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8:00:33

建筑学专业论文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为改变当前建筑学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除去弊端,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我们结合建筑学的特点,针对性的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践。

1.1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研究型教学理念由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综合发展而来,是“一种试图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观点主要是鼓励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自我或者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在建筑学专业外语中采用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实现从高中的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自主学习转变,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创新设计视野。在为学生筛选和组织学习内容时,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跳出教材和参考书的限制,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广泛选取与书本上知识要点相关的专业信息,并且与时代同步及时更新,形成众多单元主题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建筑设计、历史保护、建筑技术、建筑师等。学生除课堂中学习重要的知识点外,应从教学资源库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大量相关外文资料的研读、翻译和理解,最终撰写英语学习报告,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如学生可选取生态建筑的主题,通过研读国内外知名生态建筑书籍、生态建筑案例,形成生态建筑含义、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典型案例等完整的研究报告,并用全英文的表达方式向所有的同学进行展示和讲演。通过设置研究型的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们自主选题,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致;还能让学生们在广泛的外文资料阅读中培养外文论文阅读能力,并通过自主撰写研究报告和展示成果,提高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一些专业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通过不同主题的交流讲解,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真可谓一举多得。此外构架了“2+1”的课程体系,即大一大二年级作为大学英语以及建筑学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阶段,大三年级开设专业英语技能训练课。“2+1”新框架为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保证。

1.2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学内容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就要求建筑学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体验式教学模式虽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模式,但其概念已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其本质特征是复合学生认知上“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师生互动中体验英语,形成英语语感。通常有如下几种途径:①在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中体验。如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边的物质语言环境,泛读教学资源库中的相关外文资料,提高书面阅读能力;同时尽可能的营造人文语言环境,鼓励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国内外知名建筑的英语讲解视频或参加本专业的外语讲座,扩大专业词汇量和提高专业英语听写能力;以及在课程设计中尝试与教师同学用英语沟通,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等。②在情景中体验。建筑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作为引导者可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教学内容应包括项目招标书、项目概况、基地分析、设计原则与目标、设计理念、设计分析、实施步骤、图纸表达等,使学生初步掌握专业知识。之后鼓励学生协作创设相关的英语情景,如交流介绍彼此喜欢的建筑及其相关背景知识,互相点评世界知名建筑,甚至模拟买房情景等,一方面让学生们多种途径的展示自主研究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富有趣味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英语运用技能。

1.3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英语教学资料,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形象逼真的学习情境,促进课程向个性化、生动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例如,①图像教学:图像教学如专业视频演示、课程设计作业的英语表达、案例讲解、读图识图等更为直观生动,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思维,降低记忆难度;又有利于加强趣味性以提高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网络现场教学:依托家庭电脑和宽带网络等较为优越的硬件环境,建立专业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为“实地现场教学”方式的强有力的补充。③网络课外实践:由于目前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和任务紧张等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进行课后辅导,鼓励学生利用校内多媒体网络提供的互动活动,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吸收和巩固专业知识。此外,教师可以通过E-mail、校内BBS论坛、微信等便捷的网络通信平台,对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课后指导,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活动;学生也可随时随地的通过即时通话工具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便于及时答疑解惑。

1.4综合评价方法

成绩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成绩评价方法应摒弃传统的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评价方法,建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控制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引导学生重视平时专业英语学习的基本功。因此,在新的成绩评价模式中将平时课堂学习评比、平时检测、网络学习情况等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培养他们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方法上可采用日常观察、评价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并且制作Excel考核电子表发放给每一位学生,内含已定的计算加权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和期末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预测。这样帮助学生给自己制订一个可量化的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鞭策和预警的作用。

2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经过上述措施的改革,对学院师生进行了抽样访谈,师生们普遍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大部分同学表示该课程较之前教学内容更为开放,教学模式更为生动活泼,充满了趣味性,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平时也更乐意浏览专业外文网站,掌握世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或者用英语与同学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也有部分教师反映,教学改革对自己的专业英语教学也是一种挑战。以往固定的教学内容需要的专业英语知识较为狭隘,通过开放式内容和模式的改革,需要更加全面的知识来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在越来越多的师生活动中也让教师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促进了师生关系。结语笔者通过总结教学实践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以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以及综合评价方法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提高了本专业的外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激发了师生的自主研究学习和沟通互动能力。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反映研究型学习内容需要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在基础薄弱时会占用很多的时间而影响其他课程;英语能力较差的同学开头难,反而会因此而完全放弃专业英语的学习等。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应更注重因材施教,切实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建筑结构课程体系总体构思为:以定量分析为辅助手段,定性综合认识为根本目的,从建立简单杆件力学性能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材料性质,认识结构体系的力学特性以及构筑结构传力途径的基本规则,最终建立对结构固有力学逻辑所赋予的结构空间特性的认识,了解结构与建筑空间创作结合的途径。传统建筑力学教学所强调的量化分析与计算技能在此仅仅是掌握结构力学性能的手段和依据而非目的,是进入结构性能及其空间特性这一庙堂的台阶。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上述体系中的课程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各有侧重、相互衔接、要求各异,分三个层次予以实现。第一层次———建筑力学。它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该部分课程本着结构的基本性能是传递荷载的思想,遵循结构整体—构件—构件截面—结构整体的教学思路,在不同尺度上认识结构的传力方式与特性。以概念为主、计算为辅,结构为主、材料为辅,力学性能为主、使用功能和形态特性为辅,以杆件为主要对象,将传统教学体系中相互隔离的三大力学知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完全融合、有机统一。该部分教学体现了量化,概念是为了使结构的力学特性明晰,计算是为了对结构性能的把握具体的目标。定量计算技能的难易程度以注册建筑师的结构计算要求为基准。此外,还注重密切结合典型建筑材料的性能,阐述各类杆的形态与功能特性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第二层次———结构选型。正如线的移动和转动可以构成任意形式的面、面的组合可以形成空间形体一样,结构选型以直杆的力学特性为基础,提供了结构体系演变的认知线索,即通过直杆的组合、密排、重叠和弯折等定性认识框架、网架、板、墙以及拱、壳体、索、膜及其他空间结构的力学性能,把握结构演化的规律与线索,认识构筑结构传力路径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了解典型结构体系如墙板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框剪结构体系、筒体等的力学特性,了解基于极限状态的结构设计思想与结构生命全周期的设计理念,强调从经典的建筑案例中认识典型结构形式,初步认识结构固有形态与建筑空间要求的关系。第三层次———建筑中的结构艺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该课程更深入地挖掘和揭示结构由其固有力学特性与逻辑所决定的形态美。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结构设计的本质也是创造。通过对现代建筑作品中建筑空间形态与其结构形态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了解从空间形态和传力方式出发构筑合理而优美的结构的途径,认识框架、平板和“方盒子”并非结构存在的主要形式(更不是唯一形式),体会结构在满足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力学效率的基础上具有巨大的创造空间,具有再现建筑空间形态乃至创造新的空间形态的可能。

