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褚树荣

时间:2022-09-14 02:55:04

《褚树荣讲语文》一书搁置于书柜中已有两年多了。前段时间,忽然心血来潮,拿了出来进行阅读。

该书是《名师讲语文丛书》中的一本,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丛书所选录的均是新生代的语文教学“名师”(如程红兵、余映潮老师等)。丛书结构新颖、内容丰满,从“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我的教学语录”等几个方面完整地再现各位名师精彩纷呈的语文人生。

记得自己第一次听到“褚树荣”这个名字,是2004年9月报考特级教师带徒时。褚老师带的是高中,但因为那一届初中语文出现了明显的“僧多粥少”现象(师傅少,报考的教师多),市教研室破例让带高中的师傅在带三个高中教师外再加一位初中教师。于是,在备选的一系列名师、特级教师中,无知如我,第一次如雷贯耳般听闻了褚树荣、黄孟轲等宁波语文教坛上声名显赫的大师的名字,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此后几年中,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中有幸见到过褚老师几次。每次都是身为宁波市教研室副主任兼高中教研员的褚老师坐在主席台作报告,而我则是台下诸多的仰望褚老师耀眼的光环的听众中的一个。此番阅读,让我看到了一个走下神坛的褚老师,让我能在心灵上与他进行对话,能够去真切地感知他的亲切、勤勉、博学和睿智。

一、学者・褚老师

褚老师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描写他心目中优秀的语文教师:“对功利缺乏必要的敏感,他们沉潜到书的海洋,优游自如地做一个精神贵族。他们若有所思,脚步匆匆,手不释卷。高朋聚会,飞行讲演,往往不见他们的踪影。他们宁可食无肉,居无竹,但决不能无书读。而且读书并不全是为了摆阔,显示什么‘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不全是为了工作,以便‘为有源头活水来’,而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心理癖好……”了解褚老师的人知道,这段话应该也是褚老师自己的真实写照。

1994年11月的《浙江教育信息报》曾对褚老师有过这样的报道:“从孩提时代开始,他就对书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好感和渴望。六七十年代是读物严重匮缺的时代,即使从地上拾到的一张破报纸,他都可以读上好几遍……如今,他仍然是往图书馆、阅览室跑得最勤的老师。”

根深才能叶茂,厚积而后薄发。举凡褚老师的作品,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评论文字,样样精通,阅读面之广,写作功力之深厚,在教学日趋功利化的现实生活中,实属罕见。在宁波中学《搬迁碑记》中褚老师写到:“滔滔奉化江,源远流长;巍巍高教区,人杰地灵……”气势恢宏,对仗工整;在去贵州支教期间,他写了一组打油诗,如“车过上饶地,又念红兵氏。人去物依旧,短松挂斜日”(《车过上饶》)等,信手拈来,饶有兴味……

二、智者・褚老师

读了这本书,如同与一位智者抵足长谈,使人获益匪浅。本书的第四板块“我的教学语录”部分 ,以条目的形式汇集了褚老师富有个性色彩的教学言论,窃以为最能彰显褚老师睿智之功,这儿择要摘录之。

――教育不能没有理想,又不能过于理想;教育不能忘却现实,但又不能太现实。过于理想只能做梦,过于现实只会庸俗。

――教师的人格比教学艺术重要,教会做人比提高分数重要,关注后进生比培养优秀生重要,学生的身心比学业成绩重要。如果本末倒置,教育就出了问题。

――语文老师的“五心”:诗心,诗意地生活;爱心,对真善美的由衷欢喜;恒心,聚沙成塔,积水成河;苦心,滚滚红尘痴痴情,板凳要坐十年冷;童心,生命不老,青春常驻,学术常青。

――从事语文教职的四个“一”:一张嘴巴,合格的普通话和规范的表达;一手好字,清晰的书写和简明的板书;一肚文章,阅读的习惯和阅读的积累;一支笔杆,有表达的冲动和写作的习惯。

――语文教师绝不能“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教学要姓“语”,就是不能跳过语言这道关。在花样百出、形式日新的时代里,在急功近利、忽视规律的文化语境中,语文课堂教学回到原点非常必要!

……

三、师者・褚老师

是的,褚老师首先是一位老师,但他又是一位不一般的老师。在教学上,他追求的是“真”、“趣”、“创”三字。他认为,教学要以真实为前提,要善于激发学生真情,以情趣为动力,以创造为旨归。也许,此番理论很多教师都说得上来,但未必真在实践,而褚老师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践行之。

从教以来的第一堂校级公开课,宁海沙柳中学,执教《小桔灯》。导入,过渡,悬念制造,高潮设计,作业布置,然后写好“详案”。连开头导入语、环节串联词都写好、背熟。处子秀非常成功,颇获好评。

工作几年后,参加台州市教坛新秀评比,执教《一次大型泥石流》。据题析文,把题目分解成“泥石流”、“大型”、“一次”三个关键词,设计三个主干问题,提出三个主要任务,训练三种主导能力。由此顺利晋级市教坛新秀。

在温州参加省教坛新秀研讨课,执教《一碗阳春面》。头天晚上,与学生聊天,聊温州话的高深莫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第二天课堂上“体验真情”环节奠定必要的情感基础。同时,为了达成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诱导契机,诱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作了深入而真切的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来宁波工作后,在北仑中学开实验课,研讨文言文教学。以《庄子寓言》中的《百川灌河》、《钓于濮水》、《濠梁之辩》为阅读材料,旨在扭转当前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句一句嚼烂了喂,学生一点一滴记住了应付考试”的现象,呼吁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能兼顾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三个层面。

针对高考作文中有部分学生喜欢用文言文或古白话文写作的现象,认为“堵之不如疏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未尝不可,于是尝试“文言文仿写”课,随后又专课讲评。无论是写作还是讲评,“学生始终沉浸在愉悦的气氛中”……

……

读完了《褚树荣讲语文》一书,我的心中满漾着对书作者的无限的敬意。而伴随阅读的过程而充斥心头的还有另一种情感,那就是――诚惶诚恐。该书如一面镜子,毫不留情地照出了自己的浅薄与渺小。掐指一算,自己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磕磕碰碰地也已走了十余载,而很多时候仅仅是扮演了教书匠这个不大光彩的角色。以自己并不广博深刻的阅读去“引领”学生的阅读,以自己缺少实践、并不出色的写作去“指导”学生的写作,满足于所谓的“教学经验”,很少去思考一些什么……这就是我的教学常态。我常把这个现象的根源都推脱到自己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而无暇顾及,但我又何尝不知,其实归根究底是惰性在作祟。愿自己今后能勉力改进,以不枉读了此书。

上一篇:组织架构扁平化为酒店业“减负” 下一篇:家访,一次爱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