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彩陶纹样的形式美法则

时间:2022-10-11 08:27:59

试论彩陶纹样的形式美法则

[摘要]彩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彩陶纹样的形式美感是彩陶之所以延续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图案的形式基础。彩陶纹饰中的许多元素作为图案母题,被历代相传并沿用至今,使中国图案成为一种风格独具的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先河。通过对一系列彩陶纹样的研究,可推知先民们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创造美。

[关键词]彩陶纹样;形式美;彩陶艺术

[中图分类号]J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82-02

纹样的本质在于其审美意义,亦即装饰意义。纹样早期为功能基础和符号系统,随着人们生活需要的提高,其审美意义逐渐占主导地位。虽然纹饰的风格可分为写实与抽象两种,但其装饰的共同特征则是形式美。彩陶的造型既符合实用要求,又符合审美要求,彩陶纹样与造型完美地结合起来,与其造型相得益彰的各具不同个性和文化内涵的彩陶图形纹饰,是我国工艺美术和传统雕塑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彩陶的纹饰虽然简单,往往只是抽象的几何纹,如弧线、直线、三角纹、水纹、旋涡纹、锯齿纹等,或者是一些简单的点、线、面的组合,但这些抽象的符号经过统一、变化、对称、均衡、连续、粗细、疏密、反复等艺术手法的处理,给人以余味无穷的秩序美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装饰意味。

彩陶纹样在每一种文化类型的各个时期都有一些母题,又在不同器型上呈现出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在彩陶图案中体现出不同的形式法则。长期的制陶生产和艺术实践,不断地丰富了彩陶的绘制技艺,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在彩陶图案中恰当地运用形式法则,为研究图案的形式法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对比与调和

(一)对比

对比是图案形式法则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没有对比就没有冲突,也就没有活跃而丰富的艺术效果。彩陶图案中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通常用等量形的对比和不等量形的对比两种形式。等量形的两种对立造型元素的对比,如等量的阴阳纹能使互相对立的图案花纹互相映衬,使艺术形象显得更加鲜明。而这种对比形式又能使得对立在图案构成中相互制约以达到和谐,所以对立中体现着统一。不等量形的两种对立造型元素的对比,常以次要花纹来突出主要花纹,能起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作用。

在彩陶图案中常用的对比手法有动与静、曲与直、疏与密、繁与简等。

其一,动与静的对比。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瓶、壶常以平行线作间隔,其中填以波纹、旋纹或涡纹等动感强的花纹。大溪文化彩陶也常在平行线中绘纽索纹等有较强动势的花纹。这些动的花纹常作主题花纹,而静态的平行线纹是次要花纹,平行线纹在图案中间隔出现,既衬托了动态强的主题花纹,又起到呼应和联系的作用,使图案动中有静、繁而不乱。

其二,曲与直的对比。曲与直是动与静对比的不同方式。曲线具有流动感,斜线具有冲击感,而正与直都是静态的。图案如果都以正与直的格式或造型构成,就会显得呆板乏味。如果都以曲与斜线来造型,就会产生不稳定的感觉,而通过直与曲、正与斜的对比,在整齐中求变化,可以打破单调和不稳定的构图,给人以丰富而流畅的韵律感。

其三,疏与密的对比。这种对比形式又分为密中显疏和疏中显密两大类。密中显疏是半山类型彩陶图案常用的装饰手法。半山类型彩陶花纹以繁密为特色,但并不令人感到沉闷。处理手法是常在旋纹疏朗的旋心圆中饰以花纹,周围繁密的花纹对旋心纹中的花纹起到烘托作用。马家窑类型彩陶盆内的图案也多用这种手法,盆内周边的花纹一般较繁密,主题花纹则饰于疏朗的中心圆中,显得很突出。马家窑类型的一件彩陶壶,壶身通体绘平行线纹,而壶颈通绘黑色,这种大起大落的疏密对比,初看平淡,但细看却平中见奇。而半坡类型和辛店文化的彩陶则常在疏朗的陶底上显出主题花纹,这是疏中显密的装饰手法。

其四,繁与简的对比。图案中的花纹如太繁复就没有主次区别,有简单的花纹才能显出繁丽的效果。彩陶图案一般可分为主题纹饰与非主题纹饰。主题纹饰绘在器物最醒目的位置,其他纹饰或作为陪衬、补空,或饰在口颈部、下腹部,起辅助装饰作用。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彩陶多以这种方法来表现,频繁地使用着繁简对比的手法,使花纹更醒目。

