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十年

时间:2022-09-13 07:59:15

中国“中等发达国家”目标的实现,需要以“一亿中流”为代表的各阶层的努力。

2010年1月23日,由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共同主办,以表彰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为目的的“2009中国经济高峰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颁奖会上,百余名各个领域的新闻人物、创新人物和杰出的企业家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他们之中,既有白手起家、十年如一日地热衷慈善的“煤老板”石嘴山市大榆树沟煤炭董事长陈逢干,也有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的女企业主莲生源投资的许嫦蓉;既有首家从“由国转民”的纺织业的成功典型江苏华宝集团董事长朱福群,也有典型的徽商代表郜氏实业的董事长郜银河……,在颇不平凡的2009年,他们因在各自领域的出类拔萃,而戴上了或创新或杰出的桂冠。

2009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这一年,中国权威媒体的经济类评选异彩纷呈,评选结果在岁末之际纷纷出炉。事实上,不仅中国的媒体将关注点放在中国的各阶层和各领域,世界的主流媒体的放大镜也早对准了中国。这里的成绩和缺点,都会及时地见诸西方媒体的影像和报端。

在2009年度的最后一期《时代周刊》封面上,赫然出现了中国工人的照片。《时代周刊》将中国工人评为该刊年度人物的第三名,给出的理由是他们使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是理所应当的功臣。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对于工人群体的本身还是其贡献的大小,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和中国比肩。《时代周刊》注意到了这一点。

我们注意到,因为评选标准的不同,使众多各个领域的经济人物渐进历史的舞台。曾经,他们或者默默无闻地耕耘在工厂和企业的深处,或者行进在与国际接轨的走出去的路上。直至被发现。

反观2009年中国经济高峰论坛,即第七届中国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他们看重的又是什么?以什么标准发掘出这些建国60周年的伟大时刻所涌现的百余经济精英?

他们给出的答案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财富效应和创新因子,这些因素使他们在数百人中脱颖而出。与以往其他的经济类评选相比,中国经济人物征评活动组委会考量的,已不再是因企业规模而论英雄,不再雷同而单纯地去追求过高的新闻曝光率。他们所关注的,是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以及那些从未被注意的微观细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60周年,一个特别的奖项也为之设立:“新中国60年经济之星年度人物大奖”。获得这一殊荣的,分别是首钢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亮、红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周海江三人。

这是三个颇为典型的经济人物。一个是在首都建设中沉着应对整体搬迁这一历史挑战的800万吨钢铁企业的掌舵者,一个是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奠基石之交通行业的掌门人,一个是金融危机中逆流而上、稳步增长的民营企业主。

是的,力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激烈竞争下舍我其谁的霸气,和危机面前迎难而进的雄心,是衡量这些佼佼者的客观标准。

回想2008年的时候,无论哪类经济评选,都会提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起伏跌宕的精英人物,如吴仁宝、年广久这样的改革先锋派,柳传志和张瑞敏这样的企业常青树,马云、丁磊这样的引领信息产业潮流的生力军。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时候,他们成为后人按图索骥地认知特定经济时点的关键人物。

对于历史回溯和铭记的本身,也终将成为历史。吴晓波在2008年之前出版了《激荡三十年》,使不了解中国企业及其历史的人多了一个触及历史的路径。到了2009年,吴晓波溯流而上,出版了中国百年经济史《跌荡一百年》。通过这百余年的经济变革和企业成长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危机、战争、建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过程的演绎。

如果忽略个中的历史细节,经济的飞跃给人之感觉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大历史的魅力,让你觉得这是大势所趋。于是,困难的克服与过程的缓慢都不在话下。

至于2009年,令所有中国人民无比自豪的一件事情,莫过于国庆大阅兵。而更令人欣慰的,则是中国经济的成功“保八”和控制通胀率低于百分之三的实现。

最好的繁荣,是以经济基础为根本的各项事业的繁荣。这早就成为定理,毋庸置疑。在经济人物评选结果宣布的同时,伴随的是2009年中国的十大经济新闻。其中,保八成功、创业板成功推出、信贷井喷、汽车产销世界第一等十大新闻在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关注下脱颖而出。

事实上,中国的大新闻等同于世界的大新闻。中国发展的背后,是无数双世界的眼睛。尤其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的2009年,国际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高于以往的任何一年。而现在,所有的目光又都聚焦在2010年的中国身上。

著名的历史学家,《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一直倾向于以大历史的观点看待世界,他认为小事件中往往能看出大道理,能够窥见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同时,时间的定点、人物与时势之间的交互等等,都是决定历史方向的关键因素。

用这种大历史的观点,看待中国经济的起承转合,同样合理。回眸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几个重要年份就常被这样关注。

在2009年第六届中国经济高峰论坛举办的时候,其视角和诸多媒体关注的一样,是以三十年改革开放为契机的。

2009年,则是名副其实的总结时刻,承前启后。这个时侯,我们可以回想一下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重要时刻,可以汲取1958年时那如今仍然振聋发聩的教训,也可以重温1978年前后能预知今天的某些迹象……

历史,并非不可预测。熟谙其内在规律的智者,往往能提前洞见未来的春江水暖。

早在2003年的时候,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堂上引用另一个经济学家的话,将中国经济描述为“没有温度的高烧”。并且预言,在2006年至2010年间,中国经济将面临危机。

如今思量吴敬琏的话,言犹在耳。危机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一起,迅疾发生。无论是吴敬琏总结的房地产过热,还是资本市场的泡沫,都成为加速危机产生的理由。

总结历史的目的不是关注历史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看清未来的方向。无论是对从1870年清朝末期未死将生的时刻至风雨涤净和百业待兴的1977年的一百年,还是从改革开放至中国奥运元年的三十年,总结的目的皆是如此。1978年至2008年中国所取得的成绩,使世界对于中国的期望值日渐放大,使中国人对于自身也不再自满。

看2010年及其以后,我们仍然可以窥得时代的脉搏。在十一五的关键之年和告别世界金融危机重新走向快车道的关键时刻,中国科学院的最新研究报告给出了未来三十年的趋势: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比预期将提前十年时间。

如果按照历史学家黄仁宇看待大历史的观点,2010年同样是一个并不重要的年份。但是,中国向中等发达国家的迈进的征程,却可能从此时出发。

老调重弹,实现这样的一个宏伟目标要靠谁?这不是单一的力量可以独自实现的。不论是入选经济精英的企业家,还是入选《时代周刊》的中国工人,抑或是中央一号文件所着重的“三农”,都是通往未来之路的关键因素。在新的三十年开启的时候,任何代表前进的力量和人物都不该忽略和偏废。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数百年。”在渐行渐近的目标面前,始终是这些先富起来且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们,与后进者共同前行。

上一篇:“后危机时代”的难题 下一篇:2009中国经济十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