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热末路狂奔

时间:2022-09-13 11:37:41

基金热末路狂奔

上市公司作为融资主体吃掉了中国新兴投资者们的头啖汤,这不提也罢;机构庄家榨干了投资者的血汗坊间多有论说,这里也可以按下不表,必须一提的是近年兴起的基金热。

首先是捉襟见肘的业绩与天花乱坠的路演之间形成的反差让人头晕目眩,以2004年二季度的国产基金业绩为例,11只股票型基金平均回报率为-13.21%;33只配置型基金平均回报率为-11.22%;11只债券型基金平均回报率为-3.76%;1只保本基金的回报率为-4.09%;54只封闭式基金以净值为基础计算的平均回报率为-13.95%。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平均回报率”,并不排除少数基金具有良好的业绩。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因为在美国这样所谓市场成熟的国度里,偶尔有基金能跑赢指数也会吹上半年,而且赢面最多不过十之二三,完全符合著名的帕累托法则,或者说七亏二平一赚这样的定律同样适用于基金机构。这是一个基本定势,亏损是正常的,赢利才奇怪了。

问题不是出在业绩上,是在对预期前景的描述。比如某基金在公告中称用大型计算机模拟了200万次,按照他们的投资模式最差一年也会有百分之六七的回报率。一年过去了,我想冲着这一优秀远景而投资的投资者们,应该很快就会听到这样的专业解释:这个市场出现了第二百万零一种可能性了。因此,类似这样的基金募股说明书可谓是射向投资者的第一发子弹。

如果用一个偏激一点的比喻,投资者与经纪人的关系就好比是鱼和猫的关系。

水里的鱼看到猫来到河边,非常戒备,让猫快点走开,猫花言巧语地描绘外面池塘的风景和食物。鱼听了自然很动心,就反问道,我才不信会有那么好呢?猫居高临下地说道,信不信由你,如果你愿意过去我可以帮你,但我绝不会勉强你。于是,相信了猫的鱼信任地躺进了猫的嘴里。没走几步,猫开始吃鱼,垂死的鱼发出了最后的天问:你不是说好了不伤害我的吗?猫回答说:我本心是不想吃掉你的,可是,食物链就是这样构成的,我不吃你还能吃什么呢?这正是某些基金经理们对投资者射出的第二发子弹。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近期披露的基金经理薪酬调查中可见一斑。以无脸见公婆的业绩为背景居然还有脸拿到近乎于美国总统的高薪,平均年薪37万元人民币,多者可达数百万元人民币。事实上这与华尔街上那些投资者狙击手们数百万美元的年薪相比还差得远呢,如摩根士坦利一个固定资产收益部一年就可以赚取7000万美元的佣金收入,中国的同道不过小巫罢了。

投资者为什么明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事实上这从头至尾就是一场心理博弈,就像猫不能下到水里去捞鱼一样,如果投资者不下叉也不会成为机构们狙击的目标。真正射中投资者的子弹其实是他们自己的本性。

首先是贪婪。总希望能不劳而获取得高收益,这在经济学里是不成立的,在生活中在任何领域都是不成立的。收获必然与付出双生,收益必然与风险共存,亘古不变。

其次是轻信甚至迷信,以为只要是专业人士就一定会比自己做得更好,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统计表明,所谓的专业人士,特别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赢家最多也不过10%,这也正是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以及格雷厄姆们得以成为投资大师的原因所在,事实上他们的长期平均投资回报率并不很高,多数平均都在20%上下。

也许专业的经济模型可能会让你生出景仰之心,但更专业的人士会告诉你这个市场是不可能用一个模型解决问题的。模型通常是无知或者无能的遮羞布。《华尔街日报》著名财经记者罗格就记录了一群曾经万众瞩目的天才――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那些博士级甚至还包括两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操刀的基金一度达到1300多亿美元的资产规模,他们用他们的模型创造了一度回报率可以媲美巴菲特的业绩,但在第5年,市场与他们开了一个致命的玩笑,在上千种投资组合里几乎同时出现亏损,完全无法用组合来对冲风险,特别是他们重注押下的卢布多头仓位,他们的模型显示最多一个月可能会有4500万美元的亏损,而事实上差不多有半年时间几乎连续每天亏损都超过这个数值,仅半年时间,公司实际上就到了破产的边缘,好在美联储出面救市,最终才被其他几家如高盛等大银行接管,避免了一场或有的金融危机。没有人能战胜市场,也没有任何模型能战胜市场,只要这个市场存在一天,就会有你想不到的可能性存在。甚至专业人士认为1%概率的意外事件通常都会100%地发生,这就是市场。

最后是恐惧,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我们曾经失败过,等到真的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无法分辨进而主动拒绝。事实上,中国股市年均波动50%多,这一幅度较诸美国在内的任何市场都要高出至少一倍,这里面的确存在很多机会。但因为我们自己缺少识别的慧眼,只能把命运绑在别人的战车上,一切判断都基于情感判断而非价值判断,一旦恐惧心理发作,有过亏损教训之后立即畏手畏脚,自然只能永无翻身之日。比如一个简单的游戏,如果硬币掷出正面赢50,掷出背面赢100,你愿不愿意参与?我以此问过很多朋友,他们都认为风险太高而拒绝了,事实上如果你一直赌反面,这是一个必赢的游戏,而且坚持的时间越长,赢面就越大,因为收益与风险比为二比一,而出现几率却是一对一,可谓稳操胜券,但我们因为缺少深入了解却把机会当成风险,所以,投资者终究只能是投资者。

所以,我以为投资者是救不了的,一资者倒下,一代新的投资者还会再来。

作者简介:老漠,原名张凤春,专栏作家,深圳华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上一篇:商法变局下的企业生存法则 下一篇:中国商法世纪大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