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难圆绿色梦》的现场展示和现场感的传达

时间:2022-09-13 10:22:01

谈《难圆绿色梦》的现场展示和现场感的传达

摘 要:《难圆绿色梦》是一部成功的电视片,其现场意识尤为突出,并且主题深刻,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现场感;声画配合;记者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39-01

“现场意识”强调的是拍摄现场的发现和挖掘,强调在现场的捕捉能力和对现场的把握能力。良好的现场意识可以把观众带入情境中,使观众切实体会电视片中表达的内容,思考其主题。《难圆绿色梦》这部以“绿色”为主题,关于一位老人种树治沙的电视片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下面我将从四方面谈谈《难圆绿色梦》的现场展示现场感传达

一、音乐与画面配合展示现场

这部电视片要表现砍树后沙漠化的问题,因此选择了大片沙海、连绵沙丘的环境,使观众可以切实看到、明了现场的状况。片子开头用摇镜头展示荒芜的沙漠,又仰拍,从下向上摇展示枯木,之后便是一位老人扛着锹走上沙丘,使用暗色调,营造出一种哀伤、遗憾的情绪。这组画面配合着那首关于徐治民的民歌,用声画对应的方法使画面和声音都展示出园子塔拉的荒芜和人们的心痛。此时,音乐与画面演绎的内容是同一种情绪、情调,在同一种运动节奏中,用声音复述、强调了画面内容,也使现场更真实、立体的展示到观众眼前。紧接着,在民歌的结尾处,画面内容转为用平遥镜头表现一片树林,这是徐治民辛苦多年、人们期盼的样子,这时出现了声画对立的效果,画面信息和声音信息存在了很大的反差,甚至完全矛盾、对立,但它们又彼此配合在更高层次上表现了主题,给观众带来了心理冲击。

二、记者恰当入画传达现场感

记者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沙海中,远远近近,沙丘连着沙丘,黄沙一片。记者身处一望无际的荒漠,连一棵树的踪影也没有,但却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当年徐治民老人带着18勇士植树治沙的地方。记者将自己走过的地方表现出来,用现场说话,这样的表达不仅给观众展示了真实的现场,还给观众心中带来一种震撼和疑问,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片子中,我们还看到记者与几位正在忙农活的当地人、正在玩沙的孩子对话,语言都很朴素、具体、生活化,记者先问一位老汉,“咱们看得见的这片沙子正在往这边走吗?”老汉答:“走得厉害嘛!”记者问:“估计这片沙子多长时间到你这片田?”老汉答:“要不了几年。”记者接着问一位带着孩子站在田里的中年汉子:“这儿有多少沙呀?”中年汉子说:“三、四十公分深吧,前几年还能种小麦,这几年小麦也种不成了。”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砍树后沙漠化的严峻问题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恶化。记者还常常强调“我走过的这片沙丘”“我脚下的这块土地”“我所触摸的东西”等,都尽力使观众跟着记者感受现场。

三、通过景别变化表现现场感

片中谈到徐治民当年引以为豪的最粗的树被砍了时,先给了剩余树干底部一个全景,然后慢慢推镜头,使我们更近距离的看到这棵树的残留,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情绪。接着画面转向徐治民老人摸树的全景,然后直接跳至手摸树、用拐棍刮树上土的近景,再之后是老人流泪的脸部的近景。用前进式句型不仅介绍了环境,还使感情逐步升温,情绪越来越激烈,将观众带入情境和情绪中去。

另外,镜头拍摄采访记者时,选用了中景以上的景别,即中景、中全景、全景、大全景。太近的景别只能把记者拍清楚,却无法把环境交待清楚,而此时的表现重点在于展示现场,目的是让观众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巡视、观察现场,捕捉重要的细节。所以,这样恰当的选择达到了传达现场感的目的。

四、通过对比,加强情绪,将观众吸引,增强现场感

此电视片中出现了多处对比,有前文第一点中提到的声音与画面的对比。还有一些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对比,如:中年男子说以前这里可以种小麦,现在只能种玉米了;羊以前吃草,现在开始吃树叶了……用现实说话,而不是空谈绿化、治沙等问题,大大加强了现场感。片中对比蒙太奇的巧妙运用,使观众的情绪更加激烈,如:徐治民老人乘车快到园子塔拉的时候,沿路几乎没树,全是沙漠了,老人望向窗外,此时画面出现的却是一片片绿色的树林,那是原来的园子塔拉。老人的想象与现实想成了鲜明对比,这样对比蒙太奇的使用,使冲突更加剧烈,观众更能体会到徐治民老人的心情,增强了现场感。

总之,这部电视片用了多种手法将观众带到片中去,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耳朵听,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自己的心去感受,身临其境的体会“绿色”主题。

上一篇:老舍话剧中隐性否定表达形式使用分析 下一篇:阿尔贝蒂的绘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