二、实践与收获

针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内容和要求特点,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建筑力学与结构选型为必修课,为此笔者编写了教材《建筑力学与结构选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教材编写及其教学实践不再停留于结构的内力图绘制和强度、刚度的计算校核上,而力求达到力学分析服务于对结构特性的认知,挖掘结构的组合和演变规律,以结构源于工程,服务于工程为宗旨。建筑力学课程着重于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与杆件结构的基本力学特性,以定性认识为目的,定量计算为手段。强调结构源于工程而服务于工程,遵循感性—理性—高层次的感性认知规律,每一种结构形式的引入都从实际工程入手,并尽量以工程意义明确、形象易懂的方式介绍力学基本概念,避免生硬的数学力学概念和繁琐的演算。自始至终贯穿力的传递这一认知线索,使力这一抽象概念形象化、动态化,使不同结构的传力特性直观明确。如图3所示,从荷载在结构整体(典型如梁柱结构体系)的传递路径入手,建立对力的传递的感性认识,再由定量分析揭示杆件截面内力与应力分布特性(如梁的内力和截面应力分布),逐步深入地认识结构的传力本质,最终通过力流的概念把握不同结构的力学特性。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定量分析可将模糊的感性认识导向理性,是不可或缺的台阶和拐杖。但若缺乏对量化分析结果的总结、对比和反馈,又将使分析陷入盲目并流于数字游戏。图4比较了桁架、索和拱的传力机制,形象地展示了桁架、拱和索的各自特点,使学生克服了对结构与力学的恐惧心理,使力变得可以触摸,力的传递变得有迹可循,使后续课程中结构的演化有规律可依。

此外,还将材料特性、结构几何特性、支撑方式与结点联结方式等也融入结构传力机制中,综合全面认识结构的传力特性。在建筑力学课程把握杆件结构力学性能与形态功能特性的基础上,结构选型课程从结构体系的几何特点、构成方式、力学特性及其空间特性等多方面定性认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将建筑力学部分通过量化分析得到的简单构件的力学概念在典型规则的结构体系中得到定性应用与拓展,使学生了解构筑结构体系的合理传力路径的规则与方法。该部分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遵循从结构体系的整体传力基本要求、规则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分体系的几何特点、构成方式、传力特性乃至基本构件的力学性能在分体系中的应用这一由整体而局部的认知途径,使学生对结构体系的力学及空间形态特性的认识有迹可循,并得以了解典型结构体系的组成规则、特点和传力特性。本阶段教学强调结构的演变性,即以直杆的力学特性为出发点,定性阐述各类基本结构(墙、板、拱、索以及曲面和空间网架结构等)与直杆的关联,从而建立定性把握复杂结构力学特性的认知途径。如图5所示,从柱的密排认识墙体的性质、梁的重叠认识板的性质、墙体—柱—筒体的相互转化认识高层建筑结构的竖向和水平传力机制,并初步认识曲面和空间网格结构等的演变规律和特性。从高层建筑结构、大跨空间结构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等角度分别选取现当代经典建筑案例,探讨结构体系的构筑与应用、结构空间形态与建筑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构选型综合学生课堂讨论参与情况、PPT讲述与综合作业情况进行考核,综合作业包括课程开始时浅述结构形式的演变与建筑材料应用的结合、课程结束后任选具体建筑案例分析其结构形式、材料运用与建筑功能的结合,课程进行中分组针对建筑案例进行PPT演讲。学生所表现出的活跃思路、生动多样的PPT讲述手法、对结构的浓厚兴趣以及被激发出的结构直觉令人惊喜(图6)。

建筑中的结构艺术作为该教学体系的最后环节,为任选课,共32学时,采用针对主题的分组课后准备、课堂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建筑结构曾经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将来会怎样,建筑结构所固有的空间形态美之所在。考核成绩以课堂参与、讲述情况以及书面讨论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该课程教学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结构的传力特性和构件的空间形态,讨论主题包括优美的结构、杆件的变形、组合与运动、结构体系的均衡与延性、平衡或反平衡等,学生分组选取案例展开分析与讨论,在结构的合理性、整体均衡性以及平衡稳定性的认识基础之上,总结表现结构固有逻辑所决定的形态美的方法,并认识某些当代建筑结构在形式上虽然反常规、反稳定与反平衡,而在构筑传力路径时仍严格遵循结构固有逻辑的特性。第二阶段的主题相对宏观、综合,侧重于结构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关系,艺术、文化、经济与科学技术等对结构发展的影响,并针对目前颇受热议和关注的仿生、绿色、可持续等观点和建筑案例探究建筑结构仿生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学生挖掘结构整体与局部、规则与不规则的关系。该课程同时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探讨式开放式的过程教学方法,教师不再以讲台的占有者和宣讲者的姿态出现,而是扮演了引导者、参与者、旁观者和听众的角色,学生对于各种主题的积极参与、活跃开放的思维达成了教学的互相激发,教与学的双方真正实现了自我发现与互相发现。以上构建的新的建筑结构教学体系以结构固有的特性及其本质为出发点、以量化分析为手段、以对结构体系的力学性能、结构演化的规律性与创造的可能性的认识为目的,避免了流于对现代建筑结构形式感的肤浅的讨好。已历5届的教学实践表明,新的建筑结构课程体系保障了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弥补了传统建筑力学中三大力学划分造成的内容和教学安排的隔离、间断与冗长。所编教材,力求使力学理论与结构认知密切衔接。学生克服了对结构力学知识及分析技巧的畏惧和抵触,认识到力之于结构的形象特性———力流,把握了基本构件和典型杆件体系的力学性能。对结构传力特性的认识不再停留于结构的表面形式,而深入其力学本质。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建筑形式的自由源于内在结构骨架和材料的突破,而后者以技术和理论的发展为支撑,对结构形态及其功能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建筑造型设计上的创新(图8)。正如学生的体会:“每一种结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质,它同时会深深影响着建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甚至会给予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或许也是结构最吸引人的地方。”(建筑学本科生———于思)。“建筑师提升自己的结构素养,寻求和结构师的更紧密合作,看来是未来更震撼人心的建构美学作品的必然前提。”

三、体会与冀望

当代建筑结构的突破和创新令人赞叹,而我们在传统教学中困守固有规则的结构形式和教学模式又让人不免遗憾。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对多年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结构工程专业的教师而言,是一次梳理过程,是对一味追求计算精度的偏颇的调整,是从精确计算向“不算之算”的教学突围,是对结构分析和设计的本质含义的反思,也是对力学定义、符号与公式的工程意义的挖掘。通过建筑结构系列课程的改革探索和教学实践,已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意识到,繁琐的计算不是结构设计的代名词,“方盒子”不是牢不可破的结构形态。结构究其根本不应成为建筑的束缚,良好的结构素养可以让建筑师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空间逻辑,并予其更大的创作自由。希望这一探索也能推动结构工程教学的发展,激发结构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潜力。从教育起步,实现建筑师与工程师两手的紧密交握,希望未来震撼人心的建构美学作品出自我们自己的设计师之手。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建筑学专业美术教育的目标就是把更好的服务提供给学生,为其从事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美术基础,技能传授和理性归纳是其注重的对象,而知识传授和感性描述往往被忽视;而在美术专业美术教育中,更加注重对象精神性内涵的挖掘,注重对个人情感的释放。而建筑学专业美术教育在当前培养建筑学专业人才方面,应改变传统的狭义误区,注重把学生的知识面向更加广博的方面拓展,强调学生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对国际竞争的参与能力。为此,改革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极具必要性,而且也是当务之急。

