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态课堂下教师的专业成长

时间:2022-09-14 11:49:22

浅谈动态课堂下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改革给现在的课堂带来了新的面貌,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新的问题,感受学生思维的律动,捕捉有意义、有价值的想法,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课前就要充分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模拟学生的认知进程,提高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在课中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鼓励和激发学生展开思维。生成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精心预设教学“可能性”,积极调整课堂教学

与传统的备课要求不同,我们将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也作为要求落实到备课中去,具体表现在我们的备课稿上留有一大片空白区域,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做出针对性的调整,记录在教案的调整栏里。有了这块调整栏,我们教师就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加以推测,在课堂中准确洞察、敏锐捕捉从学生动态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信息,相机而动,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对能进行互动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和时间,这样才会形成培育课堂资源生成的土壤。这样的备课方式体现了备课要备学生的精神,也为我们的生成性资源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

二、研究课程资源,开发教材生成性资源

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软性的、弹性的与柔性的空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具有开放意识,要有足够的弹性。

教材是活的资源,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这就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平时只是强调要钻研教材,但是深层次地开发教材要注意些什么,如何重组教材?都是说不清、讲不明的。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对重组教材资源有了较深刻的认识,首先要注意几种关系的灵活处理:第一种是教材内容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单元教学内容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围绕单元核心概念来设计学习活动,打破教材内容的束缚。第二种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重组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利于学生开展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种是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的关系。重组教材时要注意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很多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无法穷尽的,只有通过组织开放的主题活动,将教材内容延伸到课外才能有更大的收获,当然这样的延伸必须基于本课教学的基础,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第四种是常规手段与技术整合的关系。在重组教材时还要考虑活动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应用。比如,小学科学课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设计的学生活动中必须保留传统的一些教学形式,如实验法、讲授法等。但同样可以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有效途径。

三、敏锐捕捉动态的生成性资源,调控课堂教学

学生动起来了,就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完成更高水平的“动”,面对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主题等,把握正确的“度”,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捕捉和发散那些对学生有利的,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性质。可见,新课程理念,并没有忽视或弱化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不断机智地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

四、尊重学生,营造平等自由的课堂学习气氛

在生成性课堂里,教师不再是一个绝对权威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搭档。我们要放低自己的姿态,“蹲下来看孩子”,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与交流,允许并鼓励学生有奇思异想,不走寻常路,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真正实现平等。通过“头脑风暴”,学生更多更有价值的想法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实施更有价值的教学活动。老师积极的评价、鼓励,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且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享受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强大的内在心理需求,更好地促进学习。

我们在关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作为资源开发者的人——教师。是否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取决于教师能否从教育实际、学生现状和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定课程目标,能否正确选择和筛选课程内容,能否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动态。动态生成,激发着教师的创造潜能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

上一篇: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下一篇:行走在数学间 徜徉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