(二)调和

调和即和谐。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和谐之美不仅符合客观规律,人们还可以利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改变它、创造它。几何形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被抽取了具体内容,因而和谐特征就显得非常突出,以至于每条线都牵动着一个和谐与否的关系。彩陶在色块的应用上注重色块面积的对等以减少弱对比,特别是图与底的协调关系。如青海民和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瓶,其基本纹样是由直线、弧线、弧三角、圆点所构成的旋纹为主,平行线为辅的图案,多层纹饰叠垒补充、繁而不乱,图与底所表现的线条粗细得当、均匀和谐。

二、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彩陶纹样的基本组合形式,能产生平衡稳定的视觉效果,具有更强的装饰性。从美学方面来讲,这种纹饰发展的现象是原始先民在绘制纹饰的艺术审美上学会了概括和取舍,纹饰较之以前更为精简概括,抽象成由三角、直线、弧线、圆点等组合成的几何形写意图形,并成为世代相传的形式美法则之一。

秦安大地湾出土的平底曲腹彩陶盆,饰黑彩,沿边一周为黑彩边,口沿饰弧三角纹;腹部饰一周成横向排列的六组图案,每组由三角纹、垂弧、凸弧构成类似花瓣的纹饰,图案规整有序,风格别致,为典型的对称组合形式。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壶,彩陶造型美观,图案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神人纹为主。花纹一般饰于器物上腹,多为组合形式。从视觉效果上说,这种既有对称又有平衡感的图案平视给人以二方连续的美感,俯视给人以团花对称的美感和动感。

三、节奏与韵律

彩陶纹饰富于变化的图形,其节奏感、韵律感等审美特性表现得极其强烈、充分。对于艺术品而言,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表达形式,表现作品的节奏和韵律都是作者追求的目标。从审美角度分析,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人们生理的自然节奏,反映到人们的心理上就会感到和谐、愉快,从而产生美感。原始彩陶抽象的纹饰图形通过对点、线、面等造型要素的处理,使其富有规律性,形成强烈的轻重缓急变化,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形成与音乐相似的审美特性。这种富于节奏、韵律变化的构成形式,虽然不是再现具体的事物,却传达着平静、激烈、欢快等多样的情调。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饰图形由五个舞蹈小人构成,五个小人似手拉手跳舞,给人强烈的动感。纹饰通过对这五个小人有规律的重复排列,形成强烈的空间节奏感,表达出一种活泼、自由、明快、跳跃不定的情绪。

马家窑类型彩陶的旋纹以大旋心统带小旋心。节奏和韵律对于一切原始民族而言都具有真正巨大的意义。原始彩陶图形纹饰中所体现出的鲜明节奏美感和韵律美感,成为其所具有音乐艺术审美特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其艺术形式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不同的旋律、节奏使原始彩陶图形纹饰艺术具有不同音色,产生了不同的审美特性。这样一种既单纯又丰富、既抽象又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装饰纹饰和圆浑质朴的彩陶造型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四、统觉与错觉

统觉是一种高度的和谐,古人早就懂得运用这种处理方法。1958年在山西芮城县东庄村出土的一件彩陶盆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盆外壁所绘的连续花纹,如果沿着中间的三条细线上下观察,便可看出是由两排扁方格组成,每上下四个扁方格构成一个单元。由于将每个扁方格又作了对角分割,并处理成黑白对照的不等边三角形,所以看起来非常复杂。又因为相互之间产生了统觉,随着视中心的转移便会产生菱形格、“米”字格和回旋纹的变化。在现代图案学中这种处理方法并不困难,但六七千年前的人处理得这样好,却不失为奇迹。有学者根据半坡出土的彩陶花纹作了形式排比,推测这种菱形格由鱼纹演变而来。

错觉在彩陶纹样上最明显的体现是图底反转,即用阴底绘制法绘图,图可视为底,底可视为图。如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以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上的花卉纹样,弧三角两两对接而形成花瓣,向四个方向展开,再加上圆点看似花蕊,便形成了底纹样为花卉的图形。

总的说来,尽管彩陶艺术产生于原始时期,但其纹饰图形的设计却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表现出早期人类对美的追求及其对艺术创作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程金城.中国彩陶艺术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蒋书庆.彩陶艺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田自秉等.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荒原中的文字骑士 下一篇:时光隧道的两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