二、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一)素描教学

就建筑美术课程来看,最为基础的课程就是素描课,对学生观察和写生以及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是其目的所在。就总课时来看,建筑学素描课要远远少于美术专业,学生美术基础几乎就是没有,而且具有薄弱的造型能力。在教学大纲中一般都是在大一设置建筑学专业素描课程,从建筑素描总体教学课时来看并不多,而且在安排教学上还存在分散状况,学生对素描技法和表现形式的掌握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因此在素描教学上,要求目的性与针对性较强就显得极为必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素描的表现技法进一步的明确,掌握物体形体的结构规律,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与理解。在实践中体会到:①在安排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现有基础,遵循由浅入深和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规律;②选择教学内容应开始于简单的训练静物形体结构写生,逐渐过渡到大量训练建筑空间风景写生;③结合临摹和写生应是教学方法采用的方式,从而能够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要相适应,为教学效果获得良好奠定基础。结合自身的经验认为建筑学素描基础教学应以学科特点为出发点,把设计类的素描作为重点,设计类素描与结构素描相仿,对物体的结构形态进行研究是结构素描的主要内容,这有利于对学生设计思维进行拓展,推动其想象能力的活跃,有利于推动学生形象思维和创作意识的培养。结构素描有利于推动学生一般造型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训练,推动学生对物体形态和构造相关的比例尺度进行研究,强化物体的视觉效果,该设计素描较为理想。结构素描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以及室内外装饰等设计方面应用广泛。

(二)色彩教学

水彩画通过水对透明颜料进行调配,进而运用其绘成的绘画,绘画的艺术效果具有透明和流畅,以及轻快和滋润特征。在没有开展系统训练色彩前,学生练习的水彩渲染也极为简单。从教学实践得知,大多数同学在训练过程中对绘画技巧过度强调,致使对水彩的色彩变化等因素很难掌握。对水彩画技法过度追求往往使学生忽视基本色彩理论知识,致使在建筑表现与专业设计课上不利于掌握搭配颜色技巧,出现不协调的色彩冷暖关系等。而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水粉画作画工具,颜料具有较强的覆盖性,修改起来很容易等特点,表现力也较强,初学者掌握起来更容易些,所以一般情况下水粉画色彩训练常常被安排在第一学期色彩训练中。通过水粉画的练习对学生的色彩进行培养,学生首先在对解色彩意义进行充分的理解后,逐步开始学习水彩画。

(三)加强速写训练,快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

速写实质是学生学习绘画的最简化形式,是对物体造型综合表现的绘画方法,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在对建筑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艺术构思表现方面,它属于主要方式,是对感性知识进行有效获得的艺术手段,也是原始资料积累的最佳途径。在素描教学的全过程中,应把结合素描与速写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美术课程中。讲授理论,对线条进行学习应是速写教学的开端,由于课时不多,而速写的学习和练习需要的时间却很多,因此速写教学在大一、大二的安排上,要求学生必须在训练方面花费大量课余时间,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运用对学生作业进行查看的形式,把学生的优缺点找出来,尽力做到每次的练习都有新的进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观念认为,针对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专业进行的基础美术训练,也就是我们说的建筑美术课程,只要能让学生掌握下一阶段的专业课教学提供基础的绘画能力和欣赏能力,即具备基本的美术素养,就可以了。这恰恰是一种认识的误区,一直以来,我们没能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更具前瞻性国际视野、宏观的设计思维理念。此为建筑美术教学现存的突出问题。我们的建筑美术课程正是一门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锻炼学生深刻的感知能力,提高其修养并且与建筑的专业课程(也包括城市规划的专业课程)紧密衔接的基础课程。在着重培养学生造型基础、色彩观察能力和技术性表达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个性化品质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通常认为建筑美术,可以不考虑设计创意和设计观念的培养,认为那是以后建筑专业和规划专业教学方法中去面对和解决的事情,不在美术基础教学的讨论范围中。但实际上我们从历届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必须在基础阶段就通过教学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创意习惯养成和观念意识植入的问题。这一点特别重要。

三、结语

近几年来,在建筑学专业中开设了美术专业室内和园林景观设计课,这样交叉与互补建筑与艺术就得到了真正的实现。因此,这就对建筑专业美术基础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教学经验的积累,具备与时俱进和认真探索的理念,积极的开拓创新,从而使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从而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学设计,为建筑美术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必要性;可行性

1概述

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

2必要性

首先,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具体体现。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2015年12月,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会议报告中还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目前,我国共有39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包括建筑学硕士(1993年设置)、风景园林硕士(2008年设置)、城市规划硕士(2010年设置)3个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二级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中刻不容缓的需求。其次,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有助于大力培养具有城市设计意识和水平的专业人才。今天,中国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样的专业学位设置方式也与世界上大部分建筑院校建筑系中设置的、作为非评估类第二硕士学位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接轨。目前,在职职业建筑师获得硕士学位大多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为途径。这样的方式部分满足了行业需求。但是,由于工程硕士学位设置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通过授予非全日制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在职建筑师的学位层次,在较短时间内输送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而针对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也可以将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作为其第二专业硕士学位。事实上,不少已获得国内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选择了去国外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针对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系统地培养应届毕业生成为职业建筑师中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最后,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彻底解决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的问题。我国在学士层次上设置的专业学位仅有一个,即建筑学学士。大部分立志成为职业建筑师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在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如果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只能选择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获得了建筑学本科和建筑学硕士的专业学位授予资格。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同时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这部分毕业生既包括连续攻读本科和硕士的学生,也包括在本科毕业一段时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这是学位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近年来,部分建筑院校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名额增加,使得毕业生在同一所建筑院校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造成学位资源浪费的状况日趋严重。因此,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丰富硕士学位类型设置,彻底解决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问题。

3可行性

首先,我国建筑院校已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开展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国建筑院校从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他们在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指导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的丰富经验。在通过建筑学硕士专业教育评估的38所建筑院校中,特别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建筑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属于城市设计范畴或与城市设计相关联。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其次,我国建筑院校已开设大量城市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今天,我国大部分建筑院校特别是通过评估的建筑院校已将城市设计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城市设计引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成为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必修环节。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在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课程中,城市设计课程更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可以认为,已开设的大量城市设计专业课程,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基础。最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已拥有成熟的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习培养环节。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对实践基地有着明确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院、境内外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将学生的设计实践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大批既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又掌握教学规律的高水平建筑师。特别是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体制化的设计实践基地快速成长。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搭建了实践平台。在新时期,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直接体现,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这一专业学位的设立,建筑院校可以和行业共同协作,大力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专业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附录

4.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草案)

(1)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UrbanDesigninArchitecture,简称MUDA。(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建筑学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学制为2年,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5)城市设计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以城市设计的思路、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应以设计课程为重点,贯穿整个培养过程。(6)城市设计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增加实践教学。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7)城市设计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多样化的师资结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宜由建筑院校教师和设计机构实践基地的建筑师担任。(8)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应与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10)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城市设计实习并通过论文(设计)答辩者,由国家批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11)根据2015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印制。

4.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简介(草案)

