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装备工业企业竞争力战略研究

时间:2022-09-13 08:13:04

西部装备工业企业竞争力战略研究

前不久,受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经济社会组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西部地区大型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对陕西省、四川省、重庆市特色优势产业及其重点企业进行了访问考察,对于研究西部地区产业现状及竞争力的培育极有助益。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程,西部装备工业几经市场经济洗礼,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能力。在重大电力装备、重型工程机械装备、汽车摩托车制造、数控机床及数字智能型仪器仪表等行业,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有利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市场化步伐迟滞,东西部差距明显拉大,工业企业包袱沉重。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对西部装备制造企业的判断和认识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短期性,即从消极方面入手的多,将这些三线企业、国有企业视为包袱,或者作为东部经济的辅助或补充部分来考虑,却没有从积极的发展战略的角度,仔细研究西部的状况和未来。所以分析西部制造企业的现状寻找解决途径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对西部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意义进行再认识,并强调其战略地位。这种战略地位集中表现在:

第一,对推进国家战略发挥重要意义。西部装备工业有着较完整的布局,像重型机械制造、大型电站设备制造以及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分布,像数控机床企业的分布,还有内燃机企业及齿轮箱等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分布,以及汽车、摩托车与工程机械的格局,其中不乏国内领先甚至世界先进的企业或研制能力。从目前我们选择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考虑,西部装备制造企业较集中的陕西、四川、重庆等地,科技资源丰富,活动指数在全国的排位并不低。所以在“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这些国家重点投入,经过几十年培育的战略型企业,在今天对于国家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对区域振兴战略发挥带动意义。从发展规律上看,“嵌入式”企业最终还是要延长产业链条,带动整个地区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集群的形成。西部装备制造企业往往为国有企业、军工企业或央企,通常它们的高精尖技术直接服务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和军工领域,难以在当地形成扩散效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所以一旦在打通企业与区域创新系统上做文章,装备制造工业将成为西部开发的一大支柱产业。

第三,对产业发展战略发挥决定意义。西部装备制造企业中,不乏行业排头兵企业,如东电、二重、西电、特变电工、陕鼓、重齿、柳工、玉柴等等,这些企业在各自行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体制及地域等因素束缚,这些企业还不能完全但当引领行业、抢占国际制高点的重任,而从竞争形势分析,中国装备工业亟需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

由于西部装备制造企业的特殊身世,以及企业形成、发展受计划体制的作用和影响,与完全从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有着很大的差别。从结构上分析,有如下特点。

首先,这些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做电站设备的企业不生产输变电产品,缺少产业链的延伸。更不做系统控制的研制,相比之下国际同类跨国公司的产品链便丰富得多,市场也广阔得多。

其次,这些企业业务结构单一,单纯的制造业务,缺少两端业务延伸。主要产值还是来自单纯的制造业务,缺少成熟的“微笑曲线”的高附加值两端业务。而在GE这样的跨国公司的业务链上,整机和零部件的制造业务占总业务的比率已经很小了。

第三,配套体系不完整,缺少本地工业的协作辅助关系。这些企业配套体系不完整,当地的协作辅助条件差,主机厂或自成体系,或孤悬塞外,缺少完善的产业链和关联度紧密的分工协作环境,无法获得产业内的交易成本优势和外部竞争优势。

第四,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这些企业国际化程度低。表现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份额低;参与国际竞争的形式单一;从研发到销售的业务流程国际化程度较低等。

在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因历史或结构特点带来的先天缺陷之后,我们还需认识到制约西部发展的一些共同因素,归纳起来有七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产品结构、业务结构与企业的发展特点不相适应。

