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问”到“问”学

时间:2022-09-13 03:55:33

【摘 要】学问:即学习和询问。学生要在学中问,问中学。然而很多学生不敢问,不会问。作为老师多数是教学生如何学,却忽视了教学生如何问。究其原因,很多老师自己也不会问。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些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中心(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问来问去只是在唱“独角戏”的情况,究竟如何才能利用“问”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学“问”到“问”学,本文对此略陈拙见。

【关键词】反思 课堂提问 高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87-03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证明,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教会学生“问”学呢?

一 “问”的设计

《学记》要求教师要善问:“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这就是说,提问是很有讲究的: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只敲小锤,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提问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将难开“金口”,丧失答题的信心。此外,“敲钟”要从容地“敲”,它的声音才能悠扬悦耳;提问要慢慢诱导,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索;提问要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围绕重点;提问要探明学生的疑难点,问到关键处;提问贵在启发,切中学生“愤”“悱”之机,不落俗套。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提问中需要巧妙地设置系列提问。提问本身并没有一套必须遵循的、严格的和固定的规则,但要想成为“善问”的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1.启发性原则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图表、参观或其他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材内容简单但松散,要想办法将松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体验生活”的环节,即要求学生模拟一个“新品推荐会”。教师在幻灯片上给出的背景是:一双新推出的耐克鞋(图片),推广价格是868元,特点:气垫设计符合人体力学,采用环保可降解材质。苏州市场限量60双,独特设计,精湛品质。对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要求全班同学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推销员:为此款新品设计一段广告或广告创意,并做简单介绍。消费者:面对充满诱惑力的广告宣传,你是买还是不买?为什么?

学生对耐克鞋并不陌生,这个环节的设置就是他们生活中的真切体验,于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数分钟后,老师请学生交流,并从他们交流的内容中及时准确地提炼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于是,我们发现,教材所介绍的几种消费心理已在学生的交流中凸显出来,教师很自然地就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此说明,巧妙的课堂提问设计可以使学生把以前所学知识与当课的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第二,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提问可采用矛盾法,在提问中直接引进对立意见,这样更能增强激疑的效果,使学生产生选择的困难,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争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如在讲解矛盾的主次方面时,可提出两个并列的问题写到黑板上:(1)“腐败问题只是党的支流”;(2)“腐败问题已是党的主流”,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再进行引导,效果很好。

第三,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如在教学选修教材“美国的两党制”一课时,我设计了奥巴马作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当选对美国民主政治有何影响?学生课前认真了解,大胆分析,请教其他老师,借助已学过的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写出了自己的政治小论文,很有见地。

2.重点性原则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以问答式进行,也不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要平均用力,尽量做到详略得当,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教学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根所在。只要正确把握根,巧妙设置提问,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的重点上,从而使学生围绕根,理解、掌握全课内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来说,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多提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别:(1)事实的问题;(2)思考分析的问题。事实的问题强调的是对具体知识的回忆,只需要用“是”或“否”来回答。思考的问题往往包括判断、分析、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知识的重新组合等。

有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喜欢针对有关具体事实或知识细节的问题和仅仅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发问,关注的是让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是什么”等书本上有明确答案的具体知识,而很少提出让“为什么”和“怎样做”等鼓励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据研究统计,前一类问题一般要占到2/3,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也较为普遍。这种问题不能形成知识间的组织和结构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养成主动动脑的习惯,也不符合现行高考的要求。

教师经常提一些不需要深入思考、直接从书本上找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对不重要的东西感兴趣,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在知识的概括和结构化上,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不愿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整体的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学生没有从老师身上学习到如何“问”,“问”学也无从谈起。这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必须注意避免的行为和后果。

第二,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材的难点学生一般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阐明教材重点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以提问的方式交代清楚攻克难关的突破口,进而循循善诱,步步为营,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攻克难关。如在讲到《思想政治》必修二的时候,在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互统一,就可以就3·14拉萨烧事件谈谈这些破坏分子的行为错在哪里?青少年应怎么看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我们有没有绝对的自由?通过这些问题的创设,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层次性原则

第一,“问”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学习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即所谓的“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要求好、中、差兼顾,设计出可供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学生回答的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即设计出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等多层次的问题。这样,可使全班学生人人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当然,若运用不好会使部分学生思想分散,蒙头转向,无所适从,影响课堂效果。据有经验的老教师传授,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以全班1/3~2/3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难到易的小问题。同时,也要力戒简单提问。

在讲必修一“依法纳税”时,我出示了本地2011年税收收入118.66亿元和财政收入138亿元的数据,设计三个问题:(1)138亿元和118.66亿元之间有什么关系?说明什么?(2)为什么要征收118.66亿元的税收?(3)118.66亿元谁去征收?能不能再多征收点?因为是自己家乡的材料,学生十分感兴趣,问题由浅入深且容易理解,他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二,“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学生都存在着性格差异,都有反应快慢,理解力有强弱之分;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善于表现自己、有的默默无闻。对于前者往往是老师提问的对象,而后者老师往往不愿提问。提问后者怕影响课堂教学,因为前者回答又快又准,而后者即使叫起来回答得也吞吞吐吐。其实不然,若不叫后者弄明白,这节课就如夹生饭,这就要求课堂要面向每一个学生,问题要因人而问、因人而提,讲究策略,需要谁回答就叫谁。问题提出后,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对于前者,要提醒他们注意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对于后者,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给他们鼓励,如“别着急,想一想再说!”“我相信你能回答好!”等循循善诱。而不能逼问或批评,以免适得其反。

第三,“问”要注意适时、适度和适量。所谓适时,就是要把握时机。该问则问,不该问就不要问,即要因疑而问。所谓适量,就是在课堂上要有所问,但不能一直问。一直问就是“满堂问”,不仅没能改变传统教法,反而会令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一节课,应精心设计4~5个问题,让学生能通过思考掌握内容,以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 “问”的实施

1.“问”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问题,教学中往往不能顺利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答出正确的答案。

2.“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定学生再提出问题。

3.“问”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学生只有学会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学会“问”学。多问几个为什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问”的评价

“目标、教学和评价”是现代教学观的三要素。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

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知缺陷。

评价的方式包括: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确认;从不同角度转换叙述方式,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归纳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的内容加以评论,对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予以示范;依据学生的回答,联系其材料,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信息,提出新见解;对回答中的错误倾向、模糊认识,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矫正和扩展。

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努力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评价及肯定。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给予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综上所述,问的艺术有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应融合自己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甚至是交叉使用或综合使用,争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张旭东.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技巧[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2]何元秋.谈启发教学中的“问”[J].物理教学探讨,2004(1)

[3]王超良.对政治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7(2)

[4]刘文泉.论政治教学教育合理性提问[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上一篇:温暖人心的师爱 下一篇: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