(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城市设计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工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于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城市设计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工作和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设计专门人才。(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采用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学位论文(设计)并重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学校导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双导师”培养,或学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导师”培养模式中,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并聘请设计机构实践基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联合导师。(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城市设计领域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设计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重视运用设计专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5)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学位培养计划包括3个主要环节:第一,专业课程学习1年,以城市设计专题为主干课程;各专业课程重视和加强与城市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能力和城市设计管理能力。第二,专业实习0.5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城市设计机构进行至少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并由相关单位出具专业实习证明。第三,学位论文(设计)工作0.5年,学位论文(设计)应当针对城市设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开展研究,或与较为重要的城市设计项目相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由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包含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6)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和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全国统考。英语一,全国统考。城市设计基础,由招生院校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基础知识、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规划史等。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要题型,考卷满分为150分。城市设计考试内容:以快题设计形式完成2~5公顷范围地段的城市设计。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卷满分为150分。(7)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主要用人单位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今天,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城市设计关注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其目标在于创造美好的城市风貌。从国际上看,几乎所有的境外建筑事务所,包括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把城市设计作为其主要的设计领域。也就是说,建筑师是建筑行业中城市设计领域的主力军。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设立了城市设计所、城市设计中心等专业部门,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方面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不少建筑院校已经设置了城市设计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在本地区和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人才。同时,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4.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草案)

(1)培养目标。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置的。其目的是培养具备城市设计思维、系统掌握城市设计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工作和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设计专门人才。(2)师资规模。应有包括教授、副教授在内的专任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均应具有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应聘请有实际经验的高级建筑师作为兼职教师。(3)师资结构。有实践经验教师的数量应不低于50%。硕士研究生的联合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高级建筑(工程)师技术职称。(4)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应取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设计奖项,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荣誉称号,或在所从事专业领域全国性的学会协会的二级分会、省级学会中担任理事或相应职务。(5)课程与教学。申请单位应具有开设“城市设计及其理论”相关课程的积累,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城市设计课程和实践环节应为主干课程;研究生毕业考核方式分为设计、论文、调研3种形式,并对应3种硕士毕业成果。(6)培养质量。近三届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良好、职业素质高,获得用人单位社会评价良好;申请单位在近5年的教学活动中应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级别教学成果奖励,或完成过省部级教改项目。(7)科研、设计水平。专任教师应主持各种来源的科研项目;专任教师应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奖励(含行业获奖)。(8)实践教学。设置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可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或“校内单导师制”两种模式。申请单位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机构应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且这些设计机构能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9)支撑条件。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或相应的实践平台应由具有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设计院或一定知名度的国内外设计师事务所等作为设计机构。应配备研究生专用教室人均使用面积不小于8m2,并应配备相应的评图交流空间和用于指导研究生的教师专用空间。申请单位须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组织的建筑学本科或硕士专业教育评估。通过评估的院校可于当年即时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9-0186-2

一、引言

我们知道房屋建筑学可以说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该专业的基础课程,所以对于学生而言这门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其学习掌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以后课程的学习,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水平,所以该门课程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仅学生要引起重视,老师也要引起重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这门课程是十分具有难度的,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明明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学这门课程,而往往效果不是太好。其实这是一个相对正常的反映,因为该门课程的内容十分多而且十分的复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采取较好的学习方法则很容易事倍功半。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一般在正常的课程结束之后学校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于掌握,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其效果比较的明显。

二、我国高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的现状

在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中,《房屋建筑学》是研究房屋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构造方法及其建筑环境设计原理的一门综合性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是在学习《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同时也是后继开设的《建筑结构》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一般民用建筑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构造方法及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原理和技能,掌握从事建筑设计或建筑舡等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绘制建筑施工图的质量和速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设计原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讲解采用直观启发

讲解是整个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对课程内容讲解是否直观,是否具有启发性,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首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的专业素养,比如可以采用提问或者是引导的方式进行。其次,要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加强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候,可以一边讲解理论知识。在整个课程讲解中,既要简明扼要,又要生动直观,同时,要注意讲课场地的选择,要避开一些比较嘈杂,空旷的场地,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演示和讲解,方便提高授课的质量。

2.示范注重工艺规范

在房屋建筑学教学中,课堂示范有助于简化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可以在一种很具体,很形象直观的氛围中学习,便于学生对复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在让学生观察老师相关的示范过程的同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后续的练习。老师在进行示范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示范标准,并在示范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讲解,如此可以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将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整个教学的目的会有更加清晰的把握。在讲解过程中,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利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教学过程“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授课训练时,指导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习效果如何,帮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不断提高和进步,实现对技能技巧的逐步领会和掌握。同时,教师在指导中,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和指出不足,使学生对实习充满信心。

4.练习以学生为主体,

练习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认真总结操作经验,分析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把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1.由学生自己收集一些户型图材料,上课时进行讨论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以及工程管理的专业而言,其课程设计都是比较少的,所以对他们而言相对的陌生。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前,可以要求同学自己收集一些资料,上课时让同学讨论,这样以来同学通过自己的了解和探讨,会对设计课程有比较好的推动作用。

2.平时加强对世界著名建筑的讲解与欣赏

我们知道当今建筑业正在以高速发展,世界上各种各样的高楼出现。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方法也是不断的发展,为了适应时展的趋势,必须对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筑物进行讲解学习,从中可以许多先进的理念。

3.增加题目类型,将实际的环境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学生选题范围可灵活多变,比如老师可以自己先设计一个总平面图,学生可以选取图中的建筑进行设计,当然总平面图最好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比如学校内部各类建筑。将课程设计与学校各种功能建筑结合,便于学生参观,学生做课程设计时也能考虑到平时接触频繁的这些建筑不合理的地方。课程设计还可以与实际的工程结合起来。

4.课程设计之前带领学生到毛坯建筑参观并讲解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往往体现学生对建筑结构类型的不太了解,详图的绘制也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建筑构配件的三投影不太清楚和表达不清楚。往往理论课程学习完以后,学生对工程实际并不了解,建筑空间关系不明确,所以在课程设计之前老师最好集中一段时间带学生到工地进行实地参观,增加空间直观认识,并邀请设计师或者施工技术人员进行讲解,认识课本上面的所有知识点并和专业名词一一对应,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参观的建筑最好能选择不同功能、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以大量性建筑为主,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以现在常用的结构形式为重点,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要把握参观的建筑要与课程设计有紧密的联系,着重认识。

5.努力做到课程设计和建筑模型的制作紧密结合

我们知道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一般而言在大学本科阶段同学对建筑的认识了解相对缺乏。大学期间学生对建筑的认识并不深刻,但是通过模型的制作可以使图纸上的建筑物立体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建筑的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建筑意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要求学生写设计说明

本处所指设计说明是学生对自己所做成果的一个综述。说明中学生不仅仅要介绍所设计建筑的特点,还要阐述自己的整个设计过程以及最后的感受。

五、结束语

良好的课程设计是教学科学化的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具有复杂性,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在大力采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备的同时,要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做到理论讲解为基础,老师的示范和演示为媒介,学生的模仿和学生的练习为巩固知识的途径,如此,形成系统有序的教学体系,有助于优化传统的教学弊病,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通过无数次的实践教学证明,我们只有做好各个环节的教学工作,才能将整体的教学水平提升上去。也只有不断的做好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做好教学工作,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静GUO Jing.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期刊论文]《高等建筑教育》-2009年1期

