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歌唱的美学内涵

时间:2022-10-26 01:49:51

试论歌唱的美学内涵

摘要:歌唱作品有多个艺术元素,包含音乐元素和文学元素。这两种元素都存在美的内涵,即音乐艺术的美和文学的美。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不能只欣赏到音符、节奏、配器等作曲技术上的客观的美,在理解了乐曲的内涵以后,要审视乐曲或者歌曲内部的深层含义,就是音乐内在的美感。本篇论文通过歌唱作品本身的美学特征,运用赵元任的艺术歌曲《海韵》中的审美特性举例论证,歌唱作品在表演的第二度创作时所表现的美学特性,以及歌曲作品在声乐教学时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所呈现的美学特征四个角度分析,得出了歌曲作品无论从自身还是二度创造,以及歌唱教学中都具有美学的特性。每一首歌唱作品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演唱都具有各自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内涵。

关键词:审美 价值 特征 《海韵》 教学

一、歌唱作品中的美学特征

音乐的美从表象到内在,都需要被人们所审视和理解。人们在欣赏音乐歌曲的时候不能只欣赏到音符、节奏、配器等作曲技术上的客观的美,在理解了乐曲的内涵以后,要审视乐曲或者歌曲内部的深层含义,也就是乐曲内在的美感。尤其是歌曲,它比交响乐等纯音乐更为具体,因为歌词的解读,使歌曲更容易被广大听众所了解和理解,进而产生共鸣。因为交响乐是抽象的,只有乐音,人们需要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感性因素才能真正的理解音乐,审视到交响音乐的美的存在。然而,歌曲却不同于交响曲,因为歌词的存在,它比交响曲更为生动、形象和具体。聆听歌曲的人们可以通过音乐元素和歌词的文学元素双重方面来理解和审美歌曲,也就是说歌曲中的音乐和歌词都具有审美的功能。在歌曲当中,动听的旋律能让人产生回忆和想象,优美的歌词更能直接让人感知歌曲所想表达的内涵,省略了想象的部分,直接让人们对歌曲产生共鸣,这也是歌曲较交响乐等纯音乐更容易让听众审视到他们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方面。因此,一个不太懂音乐技术的人,也许理解不了纯音乐的内涵,但却能理解歌曲的内涵,对歌曲更容易产生审美的共鸣,也是歌曲雅俗共赏的特点的所在。音乐艺术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音乐艺术,反之音乐艺术也能影响经济基础,并与社会中的道德、宗教、政治等中间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潜移默化。也就是说,音乐艺术等多种因数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人们对音乐艺术,更主要的是歌唱作品的审美感悟和审美理念都会发展变化。例如:武松打虎的故事,在古时候这则故事给人带来的审美观念是英勇。而在当今社会的某些动物保护者的观念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实则伤害了动物,并不是一个得当的选择。还有日本民歌中的小调感觉,给人一种回忆、怀念、思索的遐想,这也是日本歌曲特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人们随着社会中政治、文化、经济的变迁,风土人情的变化,思维也会随着改变,对事物的审美态度和观念也会跟着变化。

二、用赵元任的艺术歌曲《海韵》为例,证明唱歌中的审美特征

赵元任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大型的交响音乐,也有声乐小品。而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中,首当推荐的则是他的声乐小品,例如:《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这些声乐小品委婉动人,仿佛美丽的女子一般楚楚动人。歌曲的旋律婉转、柔和,色彩感强,起伏有致,错落有序。由赵元任创作的大部分歌曲节奏舒缓、悠扬,动力感十足,是音乐会等演出场合首选的演唱曲目。《海韵》最初是一首优美的多段联缀的合唱曲目,声部的合理安排,使得这部合唱作品不同于其他的歌唱歌曲那样注重高看和嘹亮,这首合唱歌曲温婉、细腻,曲中歌颂和赞美了貌美年轻的少女希望拥有灿烂的、自由的生活而坚强的付出努力的坚定品格。后经邓丽君演唱,改为了一首独唱歌曲,歌曲本身的细腻柔和,加之邓丽君甜美委婉的歌声,使得这首歌曲更加的新颖独特,完美无瑕。歌曲的词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美好的诗词可以用婉约来形容,朗朗上口。配上动听的音乐,使得聆听这首歌曲的人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海边,被海风吹着美丽的头发,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因此,这首歌曲是我认为最具审美意念、审美语境和审美功能的一首艺术歌曲。这首歌曲拥有美丽的诗句,这在歌曲的最初就使歌曲已经具有了最好的审美特征,而后又经作曲家黄自的作曲配上了优美无比的音乐曲调,使这首优美的艺术歌曲更具有了神秘的审美语境,以及强大的审美功能。人们无论是在读歌词,还是在听歌曲,都能感受到歌曲中人物、风景的美妙,甚至能感受到少女纯洁美好的内心。这首歌雅俗共赏,无论是精通音乐的音乐者们,还是对音乐并不深涉的普通人群,都能从歌曲中感受到生活美、生命美、音乐美、文学美、自然美等多种美的元素。这也是这首歌最大的特点之一,也是它具有最好的审美特点的强有力证明。

