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微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9-14 07:11:00

高职微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微机组装与维修是一门实践性、即时性都很强的课程。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应该整合课程内容,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突破传统的考试方式,实现高职教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的,进而满足计算机维修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微机组装与维修;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实践教学

0 引言

微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是集理论性、操作性、应用性为一体的计算机专业必修课。作为一门专业课,它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严谨的教学理念和条例清晰的教学程序,而且还要有过硬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实际应用实践能力。笔者在专业调研了解到,有的学院虽然开没了这门课,但没有相应的专用实验室,有的虽然有,但是设备太陈旧,有的设备还算先进,但只是让教师来演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微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学生的动手能力,达不到教学的实际要求,为此,必需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作深入研究。

1 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整合课程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强调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等素质的整合及其在具体工作环境中的应用。我们对省内外需要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单位的市场调研中了解到,计算机维修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硬件组装、系统软件安装与设置、故障检测与维修、系统维护优化、数据恢复。为此,我们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操作技能《计算机维修工》(中级)的鉴定标准,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将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中,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五大模块:电脑硬件选购与组装、系统软件安装与设置、故障检测与维修、系统维护优化、硬盘维修与数据恢复。

2 引入基于案例和项目的三维课程教学模式

2.1基于案例和项目的三维课程

基于案例和项目的三维课程模式,简称“3DCC”(、3 Dimen-sion Curriculum mode based on Case study)课程模式。本课程模式所展示的课程结构具有三个维度,其中平面维分别是知识维和基本技能维,纵向维是综合应用能力维。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将从这三个维度展开(如图1所示)。

该课程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1)课程资源以案例或项目为基础,课程内容强调工程背景和职业情景,同时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目标追求技术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以适应IT行业对应用服务性人才规格的客观要求。在课程中,采用前后继承、逐步扩大的工程案例,贯穿课堂教学整个过程;在课程教学的关键点,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思考、主动解答,引导其提升专业关键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潜能。

(2)三个维度的课程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呈“非线性”关系。即三个维度的课程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依存、互为贡献的。平面维中,知识维和基础技能维互为依存,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会在特定时刻在平面维上形成交点。此时纵向的综合应用能力维将此点上的知识和基础技能整合提高,形成第三维坐标,将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一个档次。

(3)本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理论知识将依托实践基础上的案例和项目教学实现有效建构。

在知识维中,课程知识教学过程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课程教学大纲基于案例展开,教材基于案例编写,习题基于案例安排。教师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穿插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案例的时候思考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在基本技能维中,注重对核心技能的强化训练。技能维教学的主要环节是课程设计和实训环节。技能培养应以案例为中心,以实践为手段。另一方面构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准实用系统。

综合应用能力维,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个人发展潜质。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真实项目案例,要求学生实际体验微机组装与维修的完整流程,将所学到的知识连贯并达到技能整合,教师通过专业流程管理规范学生的工作习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使其成为理解流程、技术合格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和技能维案例不同的是整合能力维案例不局限于单门课程,而是反映岗位需求,对微机组装与维修相关的多门课程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从而增加学生专项就业竞争力,缩短就业后岗位适应期。

2.2引入基于案例和项目的三维课程教学模式

我们把微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内容为五大模块:电脑硬件选购与组装、系统软件安装与设置、故障检测与维修、系统维护优化、硬盘维修与数据恢复。将3DDC的教学模式引入课程教学中,每个模块的知识维、基本技能维修和综合应用能力维关系如图2所示。

2.3三种维度的构建

2.3.1构建的原则

(1)针对职业岗位需要,注重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相结合,突出基础性、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按照高素质,安排“必需”的课程和“够用”的内容,注重课程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

(2)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模式,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复述总结。主张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

2.3.2三种维度的构建

我们以硬件的拆装为例说明。

知识维:

计算机的各个部件组成及基本性能参数;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基本技能维:

计算机各个部件的重要参数如CPU中的主频、倍频、倍频系数、插槽类型、L1、L2、L3及其他相关知识、CPU正确的安装方法;

主板上的各种插槽的含义、南、北桥芯片、主板电源插座、主板上与机箱面板相连的线路及相关电路示意图、主板说明书的阅读等、主板的正确的安装方法;

内存的商标号及相关参数,如存储时间、速度等及安装方法:

显卡的各种性能参数及安装方法;

硬盘的各种能参数及安装方法。

综合应用能力维:

正确地、熟练地安装与拆卸电脑硬件。

3 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微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重中之重。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三段式技能训练”模式强化学生实训与实习的教学过程。即:第一阶段为单项技能训练,第二阶段为综合仿真模拟训练,第三阶段进行现场岗位训练。

3.1安排实训周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安排实训周,在实践教学中,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时加以解决,并且要求学生及时记录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性学习机会,必须配套相应的专用实训室。没有硬件的支持,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是一句空话。

3.2企业实训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学,与相应原计算机生产商进行合作,安排学生到计算机生产商的实际生产线上实训,进一步掌 握电脑测试的前沿技术。

3.3鼓励学生自己创造学习机会

在学习课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参与学院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或者积极参加学生的计算机维修社团,到居民社区为居民服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4 教学资源的建立

教学资源建立得是否合理和全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微机组装与维修的教学资源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资源有不同的特色。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立上,重点应放在计算机实物部件的展示,反映教师现身说法的规范操作和流程上,考虑到学生都有上网的条件,教学资源以网站的形式建立效果会比较好。

4.1教学资源建设重点

在网站的主目录上,应该有“教学录像”、“教学短片”、“操作示范”、“装机报价”和“故障诊断”等体现实践性课程特点的条目的。

“教学录像”应该安排主讲教师的精品讲解录像,不仅有反映本门课程基础和理论知识,还要有反映计算机组装的测试课、计算机软件使用的课程。

“教学短片”每个短片播放时间约5分钟左右,内容要体现实践性课程的特点,是本课程某个关键性的技术。

“操作示范”中主要是一些关键技术的示范操作,如CPU安装、主板部件识别与安装、显卡安装、硬盘备份工具的使用(Ghost)。

“装机报价”主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的构成,硬件部件的主要品牌和市场行情,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自行组装兼容机。

“故障诊断”包含主要故障诊断的数据库,分析和排解的故障知识经验,用于扩大学习者关于维护和维修的知识面,便于查询了解。

上面所有的操作中的教学录像、教学短片、操作示范都应该基于学校自己专业实验室的设备,这样学生有种亲切感,学习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4.2常用维护软件的下载

给学生提供―个计算机维修中使用软件的平台,把常用的软件集成在一个平台上,便于学生学习,不用在互联网一个一个四处查询和下载。最好让每位学生将软件刻录成光盘,便于在实际中学习和应用。

5 要突破传统的考试方式

考试的方式不要局限于传统的笔试,应该以实践的方式来考试。可以将本门课程的内容建立成各个操作项目的项目库,给出操作项目的难度系数,考试前先将这些操作项目作为考试内容向学生公布。这些项目涉及组装、测试、维护和故障检测与维修,目的是要学生全面掌握操作内容。考试时,让学生随机抽取一个项目,学生先口头陈述操作项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和过程等,然后再进行手动操作。教师根据口述和手动操作结果,按一定的比例,权衡项目的难度系数给学生一个考试成绩。项目库如表1所示。

6 结束语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理论与实际操作完美地结合,我们将不同的教学模块交叉使用,让学生在认识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同时,了解系统运作的情况,能有机地将系统软件和硬件知识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希望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维修知识,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维修行业的专业人才。

上一篇:一种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多语言软件用户界面解决... 下一篇:企业管理与控制网络之间的安全数据接口模型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