[2]兵董素,芹高.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究[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3]柏芳燕.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浅析[期刊论文]《群文天地》-2010年10期

[4]陈姗.对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11期

[5]冯萍.如何上好“房屋建筑学”概论部分——关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会议论文],2007-2007年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6]王旭东Wang Xudong.《房屋建筑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探索[期刊论文]《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4期

[7]袁敏,高磊磊.余兴华房屋建筑学实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期刊论文]《高校招生(理论研究)》-2010年3期

[8]查平寒.开发动态VOCSCUM设计教学——改进"房屋建筑学"设计教学[期刊论文]《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期

作者简介:邢燕(1972一),女,河南驻马店人,从事建筑工程教学和设计。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视频动员会6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新闻宣传战线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大力发扬“走转改”精神,用基层鲜活实践成果反映社会进步,用群众身边生动事例展示发展成就,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进一步兴起迎接党的十宣传热潮。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针对三本院校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学生现状、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学术氛围、教育现状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以期探索合理的三本院校教学改革的方法,研究结论是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特性形成合理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根据自身情况形成教学质量的提升,借助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字:三本院校、设计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对于建筑学专业来说建筑设计课是学习的核心之所在,也是五年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由此可见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建筑学的教师来说这门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通过五年的学习让学生能具有独立的分析和解决建筑设计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和多种多样,这就需要建筑师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对现代建筑师的要求,目前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专业教学的改革,很多学校已经初见规模和成效。本论文旨在针对三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研究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2.三本院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现状

首先,三本院校的学生是高考第三批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和重点院校的学生相差较大,但是这并不是说学生们的智力水平不如重点院校的学生,只是学习自律性较差,缺乏主动性、遇到困难容易放弃、自觉性差。其次,三本院校每一届会有几个分数较高的生源,有一些平常成绩较好,但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有一定的自制能力,这样就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再次,三本院校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就业会有帮助,这些有利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让他们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2.2师资队伍

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建筑市场繁荣,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于较高的排名,建筑行业的收入也相对较高。一般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都会选择进入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或进入房地产公司成为甲方。这种情况之下,三本院校师资的引进就比较困难,老八校的毕业生很难引进,硕士学历以上的更是困难,这样就导致了三本院校的师资人才梯队和储备不合理,不能形成高层次的师资力量。

2.3教学条件

建筑学专业具有它的特殊性,和其他的工科专业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但需要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设施上有较多的配备,比如:专业教室、模型制作室、物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等。现在很多三本院校是因为看到近些年建筑学专业一直有很高的就业率所以开设了建筑学院,可是校领导包括有些教师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这些实践教学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重要性。没有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来建设专业教室,和其它的工科教室没有什么区别,有的没有建设这些实验室,有的建成了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缺乏认真的管理, 这样就丧失了它的意义,也就对建筑学的教学和专业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

2.4学术氛围

一个好的学术氛围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学术氛围会影响到整个学院的人文环境,对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一个好的学术氛围会带动整个建筑学院的活力,从而引起学校领导对建筑学科的关注度,形成学科发展的强大推力。但是现在三本的建筑院校普遍缺少这样的学术氛围,不过良好的学术氛围也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以及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的。

2.5教育现状

现在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师的培养,职业技能窄,缺乏综合能力,这样就业的渠道就难免单一,这就需要对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的配合补充。现在的社会现状以及学生的自身情况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学专业毕业生都能从事建筑设计这一职业,一个完整的建筑项目,既需要前期的建筑师的方案设计,也需要施工图人员的深入配合,还要有后期的施工,以及甲方的开发人员。现在社会需要的是能够掌握建筑运作过程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高校建筑学教育距离社会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3.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教学体系

目前不论是重点还是非重点院校的培养目标都把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职业建筑师作为主要的目的。但是三本院校和重点院校的差距决定了办学质量的优劣,所以三本院校应该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职业化培养模式。应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师,应该面向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的多样性。应该包括其他领域,比如:施工图人员、建筑经济与管理、房产策划以及施工技术人员等方面。应该根据建筑市场和建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调整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培养计划。

有时候教学改革单靠学校内部的力量是不够,还需要多听取设计院以及相关企业对学校培养计划的意见,做到教学计划和市场需求的统一。还可以请工作经验丰富的设计院工作人员以校外专家的名义参与一定的教学,也可以是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对设计院的工作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了解。

3.2根据专业特性形成合理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

在专业教学体系方面,应该突出建筑设计课的主导地位,由深入浅逐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让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探索最优的设计方法;设置丰富的专业选课办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的发展指引方向;经常举办专业相关的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还可以通过优秀的建筑设计师的影响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浏览设计方面的网站,建筑是艺术门类中的一种,但是建筑还具有功能性、工程技术性和经济性,所以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就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保持思维的创新性。

3.3根据自身情况形成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本院校的建筑学专业通常起步晚办学时间短,教师大都比较年轻,实际的设计经验较少,所以在上课前就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学校要加强师资水平的建设,学生方面要加强学生自律性的培养。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教师自身应熟悉所要讲解的教材,把握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对上课相关的最新资讯和前沿动态有所掌握,及时的传授给学生。第三,分科目形成教研小组,集体备课,共同完成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大纲以及教案。第四,认真辅导和批改学生作业,发现问题及时和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引导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方面,也要加强师资水平的建设工作,师资力量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学校的学术氛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部分三本院校在招聘建筑学专业教师的时候首先是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目前的社会现状很难引进学历水平和实践水平兼备的设计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但是以目前的现状来说难度较大,比较可行的是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将已引进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给他们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这样比直接引进的可能性更大,效果会更好,也会降低成本。

对于学生方面,应该对学生的自律能力、自学能力、业务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培养,让学生形成学习的兴趣和自学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整体的建筑观,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建筑市场。

3.4借助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筑学专业需要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建筑学的学生来说在实习单位的实践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和工作能力,了解实际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让学生对自身有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做出调整,也能让学生及时的形成正确的职业规划。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校的软实力邀请省内知名的设计师或负责人,来学校给学生讲解他们所做的实际建筑项目,以及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让学生对建筑设计的运作有个大致的了解,也让学生对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个心理上的准备,让学生对于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和发展前景有个正确的认识。

4.结论

对于三本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还处于初步阶段,教学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探讨和验证。教学体系改革需要一个长期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还要根据每个院校和学生的各自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不能一味地借鉴和照搬别的院校的模式。这就需要每个建筑学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形成一个完备的适合于三本院校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地方院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曾磐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独立学院教学体系研究――以JQ学院建筑学专业为例》赵瑾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 建筑节能 教学设计

房屋建筑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课基础课,其内容不仅涵盖基本的建筑构造原理,同时涉及建筑构造设计前沿内容。在以往学者们的教学研究中,对房屋建筑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的较多,但对某一章节的教学研究较少,也有学者对楼梯等章节的教学方法及策略做了探讨,但对房屋建筑学中建筑节能相关知识的研究鲜见报道,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同时为建筑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环节尤为重要。本论文选取房屋建筑学中建筑保温隔热构造部分(建筑节能相关内容),对这部分教学设计教学探讨及实例说明,以期提高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1建筑节能知识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中的现状及必要性

