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生内涵的演变

时间:2022-09-13 07:45:41

试论民生内涵的演变

摘 要:民生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古人从国家社稷出发,对民生内涵进行初步认识,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对“民生”作了新的诠释,把“民生”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民生更是得到不断重视,不断改善,并且人们对民生的内涵也界定了狭义和广义之分。

关键词:民生;内涵;演变

中图分类号:F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81-01

近年来,民生已是当今社会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同的学者对民生内涵的界定也不同。民生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很久远了,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因此它的内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变化的,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时代性,我们对它的内涵的理解也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一、古代人对民生内涵的认识

“民生”一词在古代人眼里并不陌生,他们早就开始关注民生,并把民生与国家大事相提并论。”民生”一词早在先秦就有记载:《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姓要生存就得勤劳,那样才能物质财富不匮乏。“民”即百姓,“生”即生存、生活,“民生”就是百姓的生活。可见,当时统治者就开始关注百姓生活。

(一)先秦时期是民生思想的萌芽阶段。翻开几部最古老的典籍,如《诗》、《书》、《礼》、《易》、《左传》等,均可见关于民生思想的警句。比如:《礼记》中记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1]。《尚书》中记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在《左传》中有记载,“亲其民,视民如子”,“国将兴,听于民”,“天生民而立之君”[3]。等等,都体现了对民生的重视。更有《孟子。尽心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这三句话,对民、国家、君主的位置进行了排列,把“民”摆在比君王更重要的地位。这在当时的社会,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唐宋时期是民生思想的成熟阶段。这个时期对百姓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对百姓更是重视。唐太宗谓伺臣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5]。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能对百姓产生畏感,可见是一种政治智慧的升华,对百姓给予了足够的认识。唐太宗把君比舟,民比水,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并在《贞观政要》中反复强调“民水君舟”、“载舟覆舟”理论,正如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对百姓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民生有更深刻的了解,造福百姓。

(三)明清时期是民生思想深化的阶段。这个时期,民生思想的体系已经相当完善,但就其核心理念发生了变化。如黄宗羲《原君》中就阐发了自己的民生思想。他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君王是客人。又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处,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6]。从中我们可以看处,黄宗羲认为君王的职责是兴天下之公利,除天下之害,人君应“以天下万民为事”。他这种站在民的立场上,对君王重新定了位,实质是一种“民权”的强调。从民生到民权的重点转移,是古代民生思想的最高阶段,也是一种质的飞跃,这也开启了中国近代民生思想的先河。总而言之,历史上的先贤们是站在国家社稷的角度来对民生进行思考的。

二、孙中山对民生内涵做了新的诠释

到了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对民生注入了新内涵,并且上升到“主义”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什么是“民生”?什么是“民生主义”?在他的著作《三民主义》中有比较透彻的释析。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主义就是“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在《三民主义》中他还说到:“民生主义,就是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并且要有便宜的饭吃”。他又谈到“为人谋幸福”,就是“打破社会上不平等的阶级”。要想民众过的幸福,就必须打破不平等的阶级,防止贫富两极严重分化。孙中山把“民生”理解为人民的生活以及民众的谋生之道,把这作为起始点,这不仅指出了民众的物质生活层面的境况,也指出了民众为获得物质生活所应该采取的谋生之道,把民生的内涵提到了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他对民生内涵做了新的诠释,这对于我们以后建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现代人对民生内涵的新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民生”的解释也是:“人民的生计”。这里的,“民”,是人民的意思。它的内涵相比古代社会的“民”有所扩大。“生”,是人的生产与生活的统一体。“人民”一词是一种政治语境下的用语,这一解释带有对普通百姓的人文关怀,即民生是关乎百姓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既指向了群众的衣食住行,也体现了对生老病死等根本的切身利益的关注。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民生内涵作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广义上的民生指同人们生产、生活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在民生内涵范围内。广义上的民生内涵已经延伸到了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狭义上的民生内涵指民生的某一个具体层面。“民生”一词在《辞海》的解释也是指人民的生计。这是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法入手,得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两种划分方法,从不同的着眼点指出了民生不同的内涵,而且各有优缺点,广义的民生内涵包括的民生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狭义的民生内涵不能完全反映人们活动范围和需求的复杂性,但在实践中较容易把握,并制定相应的民生政策和实践方法。目前,民生实践活动中,人们惯用的民生内涵,一般是指狭义的民生内涵。

从民生内涵的演变来看,民生是一个动态的词汇,它的内涵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的政治体制之下有不同的内涵。对它的把握也要用辩证的方法论,去解读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时代的不同阶段民生的内涵。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作者简介:李莹(1985― )女,辽宁省朝阳市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李民.尚书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左传[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4]孟子,尽心下[M],北京:人民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5]吴兢(唐).贞观政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6]黄宗羲(清).原君[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价值 下一篇:浅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