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及启示分析

时间:2022-09-13 09:38:25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及启示分析

摘要:会计在客观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同时,还具有经济后果性,能够影响到不同主体的经济利益。而我国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还不高。准则制定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让利益相关者能够充分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之中,这是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根本前提。

关键词: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DF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196-01

1 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简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准则是言论、行动所依据的原则。具体到会计准则,会计准则(accountingstandards)是执行会计实务所应当遵循的标准和评价、认定会计实务的基本依据。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实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且构成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是最早开始制定会计准则的国家。在20世纪初。美国各企业的会计处理是相当随意的,企业的会计程序方法及其报表提供的内容仍取决于管理当局的意愿或审计师的不同意见。真正开始会计准则的制定源于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场危机严重破坏了美国的经济,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被归咎于证券市场上投机诈骗盛行,企业财务报表严重失实。大危机过后,美国政府被迫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1933年和1934年,美国国会相继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企业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而SEC又将这一权限转授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公认会计原则就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2 会计准则制定:信息中立Vs经济后果

高质量会计规则是会计信息具备高质量特征的基础,而会计规则的制定目标是形成高质量会计规则的根本性决定因索。会计学界在会计准则制定目标方面存在着“信息中立”与“经济后果”之争,并且至今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

“信息中立”观念的提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学者们认为,会计原则是“检验实务的标准和改良未来实务的指南”,是“有序、系统、内在一致的,应能与可观察的客观事物相吻合,它们应该是不受个人左右的、无偏见的。”(Patonand Littleton,1940)这便是“信息中立”的观念,即会计信息应该与所反映的客观经济事实的价值运动相一致。不带有任何的个人偏见。1980年,FASB在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中立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构成内容,并指出“中立性”是指“报告的信息不带有预定目标或导致特定行为模式的偏见”。世界各国研究和制定财务经概念框架,建立一个连贯、协调和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也是为了达到信息中立的目的。自从“信息中立”的观点被提出以来,一直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经济后果”作为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一个实质性问题,是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开始的,它指的是“财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的影响”(Zeff,1978)。这样,会计信息并不是抽象的数字,这些数字还代表了一定的经济意义。不同的会计准则将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不同主体的经济利益,它将使一部分人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受损,企业利益相关者“寻求的是从公布报告内容的经济后果中扩大自己的利益(Zeff,1978)”。而Scott则认为,经济后果是指这样一种观念:尽管存在着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启示,会计政策的选择仍会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Scott,2000)。

“经济后果”问题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于会计的认识。会计不是绝对中立的,它可能会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由于会计准则涉及不同集团或人士的利益,财务报告的相关利益团体纷纷对会计准则制定者施加影响,借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虽然准则制定者试图制定如实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会计准则。但是无法排除来自个方面利益集团的干扰和压力。

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之一。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早期,一些银行家指责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金融危机的“帮凶”。面对飞流直下的股价,许多银行家抱怨现行会计准则,需要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反应在财务报表中,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记,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目前受打压的价格反映不了这些资产的长期价值或真实价值。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由于通货膨胀的盛行,理论界对此的批评由来已久,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提出了更严重的考验。近五六年来,FASB特别关注并连续不断地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并于2006年9月专门出台了第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Fair Value Measurements》,简称SFASl57)。采用公允价值能及时反映了资产的价值,公允价值信息能提供比历史财务信息更相关,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但在政界和金融界的强大压力下,会计界虽然仍继续坚持公允价值计量规则。但也不得不改变一向强硬不妥协立场。

针对美国将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挂钩的做法,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2009年5月15日表示,会计准则反映客观事实,公允价值计量不是金融危机的原因。因此。中国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重分类规定均不做调整。

“信息中立”是会计价值的根本所在,而“经济后果”则是会计的固有特征,两者不是绝对地相对立。如果因特定“经济后果”而改变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标准,它必定是对“信息中立”的损害;而在会计报告上,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不同信息需求,使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他们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但会计信息本身仍然是中立的(刘小年和吴联生,2004)。

3 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启示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研究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为实现他们的经济后果服务。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契约中的利益不同,决定他们对企业的关注也有所差别,当然他们对企业的关注也有所差别,即使是同一类的利益相关者,不同个体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会不同。围绕提高会计准则质量这一重要目标。立足我国的会计环境,进一步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的公正性、公开性和民主化程度,在借鉴国外准则制定机构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1)在坚持财政部作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利用民间团体的技术力量,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中应吸收如注册会计师、企业、学术界等各方面的人士,

(2)畅通修改意见的反馈渠道,加强准则制定机构与社会各界的沟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的认识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化程度必然会越来越高。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准则制定机构和社会各界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

财务会计准则是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的,而且仍处于演进之中。这要求我们要时刻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敏锐观察新出现的经济现象,这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才能及时地提出会计对策,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充分发挥会计和会计准则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上一篇:论企业税收筹划 下一篇: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