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合理探究,体现主体意识

时间:2022-09-13 11:37:56

创设情境,合理探究,体现主体意识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例的进行中,自始至终都有数学活动,不仅有大量的行为参与,更有认知参与与情感参与.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合理探究 主体意识

前几天,我听了一节公开课――《向量的加法》,听完之后很有感触.下面将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1.课例设计简介

环节一:复习向量的概念和表示.

环节二:创设情境,直观感受,引入新课.

(通过举出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结合PPT动画引导学生观察)

环节三:提出问题,实践探究.

问题1:位移求和时,两次位移有什么关系?如何作出它们的和位移?

(让学生体验整个求解过程,展示学生答案,并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自己的解答过程,教师点评和总结.)

环节四:类比联想,总结概括.

(类比物理的知识,结合具体案例,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出向量加法的运算法则.)

环节五:回归生活,发现数学.

问题:想想你遇到过可以用向量加法来解释的生活现象吗?

(学生分组讨论,踊跃回答,教师点评,并用PPT动画和学生一起分享身边常见的例子.)

环节六:类比联想,探究性质.

(引导学生由实数的运算性质猜想向量加法的性质,让学生自主选择证明猜想的方法,落实证明过程,展示学生部分成果,和学生共同完成向量加法结合律的证明.)

环节七:学习应用,深化认知.

(给出相应的练习,先由学生思考,再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

环节八:课堂总结.(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教学设计思想上的特色

2.1经历了概念形成的过程

这节课的基本内容是向量的加法,本课例从具体实例出发,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中,用类比归纳的方法得出了向量加法的法则,再从实数的运算律类比归纳出向量加法的运算律,努力使教学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2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创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课例的进行中,自始至终都有数学活动,不仅有大量的行为参与,更有认知参与与情感参与,不仅例题练习有数学思维的投入,概念形成的过程也有数学思维的投入.在此过程中既使用了合理推理,又用到了逻辑推理,构成了一个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

2.3实现教学媒体与内容的有效整合

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做到及时高效是关键,需要教者的智慧与精心设计.本课例大量利用PPT动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媒体与教学内容有效整合,而不只是代替板书.

3.教材处理上的特色

向量作为近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链接代数和几何的重要功能.本课例是学生第一次尝试探究向量,所以教者更多地让学生自己由物理模型的位移类比探究向量.

3.1重视向量加法的概念形成

这一过程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主要指现实情景案例与位移,实数等材料.

第二阶段:分化本质属性阶段.

从共同属性中抽象出结构上的本质属性.

第三阶段:概括形成定义阶段.

根据从共同属性中抽象出的本质属性,给概念下定义.

第四阶段:论证阶段.

对所得到的法则和规律进行证明.

第五阶段:应用与强化阶段.

这主要表现为两组练习.

3.2明确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性质都决定了应该把“向量加法的概念与性质”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在于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呢?

如果直接给出很容易,则未必能建构起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实质联系,所以教者从具体的实例出发,类比学生以前学过的物理知识,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究,证明,经历概念的本质特征和概念的提炼过程及验证过程,可以说,整堂课都是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展开的.

4.学情把握上的特色

4.1对高一学生思维发展的准确定位

(1)高一学生还保留着好动和好奇的特点,所以,课例一开头,教者就让学生观察了关于两岸航行的问题,并在课例中设计了猴子过河的动画,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高一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观察力,据此,课例从观察具体案例到观察图像,对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和概括性等都提出了要求.

(3)高一学生的思维能力正由形象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转变,能够用类比、假设、猜想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就为课例从具体到抽象,从粗糙到严谨的概念形成准备了思维的基础.

4.2对高一学生认知基础的情形认识

从课例的处理看,教者知道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有以下两点可以作为建构新知识的认知基础.

(1)物理中位移问题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2)实数加法的运算律――交换律和结合律.

5.教学目标上的特色

现在说到教学目标,都是指三维目标,从本节课的教学实际看,教学目标是非常明确的,真正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5.1知识与技能

理解向量加法的定义,法则和运算律,经历法则的提炼过程.

5.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了从物理中的位移的加法到数学中向量的加法的概念的形成;

(2)经历了从实数的运算律到向量的加法的运算律的猜想与证明;

(3)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类比思想等;

(4)发展数学理性思维(从观察,归纳到概括,论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探究,协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文化,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凸现着教师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的结果,这种要求必须非常明确,便于学生达成.

本节课教师始终扮演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是一堂充满思维发散的开放型课,教师不把问题攥在自己手上,追问自然,有理有据,步步逼近,使学生发言踊跃,有成就感,使学生思维逐渐精确,渐臻完善,充分显露解决问题从繁琐到优化的科学过程,同时,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议论与互动中得到自然有效的合理收敛.整堂课中思想方法是自然产生与发展的,使学生懂得数学史自然而又严谨的科学思想.教师善于发挥评价效能,以表扬,赞许,鼓掌,微笑,点头等情感语言与肢体动作,激励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展示自我.

本节课是一堂真正体现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理念的优质课,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

上一篇:对农村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感悟 下一篇: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大英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