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计视角浅析国企内部预算管理

时间:2022-09-13 12:32:18

基于审计视角浅析国企内部预算管理

摘要:国资委是国有资本预算编制的主体,同时也是国企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管主体,本文基于对国企内部审计的视角,介绍了国企预算管理和国资委内部审计工作的密切关系及发展背景,分析了当前我国对国企预算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关键字:内部审计;国企;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国企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工作和企业治理密切相关,所以要做好国企的预算管理工作,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障内部审计工作能切实到位、顺利进行。国企在公司化改革进程中,同样面临一般企业会面临的委托问题,即如何对委托中经理层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监控。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预算编制主体, 组织其授权的各资产运营机构编制本年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资产运营公司同时组织权属的国有独资、 控股、 参股企业编制公司全面经营预算。最终以公司全面经营预算为基础, 由下向上逐步汇总, 由由国资委完成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 交财政部门审议。在这一过程中,国资委内审机构对国企预算的考核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企股份制、公司制改革不断得到改善,有关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快速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企业而言不仅仅发挥着基本的监督职能,还同时具备预控职能、评价职能、咨询职能等综合性的企业治理职能,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监事会组织松散,难以监视到位,导致很多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

二、国企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企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虽然国企预算管理体系随着管理模式的改革在不断改进,但是仍然遗留一些过去的问题,不适应现代制度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国企组织机构职责不清,履职不力。国企机构上,虽然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一系列组织机构,但是机构重叠冗杂,各部门职能存在众多交叉,内审机构在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严重受到影响。此外,机构交叉也带来国企内部人事关系错综复杂的问题,从而影响内审机构在人事上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加了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难度,从而影响到国企成本及其他财产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

2.内审人员个人因素影响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从而影响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审人员专业素养不够,许多内审人员是从财务转入审计工作中,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上的能力欠缺,往往导致工作人员得过且过,削弱工作上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有一些内审人员虽然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审计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徇私情、不敢坚持原则等等。由此,即使在有重大经济问题暴露出来的时候,常常因为与审查对象的特殊关系而放弃审计工作的责任感和原则,故意不履行审计职责,帮其掩盖,严重影响国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3.事后审计为主,缺乏预见性和预控力

当前国企的内部审计缺乏预控性,仅仅是对国企内部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无法发挥预控、计划职能,也就影响了国企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当前国企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弊端在于以事后审计为主,缺乏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无法对国企内部经济活动进行全程监管,更无法避免国有资产可能面临的减值情况。

三、加强内审力度,做好预算管理的措施

1.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预算管理是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中一个重要环节,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国有企业的真正转型,就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者,要提高经济修养,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国有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让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到国有企业管理工作中,为国企经营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保证国企决策的科学性。

2.细化资金预算,有效配置企业财务资源

国企财务资源能否高效运转直接关系着国企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收益,在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中要细化资金的预算安排工作,进一步强化信贷政策发展方向的预测分析,与此同时完善资金成本及收益风险评估机制,确定合理的信贷资金预算规模,将资金风险和经营风险通过预先防控的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对于企业内部现有的财务资源及财务能力要充分考虑和分析,结合企业长久发展,高度统筹企业生产和投资活动的资金分配问题,严控企业资金的流向和结构组成,实现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资金的积极作用。

3.突出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措施

从长远利益来讲,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能源消耗才是国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因此国企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成本预算控制,采用合理科学的手段认真分析企业运行成本的开支组成,并有针对性的压缩部分项目,结合企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着重发展重点和关键项目,强化成本费用的预算执行力,保证预算控制能够有效落实。

4.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跟踪审计

国资委监管层面上, 各级国资委应设立预算专司机构, 监督其授权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对国有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情况。过程跟踪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中审计,将审计监督贯穿于国企执行的全过程,尤其是对于预算占比较重的部分要重点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资本运营中的重大问题,并进行部署和战略性调整。

5.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一个好的制度能进行合理的制衡,减少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提高国资委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需要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配套,实现对国企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内审机构除了应当遵守国家相关内部审计准则,还应当根据国企的实际运营情况建立健全内审制度:确定审计人员的工作组织形式;确定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估制度和监督及责任追究制度,以做到有奖有罚,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建立审计人员培训和发展制度,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确保内审工作的质量,切实做好国企预算管理工作。

四、结论

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务必做好国企预算管理,国资委是国有资本预算编制的主体,同时也是国企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管主体,国资委内审机构要不断完善审计工作,通过委派独立审计师、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监控、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等措施做好国企预算管理工作。保障国企预算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提高国有资产运行效率和利用率,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宋东红,朱秀霞.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职能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 85-86+165.

[2]江丽华.国企内部审计问题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07)219.

[3]孙秀丽.浅谈我国地方国企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09)98.

上一篇:规范管理,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下一篇:基于新医改背景下关于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