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仰韶文化彩陶鱼纹和鸟纹从具象到抽象演变的内涵

时间:2022-09-14 01:07:33

试论仰韶文化彩陶鱼纹和鸟纹从具象到抽象演变的内涵

[摘要]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具有历时久、传播远、影响深的特点,其实质是仰韶文化传播、融合、统一,以及促进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先民大一统思想产生的过程。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深深地根植于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

[关键词]仰韶文化;彩陶;鱼纹;鸟纹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2-0024-02

新石器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陶器的发明和使用,当制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和工艺条件的具备,彩陶便应运而生了。我国是世界上制陶最早的地区之一,仰韶文化是我国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彩陶在世界彩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彩陶纹饰不仅给我们留下无尽的遐想,而且是我们研究仰韶文化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材料。

仰韶文化,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学惯例命名,以后经过我国考古工作者辛勤的发掘及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时间跨度和地域分布的不同,学界一般将仰韶文化划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半坡类型彩陶以黑彩为主,也有红彩,描绘动物形象的纹饰有人面鱼纹、蛙纹、鸟纹、鹿纹和鱼纹等,一般画在盆和钵的里面;庙底沟类型彩陶以黑彩为主,少数兼用红彩,还出现了带白衣的彩陶,描绘动物形象的纹饰有蛙纹和鸟纹等,大都画在陶器的外表面。迄今发现的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不仅数量多,而且变化大,在所有动物纹饰中最具代表性。关于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多数学者认为是氏族部落图腾;有的学者持谨慎态度;有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认为不是图腾。要研究清楚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具体含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尚不知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所表达的真实概念及意思。但是,学术界致力于透过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演变过程看其产生的影响。苏秉琦先生将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演变进行了详细划分,把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的变化序列分为四式:

Ⅰ 写实鱼形,画在盆的里壁;

Ⅱ 简化写实鱼形,鳞纹简化,画在盆的里壁;

Ⅲ 图案化鱼形,鳍消失,上下对称,画在盆的

腹部外壁;

Ⅳ 发展的图案鱼形,各部分解为几何图案纹。①

把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图案的变化序列分为五式:

式列 界框 头 身

Ⅰ 圆框,内 圆头,有眼、喙 短身

加圆点

Ⅱ 圆框 长头,有眼、喙 短身

Ⅲ 无 长头,有眼、喙 长身

Ⅳ 无 圆点形头,无眼, 长身

长喙

Ⅴ 无 圆点形头,无眼、喙 鸟形特征

大部消失②

对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演变,张朋川先生做了高度概括:“半坡类型彩陶鱼纹,有鱼纹的完整的发展序列,这种鱼纹由最初的写实手法,逐渐演变为变体鱼纹,使之抽象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饰以鸟纹和变体鸟纹,从早期到晚期有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完整的发展序列”。③由此可见,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先后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早期为代表,大约延续了1000年左右,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东起河南郑州,西至甘肃东部,北到内蒙古河套地区,南抵汉水上游。孙祖初在《半坡文化再研究》中将半坡文化发展历程划分为六期,认为“鱼纹最早出现于半坡文化第三期,它在整个中国史前社会仅分布于秦岭南北两侧……在半坡文化三期以后,凡是半坡文化存在的地方都发现有鱼纹” 。④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下层为代表,许多方面在继承半坡类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大约延续了七八百年时间。庙底沟类型鸟纹以豫、陕、晋交界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庙底沟类型晚期彩陶上由侧面鸟纹演变成的钩羽圆点纹和复合的变体正面鸟纹的分布区域很广,东起河南中部;西至甘肃中部;北达内蒙、冀北;南及汉水上游,在广袤的仰韶文化系统的这时期的彩陶图案中,都能见到相同的变体鸟纹的样式和构图。并且庙底沟类型晚期彩陶上的变体鸟纹,还对大汶口文化和大溪文化的彩陶花纹发生影响”。⑤仰韶文化在向西传播的过程中,半坡类型遗址仅见于甘肃东部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始先民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加强,庙底沟类型遗址的分布范围远远大于半坡类型遗址,到庙底沟类型晚期,其影响向西远及甘、青接壤地带,从庙底沟类型鸟纹看出,“由豫、陕、晋交界处愈往西,则仰韶文化彩陶上出现鸟纹的时间愈晚,鸟纹也愈抽象”,⑥并且对马家窑文化彩陶鸟纹产生了一定影响,“把半坡期到庙底沟期再到马家窑期的鸟纹联系起来看,很清楚地存在着因袭相承、依次演化的脉络。开始是写实的,生动的,形象多样化的,后来逐步走向图案化,格律化,规范化”,⑦马家窑文化彩陶鸟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还对同时期的几何形花纹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石兴邦先生在《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中指出,据专家们的分析,半坡彩陶的几何形花纹是由鱼纹变化而来的,庙底沟彩陶的几何形花纹是由鸟纹演变而来的,所以前者是单纯的直线,后者是起伏的曲线。

从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到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阶段,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先后经历的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历时久、传播远、影响深,说明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史前社会经历了一次大一统过程。仰韶文化时期的社会大一统过程,必将伴随着仰韶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彩陶文化是仰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将随仰韶文化的传播而传播;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作为彩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不断向四周传播和渗透。彩陶代表新石器时代先进的生产力,是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用品,与他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是原始先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实践的产物,他们利用艺术行为再加上图形、构图及其他美学方法绘制而成,不仅反映原始先民的绘画艺术水平,而且体现他们的思想意识。

我们不可否认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但仅从艺术角度认识和评价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是远远不够的。绘画的本质是以形表意或以形传神,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当然也不例外。目前,虽然我们尚不明确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真实意义,但是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先后从其他动物纹饰中脱颖而出,逐渐被广大原始先民所接受,成为绘制彩陶时最主要的动物纹饰,并且“半坡文化彩陶中的图案化鱼纹,几乎全是头右尾左的右向,基本都是剪刀尾向左,大嘴大头向右……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也几乎全是头向右边,尖尖的翅与尾向着左边”。⑧从中看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动物纹饰不仅以鱼纹和鸟纹为主,而且其演变基本贯穿了头右尾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原始先民的审美认同感,即原始先民能够对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在审美上形成共同的认识与评价,这是因为原始先民彼此之间存在一致的利害关系,并拥有共同的目标。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先民对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在审美上的认同感,随着社会大一统的进程,在彩陶上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对促进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先民大一统思想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大一统”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但是,毫无疑问,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大一统思想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并在人们的思维意识中达到一定共识的结果。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是仰韶文化传播、融合、统一以及促进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先民大一统思想产生的过程。我国历史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合则兴,分则亡”,仰韶文化时期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与仰韶文化的传播、融合、统一,以及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先民大一统思想的产生不无关系。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深深地根植于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

[注 释]

①②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③⑤⑥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④孙祖初:《半坡文化再研究》,《考古学报》,1998年第4期。

⑦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

⑧王仁湘:《中国史前的艺术浪潮》,《文物》,2010年第3期。

上一篇:培养聆听习惯,感受音乐艺术 下一篇: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及其对敦煌地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