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象画派的审美理念

时间:2022-10-10 11:42:17

浅析印象画派的审美理念

[摘要] 印象画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是西方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绘画流派。印象画派摒弃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在内容上表现宗教政治等宏大主题,绘画技巧上注重写实的艺术理念,革新和开创了新的审美范式,并为现代美术理念的形成起到了铺垫作用。

[关键词] 印象派 美学 非功利化 光色 主观

一、印象主义画派的兴起

印象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法国。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艺术始终秉承“在平面上再现一种视觉真实的自然景象”即“真即是美”这一绘画美学理念。同时伴随着透视,明暗,色调冷暖这些绘画技术的出现,无论是新古典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画家都将营造一种接近真实的画面感作为其创作的最高追求。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摄像技术的出现,让很多画家开始对传统绘画写实技巧产生了质疑,致使有创意的画家将注意力转移到光影和色彩这一新的领域内。同时,在新古典主义盛行六十年之后,这种风格已经发展的过于古板和学院派了,印象主义的出现则表明了对新古典主义传统美学理念的反叛。然而印象主义也不同于与新古典主义彻底对立的浪漫主义,尽管浪漫主义也欣赏大胆地使用色彩和表达情感,但浪漫主义过于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印象主义画家想要表现的是通过人眼观察到的真实世界。

印象主义画派是一个在绘画创新上影响深远的画派,作为传统美术向现代美术的过渡时期,它摒弃了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绘画理念,为现代美术理念的形成起到了催化作用。

二、印象主义画派的美学理念

1.创作主题非功利化

19世纪初期,巴黎沙龙内展出的最出名和最受欢迎的画作多以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表现历史,神话或者宗教主题,大部分都脱离现实生活,并带有强烈的为政治或者道德教化服务的意识倾向。印象主义画家描绘的主要内容是巴黎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再把宗教或者政治内涵作为其创作的主题,却最大限度地突出和提高以往艺术中的辅助因素:色彩感,光线感,速度感甚至是单纯的情绪变化,这就使得他们的作品给人更轻松和真实的感受。

印象派画家德加一生创作了大量以舞蹈演员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这些生活化的题材反映出印象派画家在创作理念上已经突破了当时欧洲最流行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范式,在内容上摒弃了以英雄史诗,古典神话,宗教圣经为主的传统作画内容,开始转而到日常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在《舞蹈课》中,画面中央是一位年迈的舞蹈教师手持拐杖,讲授舞蹈课的教学内容,近景上是两个背对观者的,其中一位全神贯注的看着老师的指令,另一位则坐在钢琴上闭目仰头,显现出训练后的疲态,这种全景式构图用生活化的表现手法反映出芭蕾舞演员辛苦的练功生活,给人真切和逼真的印象。德加曾对自己的作品这样的评论:“人们认为我是画的画家,他们不知道,对我来说只是再现真实生活和表现运动的媒介物罢了。”

印象主义画派摒弃了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学”,将绘画从政治,宗教,文学的联系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以来,绘画必须符合正统的道德标准或表现某种政治议题的枷锁被打破了,人们开始用全新的非功利性价值标准来评判印象派绘画。

2.对光色的表现

印象派画家醉心于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尤其对自然中的光影和色彩变化深感兴趣。同时19世纪的光学发展为印象派画家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光学理论表明,物体的外在形色是由外来光和物体反射光共同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光色才是“视觉形象”的本质,“固有色”的概念是不科学的。新的光学理论极大的丰富了人们对物体外在形态的认识,将画家的关注重点转移到了对光线和色彩的研究上。印象派画家认为要客观真实地再现对象,就应该正确处理光线与色彩。他们喜欢研究和学习由于天气或者季节变化引起的光线和色彩的改变,为此甚至可以一天之内对同一对象画上十多次。他们的创作方式也与当时的主流画派不同,画风更加自由,同时随着新型颜料的问世,印象派画家在色彩使用上也更加大胆,使得他们的作品色彩明亮,鲜艳,充满光感。

莫奈于1840年出生在巴黎,作为印象主义的典型代表,他对光色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物体形态的把握,在他的作品《日出 印象》中,他用“大写意”的方式和概括性很强的笔触看似草率,实则极其精准的再现了清晨日出时海港的氛围。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给人一种光色交融的瞬间的美感。

3.创作的主观化

自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的自我意识逐渐成为西方越来越重要的思想趋向。个体独立的意识在近代得到很大发展,并成为近代美学的部分思想根基。印象派的美学原则强调忠于自己的主观感受,不再拘泥于传统理念要求再现真实的死板框架里,他们认为忠实的表现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创作的重要理念,这种主观式的理念为后来各种各样现代形式主义诸多流派的产生做了思想和艺术上的前期准备。

梵高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认为“作画不是为了谋求准确,而是要更有力的表现我自己”,他不再关注物象的再现,而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之上。在作品《星空》中,画家不是靠直接观察对象来创作,而是带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来创造一种氛围,而这种氛围也不是写实的。为了充分表现主观情感,梵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画面中两种不同的线条交互运用,呈现出一种令人炫目的奇幻景象。在色彩使用上,梵高认为颜色不是局部的真实,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激情,全画色调成深蓝色,浓烈艳丽的色彩对比达到极致,营造出一种压抑深沉的氛围。构图上,躁动的天空跟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天空中的云朵和星空下的树木房屋被表现成螺旋状,给人高速运动的视觉感受,充满动感的笔触表现了扭曲变形的星空和树木,给观者造成一种压抑和狂躁的心理感触。而这种心理感触正是画家本身想表达和传递的主观情绪。

参考文献

[1] 寇鹏程.西方审美范式的演变:古典、浪漫与现代[M].上海三联书店.2005

[2]吴甲丰.印象派的再认识[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

[3] Laurie Schneider Adams. A History of Western Art.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Companies.2001.

作者简介

陈以欣,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上一篇:《非诚勿扰》的收视心理分析 下一篇:“饮食”与“影视”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