能源问题是己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社会能耗的三大能耗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己占社会总能耗的大户(约占30%~40%)。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筑节能己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建筑师与工程师的摇篮,如何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建筑节能理念与工程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但在以往房屋建筑学的教学中,建筑节能知识主要体现在墙体与屋面的保温隔热构造这部分内容,有些教材中甚至把保温隔热这部分内容分别融入到墙体和和屋面,没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在课时分配是这部分知识占比重较少,强化不够,所以在土木工程整个专业体系学习中,这部分内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并不深。

2教学设计原则

研究在传统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还应针对建筑保温隔热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注意以下问题。

2.1培养学生节能意识,树立节能理念

在教学中,明确保温隔热的目标:即在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同时建筑节能。围绕三要素的关系:即人、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协调好建筑、环境c人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引导学生建立节能理念;讲课以设问开始,然后探究原因,解析机理,重点难点突出。不同层次知识层层展开,最后得出解决问题对策

讲解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当前建筑能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分析节能潜力,导入建筑构造应与建筑节能相结合,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建立建筑节能理念。比如,比较分析我国某地区与气候环境相近的发达国家在建筑能耗方面差距,探究其原因――分析两者在建筑材料应用和建筑构造设计上的差异,最后提出改进措施。

2.2体现先进性、地域性、灵活性原则

第一,体现先进性原则,保温隔热部分不仅要学习基本的保温隔热构造原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节能设计理念,新的节能构造技术,新的节能构造原理不断涌现,教师在教学中在讲清基本原则的同时介绍建筑节能新理、念新技术及新材料,分析其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第二,体现地域性原则:自然环境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节能设计,在讲解中应分析本地区气候特征,当地传统节能构造技术,在此基础上引导提出适宜当地的建筑节能构造技术。在讲课中不拘泥与课本内容,同时不拘泥课堂形式,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原则。

3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层面。

在传统的房屋建筑学教学中,教师多还停留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层面,对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不够重视,更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及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仅掌握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在建筑节能这一章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唤起学生的节能意识,树立节能理念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

3.2教学策略

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本章节的教学策略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知识问答、课堂讨论、引导探究等。

3.3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保温隔热的目标;(2)保温隔热的途径;(3)常见的保温材料。

【过程目的】

(1)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节能意识,树立建筑节能理念,掌握建筑节能构造技术;(2)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思想】

介绍我国能源现状,目前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建筑设计需求,国外建筑节能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引出现阶段保温隔热目标。通过我国建筑热工区划,明确当地保温隔热设计要求。

通过热量在建筑中传递的原理。得出减少热量损失的途径。再介绍水蒸气对建筑保温的危害,及解决的途径。通过图片认识现有的建筑保温材料,启发学生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发建筑保温材料。

【教学内容】

(1)建筑保温隔热基本目标;(2)我国建筑热工区划;(3)降低建筑护结构热损失的方法;(4)建筑隔热保温基本概念掌握;(5)水汽对建筑热工性能的影响。

【重点难点分析】

(1)建筑保温目标;(2)水蒸气在建筑护结构中的传递及对保温的危害。

【教学策略及方法】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师首先讲解基本原理,再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创新思考,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提出对策等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其思考的积极性,最后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表1)

4结语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体系;整合;创新;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86-03

一、引言

建筑学专业不仅是一门工程科学,而且是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性科学。如何设置五年的课程体系,培养未来建筑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执业能力与创造能力,是建筑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地方大学建筑学专业办学时间长短不一、软硬件条件差别较大,导致其教学的多元化、差异性发展明显。而近几年,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导致用人单位更注重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只有尊重这种需求,科学地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有关专业课程,整合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形成适应地方大学发展的专业教学框架,才能彰显办学特色,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本文以大连大学建筑学2014―2018级培养方案修订为依据,论述了该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体系设置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革,努力建立重视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1]。

二、改革内容

创新最重要的在于心态的开放。通过对国内“985”等一流高校的充分调研,认真学习与借鉴先进教学理念,同时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座谈,充分聆听了来自社会的反馈和需求信息。经过反复研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在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优化,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梳理,以创新思维引领改革,以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就业需求为目标,制定更适合当前教育趋势的课程体系框架,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很大整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做出较大改革,实现课程数量的“精减化”、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模式的“特色化”。

1.课程体系建构。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方案的直接载体。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有利于对学生应用性、创新性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围绕建筑设计课程群这个核心主轴线构建课程体系,同时所有教学环节的设置都与能力培养直接关联,清晰准确定位出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认知与初步设计能力阶段(一―二年级)、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阶段(三―四年级)、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阶段(五年级)。

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重新梳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对原有教学内容做出整合,并提出“一主轴、两副线、两模块、多节点”的专业课程教学框架,即“一个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群主轴线、建筑理论类和建筑技术类课程两个副线、建筑表现类和建筑史类课程两个模块、多个实践教学节点”(见下页图1)。整个课程体系清晰,递进关系明确,相互作用明显,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彰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过程。

2.教学内容整合。①建筑表现类课程,该模块以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为主,重点训练学生的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整合了相同理论群组与实践教学环节。一年级以加强美术基本功、增强艺术感悟力、强化基本手绘表现为主;二年级安排建筑表现技法和室外写生实践环节。将传统的CAD制图及三维表现课程整合,合并为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讲授最新的绘图软件和后期图文制作技巧,提高对核心课程的辅助作用,也提升学生的图文表现能力。②建筑理论类课程,建筑理论类课程由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景观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一系列课程组成,是获取建筑设计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由浅入深对应着建筑设计主轴线上不同阶段的课程。但是多年来,由于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讲授模式和内容一直变化不大,与设计课的递接性和支撑性也不够强,尤其是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原有两部分内容各自为政,缺少必要联系,与设计题目不对应。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中,主要对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和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将这两部分的内容分解后充分融合,再拆分成四部分,确定阶段主题,每个主题分别对应当学期的设计题目,安排在设计课之前集中讲授。总学时增加了32学时,并将课程归属到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建筑理论类课程对建筑设计课的理论支撑作用,学、然后致用。

3.教学模式创新。①“一对一”教学指导与“导师制”相结合。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始终是专业教学的主轴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任课教师的课堂“一对一”指导为主,学生缺乏选择老师的权利。在这次创新实践改革中,首次推行“整班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垂直式教学模式,打破“整班制”这种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具体做法是学生到大二以后就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以后形成教学工作坊,导师对学生一管到底,直到毕业[2]。导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课外活动,如参与教师课题、参加学术活动、参加学科竞赛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②建筑技术与建造环节相融合。建筑技术类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载体,也是我专业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之处。通过加强技术课程与设计课程的横向联系,更新技术课程内容,将节能、环保、绿色等新理念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并贯穿到设计课中去;设定一定的“建造”环节,使之成为设计课的延续,避免建筑设计停在单一的形式操作层面[3];传统的建筑史类课程也增加了模型制作、多媒体制作等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古典建筑实体模型,感受经典建筑的空间形实、结构形式、材料肌理,增强对建筑的体验感;通过强化必修课、优化选修课的方式,构建以核心课程和技术课程相结合、有利于技术与理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环节和模式。③个性化课程与实践平台的搭建。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教学体系如何设置,教育对象的个人发展目标仍然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状态。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平台,在专业教育和素质训练上,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目标给予更多样化的教育平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出口更加多样化。