以生产工艺为核心,形成产品体系,形成了产品高度集中,各自主营业务集中在单一领域内,缺乏多元化发展能力。而国外跨国公司多为产品多元化程度很高的企业。

国外跨国公司已经形成技术研发、系统设计、采购、生产制造、安装调试、销售、维修、工程总承包,乃至金融服务等一整套完整的业务体系。而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业务领域单一,主要是制造业务,研发、设计、营销、服务能力相对较差,这与目前重大装备企业技术含量高,产业牵动大,市场变化快的特点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加快其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走成套化、产业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效益水平偏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西部一批中央直管或省市主管大型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重大装备工业的国宝级企业或行业排头兵企业。但是长期以来,企业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其社会效益。长期的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动摇了企业的社会地位。因此,这些企业必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营机制,积极探索一条“效益型”发展的路子。

第三,陈旧的组织体系与变化的市场环境不相适应。长期以来,这些大国企一直沿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强调以生产制造为核心,建立高度一体化的“大而全”的组织体系,在资源配置上,重生产、轻研发和营销,属典型的“橄榄型”的组织特征。这种陈旧的组织体系,由于生产组织环节过多,生产周期过长,在制品和备品备料的资金占用过大,易于造成资金周转率低,按期交货困难,以及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滞后等问题。

第四,封闭的资源配置与企业的发展速度不相适应。长期以来,在资源配置的方式上,这些企业一直以自我发展为主而忽视对外部资源的开放整合。

第五,僵化的经营机制与企业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西部的装备工业企业大多是老牌的国有企业,一直存在着“社会责任感较强、经济责任感较弱、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较弱”等倾向,以市场为导向,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机制尚未形成。

第六,沉重的社会负担与激烈的竞争环境不相适应。这些国企长期存在着冗员多、债务负担重、社会职能多等问题,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企业办社会职能难以彻底有效的剥离,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的工作明显落后于同行企业。

第七,粗放型的管理水平与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不相适应。企业管理工作仍停留在经验管理的阶段,管理模式固化,缺乏管理创新,同时基础管理薄弱,成本管理不实,以生产制造为中心的执行职能较强,而以研究、分析、策划为中心的参谋职能缺位。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水平与以“专业化、科学化、信息化”为基础的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相差甚远。

从以上分析可知,具有较强的生产制造体系是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经过长期技改投资,以及对技术、人才、经验长期的积累,形成了较强及较完备的制造体系。而系统集成能力是国外跨国公司的核心能力,国外跨国公司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以产品营销为主的经营模式,采用以工程总承包、技术总负责或设备总成套为主,结合技术转让,本地化生产等方式,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系统集成能力是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竞争能力的薄弱环节,要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核心在于提高装备制造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

上面分析了西部(我国)装备类国有企业的困境和弱点,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可表述为:进一步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国家保持控制力的产权多元化,尽早卸债务人员包袱);加快推进产业或企业重组。加强合作、有序竞争;增强研发能力与合理配置研发资源;以及增强营销、系统集成(工程承包)能力。整合应该在中央引导下,以资产为纽带推进,以市场导向为基本原则(不是拉郎配,而是父母之命,促进恋爱),其中要总结鞍本联合、东北特钢重组的成功经验和不足的教训,化解整合的种种制度因素。

我们认为,按照企业重组的目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四种重组模式:

一是合并同类项重组。这类重组属于“横向联合”方式。实践证明,行业经过充分竞争,必然要走向资源的整合。通过同行业资源的整合,可在短期内实现规模的扩张。鉴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集中度低、竞争过于激烈的现象,推进这类重组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十分必要。

二是延伸产业链重组。这类重组属于“纵向联合”方式,其特点是沿技术路线、产业链条上下扩张,形成产业巨头。国外跨国公司无不是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和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产业链存在先天缺陷,产业链不完整。因此,要逐步延伸,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是多元化重组。这类重组属于“混合重组”方式,是当代世界综合性大公司通常继“横向联合”、“纵向联合”之后采取的扩大产业范围的重组方式,通过强强联合集中资源优势,增强资产与产品的联系和契合力、品牌的凝聚力,以形成多个业务盈利点的支撑的业务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产业结构单一,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多元化很重要。装备市场的需求波动大,多元化经营能够有效的应对装备市场的潜在危机。

