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彩陶王”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10-19 09:28:39

试论“彩陶王”的文化内涵

[摘要]出土于甘肃临夏的“彩陶王”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典型代表,陶器图案异常精美,线条匀实,纹理繁复,构图精细,纹样波浪起伏,涡旋流动,传达出极其波澜壮阔的美观效果,表达了先民们对水的敬畏、歌颂和崇拜,反映了原始先民对艺术的追求,也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

[关键词]甘肃临夏;彩陶王;马家窑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026-02

“彩陶王”出土于甘肃省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为部级文物,原名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双耳四彩陶瓮,被郭沫若先生誉为“彩陶王”。1950年4月,时任三坪村党支部书记的戚永仁和其哥哥戚永年在雨水冲刷的坑洼里发现并挖掘保存了这件彩陶瓮,1954年捐送国家。1990年4月10日,邮电部将“彩陶王”图案印制成面额为30分的纪念邮票一枚,使它蜚声海内外。

一、“彩陶王”出土的地理环境

“彩陶王”出土的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地处黄河南岸二级台地上,与著名的炳灵寺石窟隔河相望,面积66万平方米。黄河南岸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适宜原始农业的产生及发展。从考古资料来看,在未经破坏的原始生态条件下,当地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这一地区的原始农业并不像现代农业那样远远落后于平原和沿海地区。文物主要分布在头坪的旧庄大锅,尕鲁坪的上庄、尕塬、二坪的麻黄咀、高崖咀、坨子岭,三坪的园地咀、犁地咀、城墙地。该区域是一处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并存的文化遗址,遗址面积大,分布广泛,内涵丰富。尤以马家窑类型为典型,出土文物有瓮、罐、瓶、盆、钵等,还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2003年7月5日,三坪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申报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彩陶王”的文物特征

马家窑类型彩陶瓮高49.3厘米,泥质红陶,黑彩,平口,短颈,阔肩,腹部渐收平底。口沿处有对称的四只小突,腰腹部有双耳。体型硕大,器外壁用黑彩绘出上中下三层纹饰。上层为草叶纹,中层为连续旋涡纹,下层为水波纹。上层的草叶纹和下层的水波纹,纹饰均窄。中层的旋涡纹纹饰最宽,为主体花纹。这件彩陶瓮的周身共绘四个大旋涡纹,每个大旋涡纹都围绕其中的一个点旋转。四个大旋涡纹首尾相连,成为有机的连续体。每两个大旋涡纹之间还饰有小旋涡纹。花纹富有极强的动感和气势,波澜壮阔,富丽流畅,造型古朴典雅、雄浑壮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叶茂林先生在他的专著《陶器鉴赏》一书中这样描述这件彩陶瓮:“制作十分精致,图案异常精美,线条匀实,纹理繁复,构图精细,部局规整。纹样波浪起伏,涡旋流动,表达了极其波澜壮阔的美观效果,十足的精彩。造型也很特色,口沿外四钩形钮,腹部双耳,表面打磨光滑。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这件可以称作中国彩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充分显示了马家窑彩陶的艺术造诣。”

三、“彩陶王”的文化内涵

“彩陶王”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陶器是遍布于华夏大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曾被广泛运用于史前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从当时的社会发展看,陶器贯穿于当时的巫术、宗教、祭祀、战争、饮食、音乐、舞蹈、墓葬、渔猎、纺织、手工业生产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文化个体的角度看,陶器不仅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品,同时也贯穿于每一个人出生、成长、婚配、死亡这个过程的始终。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创造和传播,陶器艺术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基础,陶器文化开辟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

陶器是古代艺术的凝聚物,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彩陶,以其精致、细腻的制作,娴熟、精湛的工艺,精巧的构思,完美的装饰,在技术和艺术上登上了一个高峰,成为陶器中的瑰宝。中国彩陶起源于距今约7~8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古老农业文明繁荣的体现。彩陶中的马家窑类型彩陶最负盛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文化品味上,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都绝无仅有,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彩陶王”的国家一级文物――马家窑类型彩陶瓮,是彩陶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以“彩陶王”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说明,原始先民已经进入农业种植时代。从出土的文物看,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先民制造了原始生产工具石铲、石锄、石斧、石凿、石锛等,纺织工具有陶纺轮等;从有些墓中随葬的猪、狗和羊的情况看,家畜饲养也有一定的规模。

马家窑时期的制陶业也十分发达。它在仰韶文化的陶艺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并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物主要有瓮、罐、瓶、盆、钵等,色彩早期以纯黑彩绘制花纹,中期使用纯黑或黑红相间的彩绘制花纹,晚期以黑红两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制陶工具开始使用慢轮修胚并研究用慢轮绘制同心圆纹、平行纹、弦纹等纹饰。从陶质看马家窑彩陶以橙黄陶为主,半山、马厂彩陶以红陶为主。据测定,马家窑彩陶的烧成温度达到900~1050℃。

以“彩陶王”为代表的彩陶文化,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本身的崇拜敬仰心理。马家窑文化彩陶器型丰富多样,纹饰非常精美,以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等为主,彩陶上的图案表达了当时各氏族部落有着共同的崇拜意识,也是先民们在生活中认识大自然的产物,所以,在彩陶上也大多绘制了黄河奔流不息、漩涡急流、波涛汹涌的自然景观现象。如“彩陶王”上画着的旋涡纹、水波纹,就是先民们对水的敬畏、歌颂和崇拜。先民们居住在背风向阳的台阶地上,十分艰难地生活着,他们离不开水,又不了解水,更不能驾驭水,认为水威力巨大、神秘莫测,且有灵气,于是就产生了崇拜。

以“彩陶王”为代表的彩陶艺术,体现了原始先民对艺术的追求。马家窑文化原始艺术主要体现在繁丽多姿的彩陶纹饰上。马家窑彩陶纹饰艺术地再现了原始社会生活,如水波纹、 旋涡纹、网格纹、草叶纹等,反映了原始农业和渔猎的生活。在写实的基础上,又有了审美艺术的升华,用几何写意表达形象,对称和等分大量应用在彩陶的体形和纹饰中,如“彩陶王” 上层为花卉纹,中层为旋涡纹,下层为水波纹。工匠在绘大旋涡纹时,是绕彩陶瓮腰腹部一周先定出四个等距点,然后再向所定之点引线使之成为四个很有规律的大旋涡纹,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等分的数学概念。

以“彩陶王”为代表的马家窑彩陶画是中国画的根。彩陶是一部色彩和泥土的文明史,马家窑彩陶画,在中国绘画史乃至中国美术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著名画家、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志安先生在《神奇辉煌的马家窑彩陶及它对中国画艺术的长远影响》一文中说:“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最鲜明的特征是:以毛笔作为绘画的主要工具,以黑色线条作为绘画的骨架和基础,以线作为绘画的基本造型语言。中国画的这些基本要素,从马家窑彩陶画上都可以看到。所以我认为马家窑彩陶画为形成中国画的独特民族风貌奠定了基础;马家窑彩陶画是中国画的根;她就是远古的中国的画。”

总之,“彩陶王”是史前彩陶的代表作品,在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上登上了一个高峰,不仅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叶茂林.陶器鉴赏[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2]林少雄.洪荒燧影――甘肃彩陶的文化意蕴[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3]郎树德,贾建威.彩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4]程金城.中国彩陶艺术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5]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秘书处,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出版局编.临夏彩陶[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6]董克义.积石山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上一篇: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马家窑彩陶及其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