三、歌曲在演唱的二度创作时所显现出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①,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音乐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真实地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是我们这一段将要讨论的――歌曲的第二度创造的审美特征。第二度创造毫无疑问是音乐(包括歌唱)表演艺术的本质和重点。第二度创造必须尊重第一度创造的作曲内容意图,认真研究乐曲的内涵,在原曲内涵的基础上,加之自己的理解使之更加的丰富多彩。例如:上一段中的歌曲《海韵》,我们要尊重原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充分理解歌曲诗词和旋律的含义,用歌声首先将词曲作家想要表达的歌曲内涵表达出来。然后,再根据自己对歌曲歌词和旋律的理解,以及自己处理作品的经验,对歌曲作品进行第二度的创造,是这首歌曲更加具有色彩感和聆听价值。再譬如:邓丽君在演唱时,不仅仅尊重了原作的内容含义,将少女的内心、美丽的大海的景色表现了出来,还加之自己的理解和恰当处理,配上优美动听的歌声,更加增强了歌曲中本来将弱的感慨、憧憬和坚定品质的部分,使歌曲在听众聆听的时候更具有了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邓丽君在演唱时,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的丰富,也同时更加深入地表现了歌曲的内涵,增加了歌曲的审美语境。综上所述,歌曲本身就具有审美的特性,而歌曲表演当中的第二度创造是将这种原有的审美特性更加完善和进化了,使歌曲拥有了更强劲的审美环境和审美价值,这就是歌曲的第二度创造的审美特征,或者说是特性。表演艺术需要理性艺术和感性艺术相结合,光有理性的艺术,艺术便会成为负担;光有感性的艺术,艺术便失去了基本的框架。理性的艺术和感性的艺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才能形成完美的,具有审美价值、聆听价值、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

四、歌曲在歌唱教学中具有怎样的审美特性

我国的音乐艺术始终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当代中国的艺术从1978年的“去中国性”②,到2008年的“再中国性”,三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西方音乐的大量流入,到流行通俗音乐和先锋艺术,再到重视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国的音乐艺术审美价值也随着审美的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导致了审美心态也在发展着变化。音乐艺术中必然要有音乐教育,音乐艺术在发生着变化,音乐艺术的教学也跟随发生着诸多的变化。从人们积极踊跃的学习流行歌曲和摇滚音乐,再到学习民族声乐,再到后来学习民通、美民等各种演唱方式,随着我国音乐艺术的流行趋向和审美价值的改变,音乐教育的方向和内容,乃至审美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歌唱教学中既有审美价值的体现。学习民族声乐,老师和学生都能从教学的过程中感悟到我国传统音乐委婉、豪爽、细腻的特点。学习南方的民歌,能感受到南方音乐婉转、柔润、温柔的音乐风格特点,间接地读懂了南方细腻的风土人情。学习北方的民歌,能感受到北方音乐当中高亢、嘹亮、豪放的音乐特点,也间接地体会到了北方人民和山河辽阔、大气、磅礴的音乐特征。学习外国的歌曲,能感受到异域风情的审美体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老师的授课广泛度。乃至于在音乐课堂中学习一些优秀的流行作品音乐,接触当今社会文化中最贴近生活的部分,感受到社会真正的审美趋向和审美意念。总之,个人的观点认为,无论在普通音乐学校的音乐课中,还是在专业的音乐教学中,都要扩宽学习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不同地区、不同内容、不同含义和不同音乐风格的歌唱作品。因为歌唱作品在教学的时候也能丰富学生和教师的审美感觉和审美价值观,宽泛学生和教师的审美意念,多欣赏各种音乐作品,对达到上述的良好目的有很不错的效果。因此,歌曲在歌唱教学中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不可忽略。

五、结语

歌唱是一门深奥的音乐艺术,无论是歌曲《海韵》,还是其他声乐作品,这些歌曲音乐作品其中暗藏的音乐知识和审美特征永远也讨论不完。我们无论在学习歌唱的时侯,还是歌唱表演的时候,都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将需要做的事情做的尽量完美。学习歌唱的时候要注意感悟和学习歌曲的内涵和音乐价值,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要注重第二度创造中的恰当、贴切和提高,升华我们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使我们演唱的歌曲在歌曲作品本身就具有的审美特征中更加具有审美的价值和欣赏的价值。

注释:

①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②刘悦笛:《当代中国艺术: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艺术与社会变迁:国际美学年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48页。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美]乔治・桑塔亚纳.艺术中的理性[M].张旭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刘悦笛.当代中国艺术: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A].艺术与社会变迁:国际美学年刊[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上一篇:自动络筒机用乌斯特清纱器诞辰50周年 下一篇:男声换声点后闭口音和开口音字的巧妙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