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活方式营造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

时间:2022-09-13 03:46:35

改善生活方式营造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

摘 要:资源的严重枯竭、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继续走好发展之路。人是生活方式的主体,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基础。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对自身生活方式的管理,才能使社会生活方式沿着一条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营造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134-02

放眼望去,现如今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有品位”的生活。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也比比皆是。在我们享受现代生产方式带给我们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也在现有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被“物化”了,出现了诸多不良社会现象,物质生活逐渐改善,精神生活却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与物质生活的富足相比,精神生活的贫瘠显得尤为醒目而刺眼。

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好的形势下,逐步形成了一个过度消费的群体。过度消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消费方式。过度消费有诸多表现,如人们在购买商品时追求过于豪华精美的包装,人为地不必要地增加家用电器的功能。在发达国家的垃圾站,随处可见还可以使用的各种生活用品、家用电器,乃至汽车本身。这种浪费型的生活方式,大量消耗着地球上的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我们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部分。传统的生活方式过分地注重物质生活方式,而对于我们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视而不见。把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单一地归结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这无异于将人类与动物等同,有悖人类自身的发展。追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对动物似的利己的回归。消费主义偏离了消费的初衷,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仅仅是为了消费而消费,通过不断的消费获得满足感和占有后的,这种强调商品和服务的归属感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心理在作祟。

想要有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善势在必行。

第一,简朴的生活而非奢侈和浪费。

简朴的生活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一种适度消费的生活。简朴的生活就是要保有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能够物尽其用,让每一件物品发挥最大的作用。所谓的简朴,是与奢侈和豪华相对的。奢侈与豪华的生活不一定舒适,过着豪华奢侈生活的人,他们的心灵往往被物欲所主宰,并非看起来那般自在。相反的,简朴的生活却是极其方便舒适。

简朴生活的目的是满足生活基本需要,并且能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来改善生活的质量。一般表现在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用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比如商品在服务种类、质量和数量上的多样化。正因为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才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消费的自由。

为了适应简朴生活的需要,商品的生产不是以豪华、高档为目标,而是以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爱好和个性为宗旨,采用新的技术,投入更多的智慧,制造出具有新鲜样式和格调的新产品。这类新产品虽然有着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投入,但原材料的价值相对较低,所以它并不是以价格的高低来衡量,而是以投入的知识和智慧的价值来衡量。这种为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提供的服务,满足了个性多样化的需求。

第二,以“绿色消费”助力生态化进程。

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日趋严峻,唤起了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伴随着身边各种各样环境问题的出现,公众的环境意识也不断得到提高。于是在消费者进行购物满足消费时,越来越多的人对消费产生了一种新的考量,即物品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是否破坏环境,是否有碍生态保护。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绿色消费的兴起。

“绿色消费”,是指以简朴和健康的生活为目标,在物质消费上偏爱“绿色产品”,在选购产品时即使多花点钱也选择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指它的生产和使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无害,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产品。绿色产品包括生态旅游、生态餐饮、绿色家电、绿色服装等等,其中,发展最早、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要数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指安全、营养、无公害类食品。绿色食品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食品质量概念,它的开发要求原材料的产地必须是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食品原料作物的生长过程必须符合无公害、无污染标准,食品的加工以及运输过程必须遵循无公害的操作规程。因而它不但是绿色食品,更是高质量的食品。现如今,绿色消费、生态消费俨然成为一种新风尚,这种风尚同时引导出一个新的消费市场:绿色市场。在绿色市场上,商品贴以绿色标签或环境标志表示它是绿色产品。

绿色标志由政府部门依据有关环境标准颁发。它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仅对人体健康无害,而且对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都无害或者危害极小。我国早在1993年就已经颁布了中国环境标志图案,开始实施环境标签制度。中国的标志图形中间为青山、绿水、太阳,由10个圆环组成,环环相扣,表示全民参与。整个图案所表达的意义,即“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是有了这个标志,中国的绿色产品才得以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走向了国内外市场。

绿色标志这一制度的实施为绿色产品筑起了一道围墙,保证绿色市场的健康成长,更进一步地改善了世界贸易的大环境,并且通过绿色消费推进了绿色生产。绿色产品愈发广泛地被消费者认可,使得生产商为了占有更大更好的市场,不得不加入到绿色生产的行列里来。为了能够符合环境标准,贴上绿色标签,生产商就需要采用符合生态标准的技术,节能减排。与此同时,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减少废弃物的排出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这既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又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绿色产品,转入绿色生产,扩大了绿色技术的需求。

消费观念的转变,还任重道远,除了加强消费教育,宣传绿色消费的观念,还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与鼓励,并且通过坚持不懈的监管,不断巩固完善绿色消费。

第三,由物质型消费向知识型消费转变。

在过去的消费生活中曾一度以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受为荣耀,而这显然是不符合生态保护的生活方式。在未来的消费生活中,利用和消费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将被认为是符合时代精神的行为,创造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将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知识和智慧含量高的商品将被广泛推广,并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设计、制造和销售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含量较高的企业将会蓬勃发展,具有知识和智慧头脑的人才将更加被重视,受到社会的尊敬。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消费中,最能触动消费者欲望的,不再是豪华和高档的奢侈品,而是具有更多更高知识和智慧含量的商品,所谓的奢侈品,也将最终被知识和智慧含量高的商品所取代。

这种知识型价值观把重心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是单纯地向自然无止境地索取,不以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来定义成功。也就是说,不是以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为途径去满足个人对物质的欲望。这种崇尚知识和智慧的价值观是站在生态环境高度上的价值观,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第四,由过度消费向适度消费转变。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行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要求更多更好符合自身需求的商品,要求过更好更舒适的生活,是无可厚非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然而,在一些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推崇为了消费而消费,而不是为了需要而消费。消费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满足虚荣心,抑或是把消费水平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购买大量远远超出自身需要的奢侈品,频繁地更换生活用品,造成了极其巨大的浪费。

与过度消费相反,适度消费以节俭为特征,而它也并不是刻板地为俭而俭,而是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需求,进行衡量,合理消费,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适度消费是种美德,应该大力提倡。首先,适度消费有利于社会和谐。适度消费要求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表现。只有大家都做到适度消费,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其次,适度消费符合中国国情。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次,适度消费有利于身心健康。从饮食角度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暴饮暴食、高脂肪含量的饮食愈发普遍,恢复饮食的适度消费成为我国公民身心健康的一副良药。最后,适度消费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过度消费的同时必定助长攀比心理等不正之风,更有甚者,为了满足个人过度消费的物质需求,不惜、贪污受贿,严重影响了职业形象,更会造成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五,由崇尚物质向崇尚精神转变。

精神以物质为基础,但高于物质。在生活中,追求精神需要是比追求物质需要更高层次的目标。我们要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构建我们的精神乐园中来。在闲暇时间里,我们可以多读书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聆听或者学习音乐来涤荡我们的心灵;抽更多的时间陪自己的家人,赢得温馨的家庭氛围;可以闲适地做些家务,享受生活;可以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等。这些看似不足为道的事情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更有利于各种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使我们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以上几点有利于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比原始的奢侈浪费更高层次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但符合大自然的生态属性,适合人的需求,也更适应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生活。

人是生活方式的主体,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基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仅对家庭产生影响,更会影响到社会生活方式的品质和发展趋势。所以,要建设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对自身生活方式的管理,才能使社会生活方式沿着一条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才能营造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有效开展模拟面试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 下一篇:“80后”员工的特质分析及培育与培养的对策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