本次培B方案在修订中强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执行上采取了以保障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为基础,拥有更为灵活多选的教学执行方案,如建筑设计课程增加实际项目、学科竞赛题目、增加研究性题目,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重,提供个性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以大创项目为契机,鼓励更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拓展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类型和范畴,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也由此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教师的工作室为核心,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创新团队,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交流机会,体现互联网时代的优越性。多种实践平台的搭建,使个性化教学模式很好地践行并取得一定成效。

三、成效与展望

2014版培养方案实施了两年,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看到了改革所带来的成效。近两年,我专业学生在部级、省级等各种专业竞赛中均有上乘表现,无论是建筑方案竞赛、软件大赛还是论文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较以往有了很大突破;申报并完成多项省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显著、成绩优秀;以学生为第一作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近两年,学生考取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985”院校的研究生,考研率达到20%以上,在学校考研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学生就业率也能达到90%以上,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比较强,有一定开拓精神。通过跟踪毕业生并与用人单位沟通,我们的学生能够被社会认可,得到普遍好评。教改的实施也带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科研、教研水平提高,主编出版了部级精品教材,发表了相关论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推陈出新、充分建立与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一己之地,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水平更快提升,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多元化、综合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们通过不断探索适应社会、地方特色显著的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产品”,同时也必将使专业办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534):106-109.

[2]秦迪.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C]//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编.中国建筑教育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79-181.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9月16日,记者向建筑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了解翁帆是否通过统招考试的途径,工作人员以“我们是教育部门”为由拒绝回答;之后,校方给出的说法是:翁帆是香港居民,所以不用统考。公众质疑的“招生不公”有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大学历来对境外留学生(包括香港同胞)录取标准低很多。其二,即使按留学生标准,翁帆是否合格呢?

首先,对于留学生入学门槛低的问题,教育部门和高校的解释是,由于境外来内地攻读学位的申请较少,这是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地位和实际吸引力所致。且不说这个理由,等于在中国大学的额头上自己写上“我很烂”,自贬中国学位的价值;这更容易衍变为对国内学生的歧视,以致孕育出“假留学生产业”,变身外国人曲线进入中国名校。2009年广东就破获过一起“高考国际移民”的大案。

当然,翁帆不属“假留学生”,她是正儿八经的香港同胞。原来,如今,香港已经回归祖国14年,但香港同胞想来内地读博士,还是这么方便。

从十年前的杨澜丈夫吴征“留学”复旦,到如今香港同胞翁帆“留学”清华,在“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猎猎大旗下,这出对留学生的“苦恋”不知唱到何时?

其次,即使按留学生的标准,翁帆入读清华建筑学院,是否合格呢?

翁帆当初有硕士学位,但拿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硕士,可能连高等数学都没有学过,就入读中国顶级的建筑学院,专业跨度很大。有媒体称翁帆读的是“清华建筑历史系”。其实,清华建筑学院设有4个系(建筑学、景观学、城市规划、建筑技术科学),并没有“建筑历史系”,能沾边的就是“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

有记者向清华询问:翁帆能否胜任建筑学的学术研究?工作人员称:清华建筑学院有很多交叉学科,“任何稍微有点建筑常识的学生,都能就交叉学科中的任何一个学科进行研究”。原来,中国顶尖建筑学院的博士课程,是“任何稍微有点建筑常识”的人就可胜任的,没有高等数学知识、结构力学知识、不会建筑绘图等等,就能从事清华大学的建筑史研究。好比,一个没学过一天解剖、病理、药理、内外科的人,突然去读医学史的博士,从事医学史研究了,你会认同这种学位和这种学校的公信力吗?

翁帆即使以香港地区学生身份申请入学,也需要填写本人的学术成就以及专家推荐意见,哪几个建筑史专家认可了翁帆的建筑史方面的学术能力呢?清华大学看来是不会公开的,因为这是“学术自由”嘛。

那么翁帆有没有建筑学方面的论文证明自己的相关学术能力呢?在“中国知网”论文库检索,翁帆名下的论文有4篇:其翻译学硕士论文《许渊冲诗词翻译理论的研究》;美国科学家杰尔居埃回忆奥本海默的讲话,讲话是由翁帆翻译,杨振宁注释的;还有杨振宁《曙光集》的《编后言》;以及,她和杨振宁合写的《爱因斯坦的启示》一文。我们没有看到翁帆在建筑学方面的学术能力证明。

中国大学,特别是像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为何不出大师近几年已经成为口水话题。据说,药方无非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但高等教育和中国很多事一样,面临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一方面,政府管得越来越死,本科教育要“评估”,研究生入学要“全国统考”,博士点每年要过教育部的“筛子”,管制繁密,学术、教育自由空间受限;另一方面,口子一旦放开,诸如“自主招生”什么的渐渐就变了味,成为学术与权钱勾兑所在,腐败问题丛生。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两难”。

好比这次面对翁帆入学的质疑,清华一直高举着“学术自由”的挡箭牌,先是以“我们是教育部门”拒绝回应;接着又称“稍微有点建筑常识的”人就可胜任清华的博士课程。其实,清华大学选择让什么样的人入学,那真是学术自由的范畴,别人无权置喙――如果它真有学术自由的话。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教育;培养内容;培养阶段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建筑教育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国内建筑院系数量及在校生人数都大幅增加[ 据教育部统计,2005 ~2006 年间 ,我国在册的建筑院校共 182 所。而时至今日,实际的建筑院系数量远超过这个数字。],建筑学所属院校也从单一的工科类院校向综合类大学转变。在我国建筑教育向正规体系化转变的重要时期,借鉴参考国外建筑教育的成熟经验十分必要。

国外建筑教育的培养方式各异,以本科教学的学制为例,美国与我国相同,为5年制,法国的建筑学教育为5+1年制,还有一些国家本科学制有多种选择 ,如根据联邦教委的规定,俄罗斯本科学制有4年、5年、6年三种,修满后可以分别获得不同级别的学位。此外,欧洲大多数国家接受专业教育后无须经过资格考试,只需通过评核就可成为注册建筑师。以下对英、法、美、德、俄等国建筑师的培养内容及培养阶段进行比较分析。

1 英国的建筑师培养

英国目前拥有建筑院系的大学授予职业学位的资格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简称RIBA)和建筑师注册委员会(Architects Registration Board,简称ARB)正式认证并定期检查,同时也经英国教育部门审核。英国建筑师的培养有三个阶段,分别为RIBA Part I、RIBA Part II和RIBA Part III。

三年的建筑学本科教育授予建筑学文学学士学位(Bachelor of Arts)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一级资格(RIBA Part I)。根据建筑师注册委员会的教学大纲,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设计、技术、人文、表达和管理五个方面;若本科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学生到设计单位实习(Year Out)至少一年后可继续第二阶段为期两年的学习,取得建筑学职业文凭学位(Diploma in Architecture)和皇家建筑师协会的二级资格(RIBA Part II)。课程以设计为主,并要求学生研究一些与设计相关的课题。以上两级学位每年均由本校考官及皇家建筑师协会认可的校外考官依次考核;最后阶段是皇家建筑师协会的三级资格(RIBA Part III),即英国皇家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书。在取得建筑职业文凭学位并至少工作十二个月,且实习和工作总时间累积超过二十四个月后,方可参加三级资格考试[ 向上,英国与中国建筑教育及认证制度的对比和思考,建筑学报,2011(06),32]。