四是区域性重组。这类重组是在同地域范围的企业重组,属于多元化重组的一种。其特点是将技术相通、产品相近、配套性强的企业,按照同地域原则进行重组,扩大规模,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优势互补。

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投资布局,提供了可以按东部和西部分别重组的条件。

以上四种企业重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界限并非划得很清楚,一段时期内不排除综合运用,交叉重组。

按照企业重组的途径不同,大体分为两种途径:

一是整体重组。这种重组方式主要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思路,先选定或者组建一个具有很强战略控制能力的母公司,然后将装备制造企业及完善产业链所需的其他企业和科研院所分阶段、分步骤整合进母公司之中。采取整体重组的优点是可以迅速形成行业主导地位,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较大,重组的效果比较明显;其缺点是重组涉及面广,协调要求高,难度大,对原有企业的冲击较大,不利于企业的稳定。

二是分步重组。这种重组方式主要按照先局部后整体的思路,将装备制造企业按照产业链或者区域的重组模式整合成若干大型企业,随后在做强产业的基础上,再通过联合重组组成大集团。采取分步重组的优点是对重组实施的条件要求不高,重组的风险不会集中,重组的效果可以逐步显现;其缺点是重组进程缓慢,外部资源有可能被其他企业优先重组。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西部地区是我国资源能源工业、重大装备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现大部分地方国企和部分中央国企的改制工作已完成,主辅分离、分离企业办社会移交地方的工作正在进行,但尚有阻力。企业机制不活;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改制中企业办社会职能难以剥离(如消防、卫生所、幼儿园等地方不要);企业管理水平粗放等问题都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战略性调整重组步伐,创新经营模式,实现做大做强。

二是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西部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出路,在于为特色产业重点企业做配套服务,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经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重视产业集群模式,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培育和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形成经济主体的低成本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一般产业集群区域汇聚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这样对区域内企业技术创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使西部成长出更多的像陕鼓这样的具优良服务功能的重大装备企业。

三是对西部重点行业和企业,工业城市,享受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增值税政策。纳入国家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国家试点的八个行业)。

四是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特色优势产业,落实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政策、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政策。在重工业领域,国家可鼓励民营企业以股权投资形式参与国有大企业的体制改革。

五是鉴于西部地区开发的现实情况,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应有所区别对待,对西部重大能源、资源开发、高新技术项目的审批、资金、土地以及配套条件(供电、铁路运输),给以优先的安排。

六是要尽快落实“60条”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政策,国家加强对各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数据库建立、标准的研发制定的投入和组织。政府采购优先考虑西部有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对西部地区单位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给以一定照顾,企业提升关键技术能力需进口的技术设备给以适当放宽。改进对企业领导的考核标准,不仅看当期利润,还应考虑培育自主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

七是从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建立统一市场出发,适时出台西部开发的法律法规。

加快《中国西部开发法》立法进程,把国家西部开发战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制定《西部资源战略储备法》,建立国家西部资源战略储备基金制度,建立西部开发中储备基金组织、区域各级政府、投资者等事权划分、风险防范与协调机制,以及建立各级政府、投资业主、当地原住民的利益形成、分享和保护机制,对稀有矿产资源、水源、森林、珍稀动植物等特色资源战略储备区给予专项财政补贴。有计划地动用国家储备战略准备金出让和回购道路收费权、矿产权、林权、水权等。

出台《西部开发区域经济合作法》。加快建立西部统一市场,协调开发时序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跨区域特色资源的有序开发与流通,区域内道路、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治理等的专项管护准备金和营运财政补助政策。

出台《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制定有关的扶持政策。如专项退税、环保、运输等补贴政策,引导发达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

(报告执笔:张晓文、杨青、高梁、王建梅)

上一篇: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扎... 下一篇:我国尿素工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