交流空间。目前国内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武汉理工等院校的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都实施了相应的教授“设计工作室”制度,根据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师资条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新模式是站在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立场上对包豪斯实践性教学的大胆借鉴,其目的是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实践服务,实践为教学提供验证。

二、建立导师制的“设计工作室”,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设计工作室”体制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将教学内容和手段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相统一,导师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建筑设计辅导及引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实践,这种方式对增强科学创新理念,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促进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1、结合建筑设计竞赛,动态调整课程内容

为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关注当今建筑领域的新动态,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参加国际、国内设计竞赛,每年在不同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建筑设计学科竞赛,并纳入教学环节当中,使教学更具有学科挑战性。导师制的“设计工作室”模式,在这个环节中凸显了优势。学生根据不同意愿,选择建筑系统一规定的课题或者竞赛题目,分组后再纳入不同的设计教师组成的专题“设计工作室”中,这样既很好的协调了工作室与教学的关系,又突出了各个“设计工作室”的教学侧重点。通过尝试,学生作品在2012 REVIT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优秀奖,在2013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中获三等奖以及其他奖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依托设计院实训基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设计工作室”突出了研究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机制,以开放性、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约束。由于部分“设计工作室”导师会参加实际工程设计项目,我们将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设计实践相联合,学生参与教师或设计院的实际工程项目。对本科高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来增强实践能力,对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极为有利。使学生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理解建筑和体会建筑师的工作,从而使设计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3、引入师生互选的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将学生和教师之间实行双向选择,教师根据自身研究的专题制定各自的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题小组。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也鼓励了教师之间的相互竞争。教学课题也因此多样化,从而增强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研究能力。

师生互选的机制,为师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竞争意识,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与提高教学效果。

4、跨年级的混班式教学,促进学生交流及集体协作意识

由于工作室中会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此形成了混班学习的方式,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有效,提高了个人设计能力以及群体协作意识。在“设计工作室”里建筑设计的任务开展方式也会有单独完成或有集体协作很多的可能性。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常常会采用相互讨论、参与、激发式教学方式。这种开放式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同班和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高低年级学生之间设计课程传、帮、带的影响,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素质,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使思维更加活跃,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由于各工作室采用的设计题目不同,具体授课的方式体现多年级的联合教学。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设计课题。低年级学生的创意和想法更为大胆,高年级学生的设计方法更为多样,从中两者互为学习借鉴。教师可以省去较多重复性的基础知识讲授环节,从而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提高工作效率。

5、加强教学评图环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借鉴国外高校开展“设计工作室”教学体制的经验,建立一个总体的教学架构来统一组织“设计工作室”的设计教学。设计成果的评判除了带课教师外,还建立跨组评图的制度,使评价标准更为客观和全面。“设计工作室”体制在评价标准方面采用多种评图方式相结合,包括学生自评与互评、分组讲评、公开评图、教师打分等。通过参与评图,学生能明晰自己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使知识得到了反馈;也通过学生讲述和提问,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从学生的问答、讨论中总结设计教学重点及关键问题的掌握情况。[3]

三、实行自主管理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个“设计工作室”一般集教学、设计和研究于一体,以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为主体,结合各人的研究专题,每个工作室也有其不同的差异。通过导师制工作室的运作,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位有志于提高本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的教师都能够在研究方向、成果创造与知识积累等方面享有自我优化、设计、创造和自我组织的自由,鼓励教师在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下,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

“设计工作室”体制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娴熟的专业设计技巧,还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对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工作室”除了专业教师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聘请兼职教师和助教,以补充师资的不足,形成良好的教师资源的梯队。鼓励教师考取注册建筑师、规划师、室内设计师资质,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

工作室管理实行自主管理模式,设计质量直接成为团队对接市场、维系生存的重要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团队会自发地积累技术经验,依照建筑设计市场的变革,直接按设计任务进行建筑创作,从而培育出大量的专业化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但要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应有很强的市场开拓精神,这样具备较高的整体文化模式的团队才是提高创造水平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型设计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四、推广效果

结合工学交替、导师制、职业建筑师工作模式的“设计工作室”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将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作为本科教学框架的三大支柱,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更为灵活、主动。这种以学为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个性教育的思想,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了职业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一个很好的补充,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还可聘请知名学者、设计院老总举办专题讲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学生第二课堂,推动教学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包豪斯“车间”对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刚政,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P89-91

[2] 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傅欣,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8(4)P73-74

[3]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改革初探,张晓东,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P26-29

上一篇:浅谈道路桥梁设计 下一篇:浅谈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