另外,部分学校允许学生在职业文凭课程的分数达到一定要求后,用几个月的时间深入原毕业论文,并授予建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Architecture)。主要为与其它国家接轨和为博士研究做准备。授课式硕士班由每个学校各自拟定课程的内容;研究式学位则是学生自己开题做研究,导师定期单独辅导。

2 法国的建筑师培养

法国的建筑学院独立于大学体系之外,直属文化部管辖,是唯一可以颁发法国职业建筑师文凭的教育机构。法国目前共有二十所公立建筑学院,都是1968年以后从美术学院中独立出来的,这些学院中有六所分布在大巴黎地区,其他十四所较为平均地分布在外省各城市。

为了与欧洲大学体制接轨,建筑学院于2004年开始进行学制改革。由原来的dplg体制(diplôme par le gouvernement)改为目前的lmd体制(licence, master, doctorat)。建筑学院的培训年限也由原来的六年演变为现在的(5+1)年。法国建筑师的培养包括三个阶段:licence(三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筑表现技巧、相关的构造知识和初步的城市规划理论。完成licence阶段学习的学生可获得diplôme d'études en architecture,该学位相当于大学体系中的学士学位;master(两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分析建筑与城市问题的能力。经过以上五年的学习,建筑学院的校内教育就基本结束了,圆满通过相应考核的学生可获得diplôme d'État d'architecte,该学位等同于大学体系中的master,即硕士学位。学生可以在获得master学位以后直接向大学申请doctorat学位,从事研究工作,也可以继续在建筑职业领域深造。获得该学位的学生即可成为一名职业建筑师,但如果想以本人资格直接与业主签订合同并申请permis de construire(建设许可证),就须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即第三阶段hmo(habilitation de maîtrise d'oeuvre), 该阶段学生须与一家法国设计公司及学校三方签订至少六个月的工作合同,并在履行合同期间的周末或合同结束后的一个月到学校进行相应的课程培训,目的在于使建筑师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负责一个建筑工程。

建筑学院另外在第三阶段设有DESS、DEA等各种不同方向的研究学位:DESS是为了工作设置的课题方向,往往针对建筑师工作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设置,比如建筑技术、建筑环境、景观研究、计算机应用等等;而DEA作为博士预科研究方向多是空间建模、人文研究、历史遗产、技术分析等,读完DEA可以继续读博[张靖,邓湘晋,法国建筑教育一瞥,新建筑,2003(04),97-98]。

3 美国的建筑师培养

美国的注册建筑师须获得美国国家建筑学认证协会(National Architectural Accrediting Board)认可的大学所颁发的建筑学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建筑学学士学位需要5年的正规教育。美国的大学里还有一些建筑学相关专业(非专业建筑学学位),多为4年的课程,不可获得国家建筑学认证协会的认可,毕业生可以在一些服务于建筑专业的领域工作。

虽然美国对建筑师的学业背景要求十分严格,但同时给予了相当程度的灵活性:非专业建筑学学位(如古建保护、建筑工程等相关专业4年制学位),通过“4+2”(4年的非专业学位加2年的专业研究生学习)可获得建筑学学位;完全不相关的本科学位学生也可以申请入读建筑学硕士,但这种情况下的研究生学习时间需要延长到3~4年。在获得正规的建筑学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后,学生有资格从事为时三年的事务所实习,这都是日后获得注册资格的先决条件。

美国高校提供的建筑学博士学位通常侧重于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为高校培养教师和跨专业的研究人才。另外,部分学校的建筑学博士学位侧重于电脑设计和相关辅助技术手段下的建筑设计教育和实践工作。

4德国的建筑师培养

德国高校体制中的建筑院系由于高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大学、工业大学以及艺术院校都设有建筑专业 ,其学制与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其中,综合大学与工业大学是建筑教育的核心,具备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资质。

德国高校的学业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主课阶段。建筑专业规定的最低学期数一般为5 年,但实际上学生专业学习的时间平均在6年以上。其中基础阶段为4个学期,课程设置相对固定,主要以讲座和练习课为主,内容涉及基础知识、构造技术、历史、理论、造型以及城市规划等各个方面;而主课阶段的学习时间则由学院的教学规划所决定,也受学生各自学习计划的影响。进入主课阶段后学习的空间和自由度大大拓展,学生可在基本的教学框架要求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的设计训练强度加大,选修课程的种类广泛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并保证了毕业学生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在职业生涯中以充分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这个阶段主要的教学形式有研讨课、讲座课和设计课三种类型。在满足所有的学分要求之后才有资格申请做毕业设计,通过毕业答辩的学生即可被授予建筑学工程硕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期限没有规定,一般需要3~6 年[ 汪琳,德国建筑教育概况,山西建筑,2009(07),192]。

德国各建筑院系普遍采用教授负责制的教育模式 ,由教授直接领导的研究所是教学的主要执行单位。他们独立负责与各自专长相关的课程的授课、设计训练,并组织讲座、专业考察和实习等。在总体课程结构下 ,各研究所的教学相互协调并有共同的运作方式。

5俄国的建筑师培养

进人俄罗斯各所高等建筑院校学习建筑设计之前,学生必须获得建筑学基本知识。俄罗斯的很多城市都设有建筑艺术中学以及更初级的儿童建筑启蒙教育工作室,专门从事9岁前、10~12岁、13~16岁以及16岁以后年龄组的初级、中级少年儿童的建筑启蒙教育、学前教育。这些初等建筑教育工作由“俄罗斯国际建筑院校预科教育协会”全面负责。教师在游戏(绘画、拼贴、剪纸、雕塑)中启蒙孩子最初的建筑印象或基本的形态构成。建筑艺术中学的毕业生从事与建筑相关的行业,约有20%~25%的学生可升入高等建筑院校深造,其余的学生大多从事平面设计、舞台美术、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工作。在俄罗斯几乎所有的建筑院校都设有高考前的专业技能辅导、补习及预科教育,主要进行绘画、制图、构图等建筑专业技能的训练[ 韩林飞,俄罗斯高等建筑学教育的学前教育,世界建筑,1999(03),78-81]。

俄罗斯建筑学院根据联邦教委的决定,本科学制分 4年、5年和 6年三种。修满4年学制的学生可授予学士学位;修满5年学制的学生需在毕业前作毕业设计 ,答辩通过后 ,可授予工程师的称号;修满6年学制(亦称为 4 +2 学制)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论文,通过答辩后,授予科学技术硕士学位[ 彭鹏,高力强,建筑教育的多国比较及反思,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16]。

以上通过对英、法、美、德、俄等国的建筑师培养进行比较分析,挖掘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相关学者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与注释:

[1] 向上,英国与中国建筑教育及认证制度的对比和思考,建筑学报,2011(06),32

[2] 张靖,邓湘晋,法国建筑教育一瞥,新建筑,2003(04),97-98

[3] 汪琳,德国建筑教育概况,山西建筑,2009(07),192

[4] 韩林飞,俄罗斯高等建筑学教育的学前教育,世界建筑,1999(03),78-81

[5] 彭鹏,高力强,建筑教育的多国比较及反思,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16

上一篇:建筑工程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钢结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