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诗歌教学和审美教育的整合

时间:2022-09-12 08:18:09

浅谈新课标下诗歌教学和审美教育的整合

摘要:诗歌是一门审美的艺术,在诗歌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当前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从美学的角度看,诗歌的艺术美具体表现在韵律美、画面美和意境美三个方面。诗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感受诗歌艺术美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 审美教育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23

朱光潜曾经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文学。”[1],并且指明“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2]中国可谓诗歌国度,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这些诗歌以其凝练概括的意象、优美精练的语言、丰富强烈的感情和优雅深邃的意境历来为人所称道。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诗歌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深入领略和感悟我国文学艺术丰厚的文化和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生活的情感,并最终达到“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3]的审美教育目的。因此,在语文课中,教师应该寻求多种方式,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诗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 朗读吟诵,体味诗歌的韵律美

学诗离不开诵读。宋代教育家家陆九渊就提倡:“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这里的涵咏,其实就是诵读。诗歌可以说是一种音乐性非常强的文体。这种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其语言的叠字、节奏和韵律等几个方面。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充分利用诗歌的节奏音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诗歌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在这种极富声调变化的朗读中,使得学生入情入景,获得审美体验。如教读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开头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句式齐整,声韵极富节奏上的起伏变化。教学时根本无需去仔细琢磨这七组字的字面语义,单从其文字的音韵组合中就能感受到一股哀婉凄凉的情味,“实在有如压抑不住的哽咽,又如茫然无依的低回叹息”,[4]与诗人当时复杂苦闷的心情极为切合。教学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反复朗读吟诵,正确处理诗中轻重缓疾、高低长短的音韵变化,就会不知不觉被带入那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苦悲凉情境氛围里,在切实感受到声情并茂的韵律美中深刻理解词人当时的落寞哀戚。这样通过朗读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陶冶了学生美的,一举多得。

2 吟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诗歌是用语言再现画面的艺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诗歌就是图画”。中国的古诗讲究蕴藉,诗人要将自己的主观情感道明,就必须把自己的情思融化到具体形象中。用诗歌来展现画面艺术,这方面的个中翘楚要算是那位被大文豪苏轼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诗人王维了。其美绝的诗笔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如他的名篇《山居秋暝》就营造了这样一个诗与画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山雨初霁,一尘不染的山林,皎洁的明月,淙淙的泉水,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诗人将平常的眼前景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一幅自然而又动人的乡村山水图景,仿若一首恬静优美的小夜曲,惹人心驰神往!而诗人对山水田园闲适恬淡生活的眷恋也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秋景之中了。

画家用线条、颜色来描绘事物,诗人则能用语言来绘色绘形。古诗的语言凝练而含蓄,富有表现力。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浮想联翩,将头脑中大量闪现流动的形象用文字加以重组。对于现代学生而言,要求他们只通过对文字的揣摩来学习诗歌,那么“对诗歌的画面美理解就会非常笼统含糊”。[5]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通过多种丰富的教学手段,抓住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鼓励学生放飞想象,深人去体会诗歌的画面美。笔者曾尝试过将吟诗、作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如对比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这两首小令并置黄昏、落日、枯树、乌鸦、孤村等秋日凄凉之景,都写出了秋之寂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鉴别两首小令的不同之处,先引导学生把握诗意,然后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通过绘画的形象展示,大多数学生都能看到,《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画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多了个“断肠人”的活动,这幅绝妙的秋思图是随着主人公的步伐、视线、思绪一步步展开的。而白朴的小令正是因为少了人的活动,所以难以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将绘画引入诗歌教学,目前还处于尝试的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通过对诗歌画面的自我想象再现,对诗中的画面美,确实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不过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对诗歌画面美的再现,应当基于学生自我的理解和感悟。现在很多老师提倡在教学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去帮助学生认识把握诗歌的画面美。窃以为不妥。诗歌是审美的艺术,其魅力之所在正是其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学生学诗时,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在头脑中再现诗歌的艺术画面。而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会硬生生地将诗人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客观物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方式也许更加直观,更加醒目,便于理解,但却会破坏诗歌固有的含蓄蕴藉之美,也会大大限制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最终也不利于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

3 味景知情,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古人云:“诗言志。”在诗歌中,情感就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我国的诗歌讲究意境。诗歌的感情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现的。朱光潜说:“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反照。”[6]在教学中,想要学生进入“诗美”的天地,就必须借助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引导他们结合自我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味景以知情,让他们更深刻地领略到诗中情景交融的优美的艺术境界。比如杜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

诗人在一个明媚的春天前往曲江,见到的是什么样一番景象呢?“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只见细柳袅袅,蒲芽茵茵,生机盎然。“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如画江山沦入敌手。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大恸,对现实之景的描述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段的“忆昔”。

又比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句句写景,却也是字字生情。“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可如今的“石头城”早已失去昔日的繁华,群山沉寂苍莽,都城冷落荒凉。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诗中并没有直接道明石头城衰落的原因,却引入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将其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年复一年,夜复一夜,探过矮墙翘首而望,亲眼目睹石头城繁华消逝的过程。“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7]

总之,诗歌总是要以语言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感受的。“语言艺术所创造的这种情感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能够召唤读者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形象完成该形象和意境的再创性。”[8]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耐人寻味的意象,去启发学生感觉、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和感受“此景”中所蕴含的“此情”,品味诗意,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得到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再造过程,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有着莫大的帮助。当然,诗歌的教学方法不能强求一致,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加以灵活运用。但无论用何种方法,都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精妙之处,让他们学会从诗歌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进而去表达美和创造美。这样,就能够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审美熏陶,完成语文新课标中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审美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2][6]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J].语文世界(红A版),2001,(6).

[3]国家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S].2003.

[4][5]卢翠兰.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中国农村教育,2005,(5).

[7]周啸天.《石头城》鉴赏[A].俞平伯,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C].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851.

[8]王颖.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常州师专学报,2002,(2).

作者简介:孙凡友(1981-),男,汉族,安徽淮南人,安徽省淮南市曹庵中学团委书记,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安徽淮南 232065

上一篇: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用爱感化学生的坚冰 下一篇:合作性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探析