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视角下三农问题与农村发展思路探索

时间:2022-09-13 08:53:53

和谐视角下三农问题与农村发展思路探索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是城乡二元经济,农村消费条件不充分,市场发育不完全。在占全国总人口63.8%,户数占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基础设施不足是限制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实现其消费意愿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地区将会很快出现一个家用电器的消费高潮,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将不再有过剩的生产能力。水、电等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后,农村地区还会自发地掀起厨房革命、厕所革命等和改善生活质量有关的建设高潮,把许多制造业现存的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更为明显。这类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所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农村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通过加强农村与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启动农村的消费市场,拉动内需,促使国民经济恢复健康、快速、持续的增长。农村劳动力才有机会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进而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因此,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启动国内需求、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当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政策。

二、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缩小地区差距

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所要克服的难点之一,关于此点,建立全国的统一大市场是关键。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也将有利于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政府将经济工作的重心由参与和直接干预生产经营转向培育市场,通过为农民保护产权,活络市场,替农民创造一个能节约交易费用、能开展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不仅政府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而且调控的面也大大拓宽了。首先,就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来说,市场交易的硬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跨地区的商品和要素流通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些体系建设的一次性投资、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都很大。从表面上看,商品交易是商品从一个所有者转移到另一个所有者手中,而货币则和商品成反方向的流动。但是,商品交易的本质是所有权的交换,所以只有在所有权界定清楚、交易的合同得到法律的保障的情况下商品交易才能顺利进行。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流通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实际上是对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所有权的直接侵犯,不仅使农产品在地区之间调剂余缺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使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比较优势的发挥遇到很大的障碍。以法律的方式界定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所有权,以法律的方式来保障所有权和交易合同,也是政府在发育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流通方面无可旁贷的责任。其次,市场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的盲目性造成的。信息越充分,生产决策就越准确,市场的风险就越小。而且消费和需求结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准确预测的。但收集和处理这方面信息的外部效应很大,即一方面它的一次性投资很大,另一方面所得信息又可以以供给的边际成本为零的方式让众多农民分享。政府在这方面应发挥积极的作用,透过各种渠道商情预报,指导农业生产,以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风险。

三、加速科技创新,增强竞争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经济未来快速的增长,对农业将产生两个挑战:一是在农村就业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我国的农业能否生产足够多的粮食来养活自己;二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能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使农业结构调整能够伴随经济增长顺利进行。根据历史经验和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一般认为粮食产量增长能够超出人口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提高单产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加农业投入;二是技术进步。但是如果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增加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会下降,这一途径潜力有限。所以,满足我国粮食需求的增加主要必须依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和与进口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加快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将我国农业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政府需要做的是出面组织建立和执行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标准体系,为广大农民和农产品市场经营者树立明确的努力方向。

四、创造就业机会,加速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非农产业大发展,能够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比重和数量。上述机制是务农农民的收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前提,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三农”之外的非农产业的发展。一国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产品的成本,成本越低的产业竞争力自然就越强。而一个产业的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利用了本国的比较优势。我国现阶段的要素禀赋是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因此,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产业区段具有劳动力密集的特征。如果我们举全国之力发展资金密集型的大企业,必然需要继续人为压低资本价格,并采取种种行政措施保护资本密集型企业免受市场竞争挤压,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无法完成,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出现种种困难而“欲速不达”。我国现阶段最具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保证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应该成为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所以发展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措施。中小企业以民营经济居多,在技术选择上比较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够创造出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出口,因此对实现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为了加快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正确的政策选择;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努力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加快发展是基础,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只有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上一篇:危机管理对骨科病房管理影响探索 下一篇:剖析电影中钢琴音乐的美学特点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